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防风汤治疗中风(一)

鸿朗说健康 2024-05-15 03:18:54

许胤宗,唐代常州府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名医,为南北朝隋唐间生人。初事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曾以黄芪(耆)防风汤熏蒸治好了柳太后的中风失语症,因此功而拜义兴太守。陈亡入隋,历任尚药奉御。唐武德初(618年),累授散骑侍郎。在关中流行骨蒸病(即结核病)时,许胤宗积极救治,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由此享誉唐朝,为正史见载的为数不多的著名医家。许胤宗不仅是医技超群,屡起急难,而且养生有道,年九十余卒,是古代社会里的长寿医家。

在《名医类案》中所列的第一个医案,便是许胤宗给太后治疗中风的一个案例。《名医类案》原文所说,“许胤宗治王太后”,这里可能表述有误,据《旧唐书》记载,“时柳太后病风不言,名医治皆不愈”,许胤宗治好的,也就是说许胤宗所治的是柳太后,而非王太后。许胤宗早年生活在南朝的陈国,而南朝陈国一共五任皇帝,陈霸先、陈蒨、陈伯宗、陈顼和陈叔宝,陈蒨时,皇太后为章要儿,陈伯宗时,皇太后为沈妙容,陈顼时,皇太后依然是章要儿,陈叔宝时,皇太后为柳敬言,由此可知,许胤宗所治疗的太后为柳太后当属史实。

当时的柳太后突然中风,不能说话,牙关紧闭,脉沉。无论是《旧唐书》还是《名医类案》,对于当时柳太后疾病的症状只记载了这些。当时的一众太医都给柳太后进行了诊治,但是没有效果。而当时的许胤宗只不过是新蔡王陈叔齐手下的一个外兵参军,但是他精通岐黄之术,于是便进言为太后诊治。《旧唐书》记载,当时的许胤宗提出了他自己治疗的见解,“口不可下药,宜以汤气熏之。令药入腠理,周理即瘥”。

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组成】防风 黄耆等分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治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耆以鼓舞正气,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唐柳太后中风不言,许荫宗造防风黄耆汤数十觔,置床下蒸之,身在气中居,次日便能语,是以外气通内气,令气行而愈也。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耳目修明,声音能彰,制此方者,其知此义矣,夫熏蒸之力尚能去病,况服之乎,今人治风惟以发散为足法,而禁用参耆,岂知目盲不能视,口噤不能言,皆元气不足使然耳,谁知补气可以御风,正胜而邪封之理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哉。

黄芪这味药,的确是一味经典好药材,但是千年以来,唯有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元名医李东垣、清代名医王清任、近代医家张锡纯将黄芪运用得出神入化。比如张仲景创建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虚劳;李东垣创建的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王清任创建的“补阳还五汤”,其中“四两黄芪为主药”,能治疗半身不遂之证。这些都是妙用黄芪的高手。

黄芪作为“补药之长”,古往今来都备受名医推崇,除了古代妙用黄芪的名医高手之外,然而,在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是妙用黄芪的高手。早年在读邓老的《耕耘集》时,就看到邓老妙用黄芪的经典好文,颇为感概,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真是不假啊!1.黄芪治疗胃黏膜下垂胃粘膜下垂,黄芪用量可在30克左右。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如果出现胃黏膜下垂,就要采用升提的方法来治疗,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用方呢?在众多中医方剂中,助阳补气的方剂,当属四君子汤为最佳,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黄芪30克,枳壳3克。

加黄芪30克的目的是为了升提补气,那加枳壳是干什么的呢?枳壳在这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与黄芪组成一个升降枢纽,一升一降,升多降少,能够使黄芪的作用发挥到病情需要的程度,不适其升提过度;二是胃气本身喜降,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的下降。2.黄芪治疗脱肛脱肛,黄芪用量可达120克。在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中有一个治疗脱肛的方剂,方中用黄芪120克,防风9克。其实这个方子是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治脱肛的黄芪防风汤。原方为:黄芪四两,防风一钱。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3.黄芪治疗子宫脱垂子宫脱垂,黄芪用量15克。子宫脱垂辨证为中气下陷证的,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补中益气汤专治中气下陷,加上何首乌有何深意?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引经,二是养血。

1 阅读:70
评论列表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