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灭赵国之后,秦军继续往北,直逼燕国。燕国太子丹无奈,只能想到刺杀秦。他请荆轲为刺客,以进献地图为借口,让荆轲伺机杀死秦王。可惜,荆轲没能成功,反被秦王一剑刺伤,后被侍卫杀死。
这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向来有名。其实不止在今天,早在汉朝时时,人们就传颂这件事,并刻在石头上记录下来。
汉代石刻《荆轲刺秦王》
秦王能灭六国,统一天下,要归功于许多方面。
比如嬴政会用人,敢用人,毕竟真的把60万大军交给手下的皇帝不多;还有就是采用正确的政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逐渐统一六国;当然,先进的武器也是一方面。
嬴政形象
今天来分析一下,秦剑的厉害。
商朝时期,冶炼青铜的技术已经相当好,所以制造出的青铜器不仅实用,而且精美异常。当时的青铜武器中,短兵器如青铜剑都很短,这一点直到春秋时期都如此。
原因在于,青铜材料很脆,容易折断,故而越王勾践剑也不过55厘米。
越王勾践剑
70年代考古,专家在一座墓中发现了一柄长剑,这柄长剑也是青铜剑,但是它竟然有91厘米,接近1米。
秦人为何把剑加长呢?
我们知道,力量一样,接触面积越小,则压力越大。所以,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省力,效果也更明显。既然刺更有用,那谁先刺到对手,谁就能赢。“一寸长,一寸强”,所以肉搏战时,剑越长,越有优势。
这一点,在后来骑兵战中,也有体现。士兵在马上所用的枪矛越长,就越容易先刺死敌人,所以长达一丈八的马槊就出现了。
西魏壁画中持马槊的骑兵
秦军的剑要长达90多厘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秦剑怎么避免折断呢?
青铜剑中,铜锡比例很重要,锡少则剑软;锡多则剑脆。秦国经过不断试验,发现了一种比例,既能保证剑的韧性,又能保证剑的硬度。
另外,专家发现,秦剑的造型极为独特,并非直线型,而是有着“宽、窄、宽、窄”的阶段性,保证了受力;厚度也是如此,有着“厚、薄、厚、薄”的阶段性,保证了弹性。
秦剑
这种创新式的剑,使得秦军在与敌人交战时,大大提高了战斗力。这在当时,没有任何剑能媲美!
司马迁写《荆轲刺秦王》故事时,这样写道:“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说的很明确,秦王没能把剑拔出来,就在于剑长。
荆轲刺秦王
正是因为剑长,所以在腰侧时,一下不能拔出来。御医夏无且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提示,“王负剑”。把剑转移到后背上时,那么就容易拔出来了。
可以断定,荆轲刺秦王时,秦王嬴政当时佩的正是这种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