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入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入世”对中国的果品行业自然是一个利好,当时中国的劳动力便宜是其他国家都比不了的优势。但是,仅有劳动力便宜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再便宜的苹果也摆不上国际市场的货架。因此,要解决苹果的出路,质量是根本,市场是关键,所以许多有眼光的商人和公司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苹果市场的不断成熟,苹果在生产过程中,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苹果的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使得中国果园管理由过去的大集体转变为一家一户为主体。以户为主,承包经营,果农的责任心是大大加强了,但是,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则带来一定的难度。作为果品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而这个小生产面对的却是国际国内广阔的大市场。
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处处显得无能为力。像日本,不同的果农们有统一的“协会”组织,果园由果农分头管理,果品由“协会”统一销售,他们发挥联合的力量,共同闯市场,减少了许多风险,增加了许多效益。现在中国人口红利已成过去,人力成本暴增,栽培果树的成本也水涨船高,许多地方苹果的产值已经逼近成本,基本无利可图,如何破局,考验着果农的智慧。

烟台苹果持续三十年的辉煌,在2015年前后发生了变化。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苹果价格经历了一轮上涨,紧接着,2015年春节后苹果市场价格迎来暴跌,最低跌至每斤不足1元,跌破成本价。2016年、2017年苹果市场持续低迷,之后尽管在零售端经历过几轮价格上涨,但烟台本地生产端的效益难比往日,陷入“一多半苹果种植户亏损”的状态。分析认为:除了个别年份受天气影响,总体上是供过于求了。
东部减产、中部持平、西部增产,整体算下来,全国苹果总产量还是在增长。像早在2014年,中国苹果总产量已达到3510万吨,当年的预期总需求却只有3370万吨,造成供需失衡。随着许多新栽培的苹果进入结果期,供需失衡还在继续加剧。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中国苹果产量已超过4000万吨,其中,红富士产量占2019年苹果总产量的75.98%,中早熟品种占比小,晚熟品种过于集中,产量过剩、品种单一已成为中国苹果产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除了供需关系改变和品种结构原因,市场竞争格局也在洗牌重构。近年来,黄土高原、黄河故道、西南冷凉区等特色产区的苹果都加入了国内苹果市场的竞争。随着冷链物流发展,南方各种水果、国外各种水果,尤其南半球的智利大樱桃等也大规模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烟台苹果的市场空间遭到进一步挤压。更要命的是,烟台苹果产业历经四十多年发展,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桎梏:第一,人老、树老、品种老“三老”并存。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结构断层、后继乏人问题日益严重,“老人无力种果、年轻人无意种果”的现象日益凸显;老劣果园面积大,着色差、上色慢、品质低的老品种淘汰更新进程缓慢。
第二,经营主体散、果农组织程度散、地块管理散“三散”制约。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占主导,地块分散,果园随山就势、上山下滩、插花种植,难以集中统一管理。第三,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三高”压力。苹果精细化管理要求高,目前主要依靠人工,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低,亩均年用工量远高于欧美等先进产区;每百斤苹果用肥、用水量,分别是国外的5倍和8倍;红富士苹果的栽培通常需要大量的农资和劳动力,例如套袋、摘袋、铺反光膜等繁琐的操作。然而,农资价格逐渐上升,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对于苹果套袋这种时间要求很急的工作,工资已经达到了400-500元/天。这使得苹果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成为产业链的一大危机。人工、农资、农技等种植成本逐年升高,果农渐渐难以承担,许多果园无利可图,只能抛荒。


2020年以后,苹果产业产值占烟台全市种植业比重近50%、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超20%,全市170多万农业人口从事苹果产业。苹果至今还是烟台地区,尤其广大农村的支柱产业。不过,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空巢化,果园的更新换代都是严重限制苹果发展的桎梏。烟台苹果再次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以应对国内外果业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升级需求。如何完成苹果多元化布局,改变过去红富士“一果独霸”的局面,破解品种单一、降价倾销、难以迭代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考验着烟台果农或者中国果农的智慧。
尽管烟台地区和其他省份都进行过各种关于解决苹果问题的方法,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少,只为了报告好看,解决不了任何实质问题,基本就是空口号。因为国外的农场都高度专业化,基本都有40-50年的经营时间,经验丰富。相对于中国,苹果这种需要长时间高投入的产业,许多地区也试验土地集中经营,进行产业升级,结果是许多人只看中新政策中国家给予某些企业的高额补贴,一旦补贴到手,土地基本就会被抛荒,中国的水果如何顺利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农业是重资产行业,投入巨大,风险很高。苹果生产周期较长,风险不言而喻。苹果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以烟台地区为例,果农一般在摘完苹果的十一月就开始施肥,冬天要把果树修剪好,要把果树老皮刮掉,腐烂的地方要刮掉,伤口要涂上石硫合剂等防治腐烂的药,来年开花前要喷一遍防止树皮腐烂的药;开花时要放壁蜂授粉,为确保万一,也要人工授粉;同时要将过密的花疏掉,花谢后要及时疏果;一般二十厘米左右留一个,花谢后,半个月后就要套果袋;果树多的人家一般要雇人,现在人工费用非常贵,雇工要车接车送中午管饭一般每人每天工钱要400-500元,有的地方还要更高,工人一天能套三千个袋。随后要打药防治各种病虫害,基本上十天左右就要喷洒一遍,病虫害严重时,打药的时间会更密集。干旱天气要赶紧浇水,雨季过去要赶紧追肥。

苹果由于生产周期长,天气的变化对其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大风与冰雹常常使得果农血本无归。由于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也深深地影响到苹果的价值,当到了十月份苹果开始成熟,苹果袋解开时需要5-6℃的昼夜温差苹果才能迅速上色,5-6天就可以采摘,但现在由于气候变暖的问题总也达不到这个温差,这样苹果十来天怎么也不上色,反倒变绿,价钱大跌。当然现在还有一种非常讨厌的鸟类与果农为敌,那就是喜鹊,从套袋开始,它就开始啄苹果,一般农户因它最小也损失五千元苹果,而且这种鸟极其聪明,任何方法都起不到防治作用。
在苹果成熟时要分批解掉果袋,然后剪掉遮光的树叶,果实要转动以使其着色均匀,当色泽达到要求就开始采摘,然后分级,分级是按果实直径来分,直径85毫米为特大果,80毫米为一级果,每一级之间能够差一元甚至更多,当然每一级还要根据果形、色泽、表皮的表光再进行细分。最后将苹果拉到市场卖掉,由于现在不管生产成本还是人力成本太高,老天照应,风调雨顺,年后核算成本一般超过一半,甚至能够达到三分之二。

被喜鹊啄坏的苹果

苹果按颜色可划分为:红色,像红富士、红香蕉、陈冠、红蛇果等;黄色,像金帅;绿色,像青香蕉,绿蛇果、印度青等。按口味分可以分为甜的和酸的,按果肉分有脆的与面的,当然不同品种也有特殊口味,像藤木一有很强的脂粉味,世界一有一股甜瓜味。尽管各种苹果口味各有千秋,作为经济作物,体现在经济价值上就不同了,最终许多老品种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被淘汰。
现在人们认为商品价值最高的富士品种是2001富士,同时它也是所有苹果品种中风味最佳,色泽果形最美的一种苹果,在十月中下旬上市。将这种苹果套的果袋一打开时,果实仿佛像羊脂白玉雕琢的一般洁白晶莹,果农会说像白瓷碗一样,四天以后它就会变成粉红色,就像婴儿的肌肤那么红润光泽,让人垂涎欲滴。一旦果面达到70%的颜色,果农就要赶紧采摘,否则颜色就老了,价钱就要降一点,由于该品种引种较晚,种植面积不多,所以许多商家为了能够收购到这种苹果的优质果,都会放下面子跑到农户的地里蹲点收购或提前高价预定。

如何挑选优质苹果呢?以红富士苹果系列为例。首先果形要正,也就是苹果的两个肩要一平。第二,表光要好,表光指水果表明的光泽,烟台地区苹果与其它地区最大的区别在于表光好,仿佛打了一层蜡一样,晶晶闪亮,这种表光是自然形成的,和蛇果靠打蜡才能够形成的光泽完全不一样。第三,苹果果皮的底子要白,偏黄偏绿都不行,尤其发现果皮偏黄时一般说明这个苹果得了霉心病,千万不能购买。
第四,果皮上的星不能太大,不能有雀皮现象,日烧现象,果皮上不能有黑点,一般情况有三个小米粒那么大的黑点(严格的一个都不行),苹果收购时价格降一等,即差一元左右。当然要是黑点多到五六个,恐怕这种苹果每斤不会超过一元,尽管它们一点不影响苹果的风味和品质。当然苹果上有挤压伤那更不行。第五,要把苹果拿到手中看看分量,要沉的不要轻的,轻的果实里面一般有毛病。

中国国内大面积发展苹果,基本上都是农民们见到别的地方栽种苹果发财后,自己有样学样种植的,对于苗木的纯度、种植后的销售问题大都听天由命,并不是像国外有专业的协会协调,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种植,基本上是一哄而上,这个不仅是苹果,其他水果也是如此。水果的种植不仅对土地、气候、灌溉条件有很多要求,还需要很多种植、栽培、管理技术,前期的投入巨大。要是管理跟不上,产出的苹果质量就会差强人意,只能成为次品,价值还不如种粮食,最终进入种了砍、砍了种的一个怪圈。

尽管中国有许多地区因为种植某种水果而名扬天下,但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发的,许多政府在工作报告中都是画了一个个大饼要怎么扶持水果、要怎么规划用地,其实都只是为了报告好看,并没有什么实质行动和实质上的意义。果树种植因为是农民自发的,并没有什么规划,尤其当一个地区农民因为某种水果发家致富,大家就会迅速扩大它的种植面积。但是土地是有限的,于是人们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就会向一些并不适合栽种这些水果的土地种植,或者砍掉其他一些不值钱的水果,改种值钱的水果,最终造成水果无序种植,品质低下,出售困难。大面积的水果种植还面临着配套设施问题,像收购、交易的场所,储藏的地点和能够储藏的数量,公路和物流是否通畅,这一切都制约着水果的发展。


因为许多水果并非有目的、有计划的种植,许多地方都是先种植,形成产量后再想办法销售,最后慢慢形成市场,一旦没人前来购买,水果只能大量烂掉绝非个别现象。还有,市场的欺行霸市行为也让许多水果种植者苦不堪言,甚至血本无归。比方烟台不同地区的大樱桃市场,因为樱桃都是晚上十二点左右开市,天亮结束,然后找人包装,下午发货,第二天早上4-6点钟之前抵达目的地的一些大城市。在收购过程中,许多收购商会联合起来统一压低价格,因为大樱桃不耐储存,无奈大家只能够低价销售,最终血本无归。苹果也是如此,开始几天,苹果价钱不错,苹果质量要求的也比较松,很快,收购商就会联合起来统一压价,质量也要求严格起来,最终使得许多果农赔本。
还有,苹果生产重要的一环储存也一言难尽,当年因为大量不同种类的冷风库、气调库的修建,解决了苹果采摘后的保鲜、储藏问题,延长了苹果的售卖时间,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苹果产业。不过,随着市场的起伏,许多果农也会将苹果储存到冷库等待价格合适时再卖掉。因为一旦收购苹果的季节过去,果农手里就没有苹果了,所有苹果都进了冷库,这样外地客商要想买苹果就会到冷库看货购买,于是冷库就会联合起来,对苹果进行垄断销售,同时店大欺客。
当他们首先卖掉自己存储的苹果后,就会觊觎果农在他这里存储的苹果,因为信息是不对等的,果农没有客户,于是冷库的老板们就会威胁、或者直接强行将果农的苹果高价卖掉,低价付给果农苹果钱,自己赚取高额差价,在扣除每斤0.6元的冷库费用后,反倒不如当时卖掉价钱好,果农势单力薄,许多时候只能忍气吞声。当屠龙者变成恶龙后,比原来的恶龙更加可恨,资本的嗜血是毁坏一切规则甚至法律的机器,没有任何情感可言。

在日本,像苹果都是由一个苹果协会统一协调管理的。协会统一协调苹果的种植、管理、修剪、打药、施肥,统一协调采摘、储存,统一卖苹果,任何果农都不能私自卖苹果。这样协会就可以统一议价,统一调配,使得国内任何地方买卖的苹果价格基本一致,果农可以获得高价的水果价钱,避免互相压价、降价造成水果价格的大起大落,导致许多果农和收购商破产倒闭。而中国许多地区,利益至上,诚信欠缺,果农卖的水果往往都夹杂着次品果,交易中以次充好更是家常便饭,经销商压价、压秤也是普遍现象。
以前经销商会赊购果农的苹果,等他们在市场卖完苹果后再付款给果农,但是,许多经销商不守诚信,都是卖掉苹果后,就翻脸不认账,只管自己有钱快活去了,而果农还苦苦等待这笔辛苦钱好讨生活,许多时候是讨要不来。最终,果农吃一堑长一智,现在苹果谁都不敢赊账,都是现款交易,和现在打工人工资要求日结其实是一样的。
让人们富起来,中国苹果、大樱桃的始祖——倪维思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