在1948年的北京,韩复榘的儿子韩子华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作为蒋介石所杀军阀的后代,他拒绝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留在大陆,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加入解放军建队参战,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了战功。韩子华究竟是如何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立场和道路的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韩子华
韩复榘作为西北军的一员,他以其多变的政治立场而闻名。1926年,他在政治棋局中初露锋芒,与石友三联手背叛了他们的上司冯玉祥,转而支持阎锡山。然而不久后在冯玉祥五原誓师大会上,韩复榘再次变幻立场,重回冯玉祥的麾下。
这种行为在政治上通常足以让人断送前程,但冯玉祥出人意料地重新信任了他,甚至在后来提拔韩复榘为国民联军援陕第6路总指挥。这一决定在政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1929年,面对蒋介石的削藩行动,冯玉祥和阎锡山决定反击。战事一触即发,韩复榘却在此时被蒋介石策反,背叛了冯玉祥,带领他的部队第20师转投蒋介石。
中原大战期间,韩复榘担任第1军团总指挥,毫不留情地攻击了曾经的盟友阎锡山,使其军队节节败退。这次战役后,韩复榘因战功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达到了个人权力的顶峰。

蒋介石
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成为省行政长官的国民党将领寥寥无几。那时,担任省主席的大多是与蒋介石关系复杂的各路军阀。蒋介石虽然对韩复榘表达了极大的信任,但韩复榘内心仍旧保持着对权力的追求,对忠诚的定义也极具个人色彩。
西安事变爆发后,韩复榘公开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他给张学良写信,称赞其举措利国利民。在他看来,蒋介石的政治前途已堪忧,是时候寻找新的靠山。然而韩复榘的这封信最终落入了蒋介石的手中,蒋介石对此深感背叛,加深了他对韩复榘的不信任。韩复榘的行为,加上他在山东的独立行动,如拒交税收、驱逐国军将领,乃至涉嫌谋杀政敌,都让蒋介石认定韩复榘的行为已越过红线。
在1938年蒋介石以召开秘密军事策略会议为名,紧急电召韩复榘至河南。在会议上韩复榘与蒋介石发生口角之争,然而韩复榘并未意识到蒋介石已对他怀有杀意。1月25日,中央通讯社在《扫荡报》上发布消息称韩复榘因“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及一系列其他指控,如勒索民捐和侵吞公款等,已于前一日被执行枪决。

韩复榘手迹
事后经过身边人的劝解,蒋介石考虑到韩复榘曾是山东省政府主席及二级上将的身份,决定让其安葬于豫鄂交界的鸡公山,墓前立石碑记载其名。直到1954年,人民政府批准,韩复榘的遗骸被迁至北京香山万安公墓重新安葬。
高艺珍在接到丈夫韩复榘悲惨遭遇的消息后,不堪重负,她本身生活已困顿,加之身体受制于传统的小脚,日常行动极为不便。韩复榘的长子韩嗣燮患有精神疾病,更加剧了家庭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艺珍不得不派遣纪甘青和她的次子韩子华去处理韩复榘的后事。
韩复榘因被指消极抗日而遭蒋介石处决,这件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争议,韩家因此饱受舆论的指责和歧视。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高艺珍坚守丈夫生前的遗愿,誓言要将孩子们抚养成人并接受良好的教育。

韩复榘和后人在他的墓前
高艺珍与韩复榘有三个亲生儿子:韩嗣燮、韩子华(韩嗣燠)和韩嗣烽,此外韩复榘与三夫人李玉卿之间还有一个儿子韩嗣煌。他们家也收养了韩复榘五弟的女儿韩嗣虑。
在韩复榘去世后,纪甘青因未有子女而对韩家无牵挂,最终选择带着积蓄离开。而李玉卿因为习惯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无法忍受丧夫的艰难日子,几年后也提出再婚。面对这一提议,高艺珍坚决要求李玉卿的儿子留在韩家,经过一番法律程序,孩子最终留在了韩家。
在抗战的残酷时期,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高艺珍带领家人移居至西安,但不久后日军的炮火逼近,使得西安的安全变得岌岌可危。面对持续的战争威胁,高艺珍决定带领家人迁往相对安全的汉口,居住在法租界内。由于国际条约的保护,日军未敢轻易进犯,为韩家带来了短暂的安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日军步步紧逼武汉,高艺珍意识到再次逃难的必要性。她决定带领家人前往香港,希望利用这个国际都市的繁荣避开战争的阴影。在香港尽管生活成本颇高,但高艺珍仍努力维持着家庭的基本生活。约一年后,为了进一步节省开支,她带着全家前往上海,并安顿在法租界。
韩子华的教育在上海得到了继续,他在一所拥有英文教学的高中就读。高艺珍为了支持儿子的学业,特别聘请了英文辅导教师。这段学习经历极大地丰富了韩子华的语言能力,对他日后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上海法租界,迫使高艺珍再次做出逃离的决定。坚持“宁为流亡,不为奴”的原则,她决定带领家人返回西安。高艺珍在上海结交的许多朋友也决定与她同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难民队伍。途中由于队伍庞大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一名日本军官甚至请求与高艺珍面谈。

解放军奔赴朝鲜
高艺珍厌恶与日军接触,最终由当时仅19岁的韩子华代替母亲前去应对。面对日方的压力,高艺珍只好改变计划,转而带领家人前往北平。与此同时,她的朋友们则继续前往西安,而高艺珍一家被禁止前往。
到达北平后,韩子华因不愿在日占区受教育,选择了入读中国大学的政治经济系。然而仅两年后,他因无法忍受日占期间对日宪兵的屈服与鞠躬,决定退学。1945年抗战即将结束时,他决定前往重庆寻求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机会。
历经艰难困苦,韩子华终于抵达重庆,却被告知“沦陷区学生安置委员会”已无需存在。不甘心被打发回北平,他决定求助于冯玉祥,这位老将军虽已被架空,仍设法帮助他进入武汉大学。
在1947年韩子华从武汉大学毕业,满载着对未来的期待返回了北平。经过多年的学习,他已经深刻洞察了国民党的本质,并对解放军的行为和原则有了全新的认识。

韩子华(左三)与朝鲜投诚的军人
当平津战役如火如荼进行时,北平即将迎来变局。在这关键时刻高艺珍和她的儿子韩子华面对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留在将被解放的北平,还是逃往台湾或美国寻求新生。韩子华坚定地向母亲表达了他的决心,“我们最好是留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家。”
尽管韩子华已经做出了决定,高艺珍却仍旧忧心忡忡,担忧因韩复榘过去的国民党高官身份和反共行为,新政权可能会对他们进行报复。韩子华力劝母亲:“父亲是死在蒋介石的手下,我们为何还要追随他的脚步?国民党的大官们去台湾或美国,是因为他们有钱有路,我们跟去只会更艰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平最终和平解放。韩家并没有受到新政权的迫害。相反,韩子华的诚实与决断受到了认可,他被邀请进入由吴玉章校长领导的华北大学,加入了专门培养地方干部的第48班。

韩子华(前)
在华北大学的学习是短暂但密集的,三个月后,学校号召学生加入解放军,参与国家的建设。韩子华在此时感到内心的挣扎,他的出身让他犹豫不决。幸运的是他的班主任察觉到了他的犹豫,及时给予了指导和鼓励:“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
正因为你出自军阀家庭,加入解放军,反抗旧势力,才能证明你的立场,彻底与你的出身划清界限。”班主任的话如一道清晨的阳光,驱散了韩子华心中的迷雾。他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军,随后与部队一同前往山西、宁夏,参与了解放大西北的关键战役。这一系列的经历,不仅锻炼了韩子华的意志与能力,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人民军队的伟大和共产党的正义,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他未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韩子华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显著,特别是在战俘管理中,他表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和深刻的人道关怀。他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获得了指挥官和战友的广泛认可,并因其卓越表现被授予三等功。

蒋介石
在最为紧张的战场环境下,韩子华保持着冷静和专注,无论是执行夜间的宣传任务深入敌阵,还是在战俘营中对待每一名战俘,他都严格遵守国际法和人道原则,处理每一项任务都精确而细致。
韩子华在战俘营的管理工作中特别值得一提。他确保战俘的基本生活条件,还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常与战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努力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在他的管理下许多战俘感受到了人性的关怀,逐渐消解了对抗性,有的甚至主动请求接受新思想的教育。
1955年,韩子华告别了长期的军旅生活,转入兰州电业局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继续发挥着军人的严谨性和责任心。无论是在电力设施的维护,还是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他都以高效率和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团队。

韩子华夫妻
他的工作态度和风格在同事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被视为可靠和尊敬的领导者。韩子华在军中培养的纪律性和敬业精神带入了平凡的职场,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致力于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更广的社会层面。
在2011年韩子华站在父母的新墓碑前,心情复杂。他凝视着刻有父母名字的石碑,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中。韩子华的目光在墓碑上徘徊,他回想起父亲在世时的坚强与母亲的温柔,以及他们离世后家庭的坎坷历程。在这安静的一刻,历史与现实交织,韩子华找到了与父母对话的方式,虽然无言,却感情深厚。

韩复榘归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