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本是一代贤臣,功勋卓著,为何一定要立即杀掉李秀成?

一点儿历史事 2023-10-12 20:13:08

曾国藩本是一代贤臣,功勋卓著,为何一定要立即杀掉李秀成?

可能作者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会有许多人不解,因为曾国藩是晚清重要军事领袖,而李秀成则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双方本就是势不两立的存在。

而且太平天国起义后期,双方还经常率领军队火拼,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差一点死在李秀成的手中。

曾国藩想杀李秀成也就说得过去了。

但其实,这里大家存在了很大的误解。

因为古代政治体系也是很严密的,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这种封建体系达到巅峰的时刻。

李秀成在晚清统治者眼中固然罪大恶极,无不想要将其除之而后快,但想要杀掉李秀成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且是忠王,并不是一般的散兵游勇。

想要杀掉李秀成,必须要把他押解京师,经过三司会审,然后才能秋后问斩。

这样既可以彰显清政府的政权神圣性,还可以震慑那些反抗势力。

曾国藩作为朝廷命官,一代儒家学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事情。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曾国藩还是一意孤行当场处决李秀成呢?

要想理清事情的脉络和前因后果,就必须从头说起。

下面,就由笔者带领大家走进那个血与火的时代。

曾国藩其人

作为晚清时期最著名的大臣,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的大名在近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一手创立起了地方武装湘军更是打败了连中央军和八旗部队都束手无策的太平天国起义军。

如果没有曾国藩,或许清王朝早就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化为了历史上的过去。

在巅峰时刻,曾国藩甚至掌握了大清王朝一半的军队,有了称帝的能力。

但距离最高权力只差一步之遥的曾国藩为了中华民族的延续和有生力量的保存选择拒绝称帝,急流勇退,留下了百世的芳名。

曾国藩超长的政治眼光以及卓越的个人才能无不让人叹服。

李秀成其人

今天我们要讲的另一个主角李秀成则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士将领。

在天京事变爆发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李秀成的崛起给了太平天国苟延残喘的机会。

在李秀成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步入衰弱期的太平天国部队获得了二次大败江北大营、二次大破江南大营、三河大捷等重要战役的胜利。

多亏了李秀成这样优秀的太平天国将领的存在,才让已经腐朽的太平天国延续了下来,没有立刻走向灭亡。

因为功勋卓著,李秀成被太平天国封为忠王。

而且作为大平天国后期最重要将领的李秀成在清朝悬赏通缉单上也一直名列前茅。

作为像李秀成这样地位突出的太平天国“反贼”,按照惯例来说,必须要押解进京师,经过三司会审之后,才可以秋后问斩。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李秀成在写下自己的供词后,不仅没有被押解进京,反而被曾国藩就地处决了。

这是绝对不符合清王朝的政治体制的。

因此,当时和后世许多人都对曾国藩的这一做法产生了疑虑,由此民间还产生了许多猜测。

笔者查阅众多史料,以及野史典籍,得到了这么一个说法:

李秀成被俘虏后,表示对曾国藩的英雄气概十分敬佩,希望自己可以投身麾下,侍奉曾国藩左右。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曾国藩反手将他杀掉就有些不厚道了。

但笔者在曾国藩后人的口中还得到了这么一个说法。

话说李秀成在投降之后,也没有闲着,不知道他是为了讨好曾国藩还是为了搅乱局势。

这位曾经的忠王竟然力劝曾国藩称帝,但曾国藩早就决定功成身退了,所以严厉地拒绝了李秀成的建议。

而此时,随着太平天国势力的覆灭,曾国藩的处境也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曾国藩开办团练,一手创造湘军,已经违反了清政府的规定。

此前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自然没有时间和办法管理曾国藩,此刻太平天国已经覆灭,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已经得到大大减轻。

因此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也就失去了之前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清政府隐藏的威胁。

对于湘军这种地方团练形成的武装,在战乱时期,清政府自然想要依靠这股军事力量稳固自己的统治秩序,抵抗外来侵略者,镇压内部反叛人员。

但当战争结束后,这股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政治力量,清政府是不敢完全放心的。

而曾国藩掌握的湘军又过于强大,所以自然首当其冲受到了清政府的忌惮。

收复武昌后,曾国藩就曾两次收到朝廷的圣旨。

第一次是册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第二封则是撤封。

两封圣旨前后相差不过一个月时间,曾国藩在湖北巡抚的位置上屁股还没做热就被赶了下来。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自然明白这是朝廷在忌惮他,也明白自己现在有些过于“树大招风”了。

李秀成在这个时候劝曾国藩称帝,一方面确实说明曾国藩有这个能力,但李秀成却很明显没有看清曾国藩的为人。

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都是他不变的理想。

因此,曾国藩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答应李秀成的建议。

但曾国藩明白李秀成也已经看到自己有造反的实力,并且已经提出让自己称帝的建议了。

如果把李秀成送到京师去,难免会有把自己拖下水的风险。

为了明哲保身,曾国藩把李秀成当场斩立决也就说得过去了。

当然,关于原因还有最后一种说法。

曾国藩生擒李秀成后,为了使其招供,故意许下了很丰厚的投降条件。

但实际上李秀成在写下供书之前,曾国藩就已经打定主意要杀他了。

《曾国藩传》中的以下记载“昨夜承老中堂调至驾前讯问,承恩惠示,真报无由”也确确实实说明曾国藩给予李秀成过许诺。

所以李秀成才有了这么一个选择。

但李秀成写完供述后,曾国藩却选择出尔反尔,与部下赵烈文商议。

赵烈文提议说:“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

事实上,赵烈文的提议正和曾国藩的心思。

因此曾国藩几乎当即同意了赵烈文的建议。

一代枭雄、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李秀成的一生也因此落下了帷幕。

关于李秀成后代的说法,也流传出了许多版本,但大部分都语焉不详且可信度不高,所以笔者就不在这里多费口舌了。

现在官方明确承认的有关于李秀成的第二个儿子忠二殿下李容发的记载。

李容发在江西不幸被俘辱后,被湖南巡抚陈宝箴(zhen)收养,后来还和一个婢女结为婚姻。

但按照清代规定,反贼被捉后,子孙一般会先被监禁,满十二岁后再被阉割,给功臣做奴隶。

沈葆桢在奏章中也曾提到“监禁之(代指李容发),熟岁满后按例处置”。

也就是说,如果李秀成再也没有其他侥幸逃脱的后人的话,估计他的血脉也会因此断绝。

结语

关于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笔者一贯持以尊重且敬畏的态度,对他不称帝却选择急流勇退的做法也十分敬佩。

即便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曾国藩广泛诛杀太平军,落得个“曾剃头”的外号也还因为政治立场使然。

面对李秀成,虽然曾国藩出尔反尔也有些违背道德原则。

但实际上太平天国起义时期,许多太平军为了获得战争胜利也采取了十分狡诈的策略,甚至是诈降。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甚至还因此受伤,落下了病根。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双方政治立场不同罢了。

还有就是封建时代的社会印记过于明显,与现代平等、自由思想相违背,所以一些事情也让大家无法理解。

笔者也是如此,虽然理解他们的做法,却也对他们违背理想原则的做法感到气愤。

或许,生活在现代社会,才是笔者最大的幸运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742
评论列表
  • 如意 11
    2023-10-14 10:48

    一脸恶毒刻薄,满清家奴

  • 2023-10-19 11:19

    曾剃头?

  • 2023-12-24 22:09

    一代大汉奸!

  • 2023-12-02 06:52

    李秀成不能被湘军外的系统审,否则天下大乱!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