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文明千差万别,在留给后世各种各样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成为后世人们不畏艰险前往探索的神秘之地。有些文化遗址尽管分布在不同大洲的不同国家,相隔千山万水,隶属不同文明,但最让人神奇的是这些遗址的外形极其类似,就像孪生兄弟,让人啧啧称奇,却又让人无法解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山东省栖霞市方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处可以与神灵沟通的圣地,方山之上,有几十条远古时期的用石头堆塑的石塑龙,其中31号石塑龙有100多米长,头部12米宽,3米高,身体7-8米宽,1-2米高,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远古动物雕塑。方山的石塑龙大致都位于山上悬崖的边缘,俯瞰着山下富饶的大地和人间的芸芸众生,至今都让人神秘莫测。

31号石塑龙,远处是龙头

31号石塑龙龙身

31号石塑龙龙首,既是一座祭天的祭坛,又是一个龙的眼睛
在美国俄亥俄州南部亚当斯县一处山崖边缘,有一座世界最大的史前动物雕塑——蛇丘。蛇丘是用土石结合塑造的一条大蛇形象,绵延411米。尽管相隔万里,蛇丘的许多形象与方山上的石塑龙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蛇丘头部的椭圆形圆环与方山31号石塑龙头形象简直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在塑造时,蛇丘椭圆形形体与后面主体有一小段分开,因此引起这是蛇吃蛋还是蛇的一个眼睛等诸多猜测,但是你要是看到方山31号石塑龙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石塑龙前面的圆形形体与后面的龙身紧密相连,即是龙头,中心又是一个龙的眼睛。
不过,方山石塑龙没有蛇丘身体那么多曲折,两者的身体直线长度大致相仿佛,石塑龙是大小不同的石块塑造的,因此更加壮观,蛇丘是土石建造而成,曲折蜿蜒,更加神秘,现在已经是美国国家历史的象征。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正是受到蛇丘的启发,做出了惊世骇俗的螺旋防波堤(Spiral Jetty),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不朽的杰作。

蛇丘

螺旋防波堤
中国被誉为“龙的国度”,中国人被称作“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龙是辽宁查海遗址的石塑龙,以堆塑手法成形,距今约8000年,其他有内蒙古兴隆沟的猪首摆塑龙,河南西水坡的蚌壳堆塑龙群。在距今5000年前后,凌家滩、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玉龙发现。《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龙蛇混杂,《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因为伏羲与龙有紧密关系,中华民族对伏羲的崇尚就包含了对龙的崇拜。随着时代变迁,龙的形象也有所变化。每个时代的龙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商周龙的神秘感,春秋战国龙的多变化,秦汉龙的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的飘逸洒脱,唐代龙的华美富丽,宋明龙的威严至尊。龙的形象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查海遗址石塑龙
龙多源于一些能通神的灵兽或动物,如蛇或者鳄鱼,龙的形体是多种通神动物的集合或组合体,也是不同族群图腾不断融合的反映。龙的出现、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不同历史阶段与朝代更替,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形成现在龙的形象。《尔雅翼》对龙的形象这样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不管龙的形象怎么变化,都融合有蛇的形象,一些时候,甚至龙蛇混杂。古人认为,蛇经过修炼也可以化身成龙,只是过程比鲤鱼更加复杂。蛇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各族认为是神秘而神圣的动物,进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图腾崇拜。

北海公园九龙壁
中国各地尽管有很多与龙相关的遗址,不过最宏大、最壮观的与龙相关的遗址是山东省栖霞市方山之巅的远古石塑龙群,这些石塑龙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有的有上百米长,有的专门垒砌刻画了圆圆的大眼睛,有的还安装了牙齿,有的还立有生殖器官,这些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既是举世罕见的远古大型雕塑作品,也是古代神龙通天和生殖崇拜的象征。
方山石塑龙是个学术界很难解答的难题,因为这里不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中心,按照史料记载,胶东地区是鸟图腾地区,一些专家还明确认为方山是鸠鸟图腾的地方,但是现实是方山山上有几十条巨大的石塑龙,是龙图腾地区。方山这些石塑龙在远古时期是个巨大的工程,龙的形象、特征十分突出,与红山文化早期有8000年历史的辽宁查海遗址的石塑龙构成、造型相仿佛。

65号石塑龙龙的眼睛
方山石塑龙是方山山上一种非常独特的积石堆,这种积石堆一般在开始时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方形石堆,石堆中间一般有一个石头垒砌的圆环,在方形或圆形石堆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非常有规律的石块堆垒而成的长石堆,石堆隐没穿行于草丛中,一看就是龙的形象。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在古代,龙是王权的象征,拥有龙就表明自己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自己的权力来自神的授予,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意义非凡。就像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一样,“为神代言”往往衍生出对族群的统治权,成为集神权、军权甚至财权于一体的最高统治者。
方山石塑龙的塑造手法因地制宜,千姿百态。31号石塑龙、62号石塑龙和65号石塑龙都是立体的,10号石塑龙龙身转折处有一个长方形祭坛,龙算是半立体的。56号石塑龙和37号石塑龙也带长方形祭台,不过龙身算是平铺的,石块铺砌的方法有点像宝格丽蛇形珠宝镶嵌的感觉。方山石塑龙至今还隐藏在方山密林之中,很少有人一睹它的真容,更显得神秘莫测,不过,那些有幸一睹它真容的人,都会被它的壮观、神秘所震撼,这是在国内其他任何地方都见不到的亘古奇观。
方山山形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硕大的乌龟横亘在天地间,四面看,都像一个巨大的方形祭坛,成书于晋朝(266-420年)的《三齐记》对方山这样记载:“大方山,山顶方平,(东一峰特起),春日晴明,云雾周护,起伏变幻,有城池楼阁,旌旗树木,人马之状,经时乃灭,若海市然。”这是古代典籍中第一次记载了方山这个名字。历史上因为方山的海市蜃楼在齐地名闻遐迩,被人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圣地。根据当地的县志,这里也被认为是帝尧的天文官羲仲寅宾出日、确定春分的地方,是史籍中记载的旸谷。旸谷,日出于谷而天下明,因此这里被认为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栖霞一名就来自旸谷这个记载。

日出旸谷

方山风光
通过对方山石塑龙的观测、研究,可以知道其应该有如下功能:
第一,沟通天地,是权力的象征
31号石塑龙有100多米长,头部由一个直径一层12米,二层5米的两层圆形祭坛构成,二层祭坛内凹,整体是一个玉璧形象,外面由两道低矮的壝墙围护,与北京天坛的圆丘极其类似,是祭天所用的祭坛,尾部是一个方形祭坛,形似玉琮,用以祭地,一条龙,两个祭坛,象征天地,自然这条龙是古人沟通天地的神器,代表君权神授,是权力的象征。
第二,多子多福,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62号石塑龙只有21米,但是它位于方山西南部的中心,是唯一一条位于方山靠近中心的石塑龙,这条石塑龙最神奇的是在它的后面立有一个生殖器官,这是生殖崇拜,祈求多子多福的象征。

方山62号石塑龙
东西南北四方的象征10号石塑龙与65号石塑龙相距1210米,正南正北;26号祭坛和63号祭坛相距1210米,正东正西,同时63号西侧不远处的56号石塑龙在正西方向,所以方山石塑龙是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的象征。
第四,代表龙的水性
方山一些石塑龙就修建在山顶凹陷的沟渠中,人可以在龙身上通过,雨水可以在它们身下穿过,既有乘龙登天的寓意,也代表龙的水性。65号石塑龙龙头下面有一眼泉水,夏秋时节水量很大,应该代表龙的水性,或者说,古代水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五,代表时令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也就是说龙可以升天入地,行云施雨,代表春分、秋分,它的许多特性显而易见与原始农业和与农时密切联系的天象相关。
第六,代表星宿
方山最主要的石塑龙都在东方,代表东方的苍龙星宿。方山整体像一只乌龟,龟甲上有像蛇一样的龙,龟蛇相交,构成北方玄武的形象。
在北美洲地区,有一种著名的古代历史遗迹——北美土墩。北美土墩是古代美洲人在不同文化时期营建的形态及功能各异、明显隆起于地表的土方建筑遗存,它们是古代美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分布于北美落基山脉以东的广大区域,北至五大湖北岸一带、南达墨西哥湾、东抵大西洋沿岸。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土墩遗存最早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400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直至公元15世纪末欧洲人来到新大陆以后,这种以人工营建土墩为特征的文化现象才逐渐消失。

西弗吉尼亚州的Criel Mound

阿拉巴马州Moundville考古公园
这些土墩的土方工程形式各不相同,建造方式多种多样。有些如蛇丘和短吻鳄丘,描绘的是某种动物或生物。有些则是高墙,将大片土地以极其精确的几何形状围起来,通常与冬至、夏至,或其他天文上的时间点相对应。有些工程呈高大的圆锥形,位于可俯瞰河谷的悬崖顶部或河漫滩上。有些工程则是金字塔形,顶部平整,用作祭祀活动或上层人士的居所。还有一些又长又低矮,类似于现代高尔夫球场上高低起伏的发球区和草地。

美国蛇丘,图源:related organizations are pushing for World Heritage
最早发现北美土墩的是西班牙探险家赫尔南多·德索托(Hernandode Soto)和他率领的探险队。为了寻找和秘鲁一样富庶的新王国,探险队于1539年在佛罗里达的坦帕湾(Tampa Bay)登陆,开始了历时4年多的北美探险活动。在这次探险中,探险队见到了这种北美土墩,有的土墩当地人依旧还在使用,因此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

16 世纪,勒莫因绘制的佛罗里达印第安酋长的墓葬墩及其丧葬仪式
1784年,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美国第三任总统)发掘、研究了自己在弗吉尼亚庄园内的一座土墩,发现土墩内从下往上有多层人骨架,每一层都被泥土所覆盖,使得土墩规模逐渐扩大,最后高达3.6米,据此他认为这座土墩是一处墓葬,是在多次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此次发掘被认为是美国“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发掘”,杰斐逊也因此被誉为“美国考古学之父”。

蛇丘附近发掘的阿德纳墓葬示意图
1845-1847年伊弗雷姆·乔治·斯奎尔(Ephraim George Squier)和埃德温·汉密尔顿·戴维斯(Edwin Hamilton Davis)在美国北部地区发掘了200多座土墩,调查了100多座土围场,并采集了许多人工制品。同时,他们还对许多土墩建筑遗存进行了勘测,精心绘制了内容细致、位置准确并带有等高线的遗迹分布图。同时两人还对北部地区威斯康星、俄亥俄、密歇根和明尼苏达一类包括动物形、人形或一些较为抽象的形态的象形土墩遗存进行了综合性分类考察,并根据土墩的平面形态特征给出不同的名称(如水獭、水牛、蜥蜴、龟、熊等)。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俄亥俄州原住民建造的两座大型动物象形丘——蛇丘和短吻鳄丘。

威斯康辛河河谷(Wisconsin River Valley)雕像土丘
短吻鳄丘位于俄亥俄州利金县(Licking County)格兰维尔镇一处山崖边上,大约建造于距今830年前,长约76.2米(250英尺),宽23.1米(76英尺),高1.2米(4英尺),斯奎尔和戴维斯共同绘制了这座土丘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并在报告中描述说,土丘的形状像“某种动物,可能是短吻鳄”,其实这处土丘形状明显不像短吻鳄。斯奎尔和戴维斯还注意到短吻鳄丘的一个“祭坛”,即一个覆盖着石头、高出地面的环形空间,通过一道土堤从动物的躯干上延伸出来,上面有燃烧的痕迹。

短吻鳄丘,摘自《密西西比河谷遗迹》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出版,1848
俄亥俄州历史联合会考古馆馆长兼考古学和自然史部门负责人、考古学家布拉德·莱佩尔(Brad Lepper)在一篇关于短吻鳄丘的论文中写道:“短吻鳄丘这个历史名称可能包含了某条线索,可识别其代表的生物形象。”他与论文合著者托德·弗罗金(Tod Frolking)将这座土丘解读为象征着“水下黑豹”。它与雷鸟、长角水蛇是东部林地部落神庙中经常描绘的三种动物灵魂。水下黑豹与河流、湖泊和地狱有关,大约从距今1040年前开始出现在北美东部地区的艺术作品中。
在短吻鳄丘东南约128公里处,是大名鼎鼎的蛇丘(Serpent Mound)。1846年斯奎尔和戴维斯在俄亥俄州南部亚当斯县布拉什克里克河谷的一次地形测绘时发现了蛇丘,1848 年他们出版了《密西西比河谷遗迹》(Ancient Monument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一书,书中首次记载了蛇丘和短吻鳄丘,同时还附有详细地图和对蛇丘、短吻鳄丘的描述。

蛇丘地形图

蛇丘,摘自《密西西比河谷遗迹》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出版,1848
古代世界许多民族长期都把蛇当做一种自然界神秘的力量,还有的民族将蛇当做图腾加以崇拜。俄亥俄州的蛇丘是世界最大的史前动物雕塑,美国国家历史地标,被誉为“世界四大圣地”之一。蛇丘在俄亥俄州南部亚当斯县的一处陨石坑边,布拉什克里克河谷的一个山坡上,绵延411米(1348英尺),高度在1.2-1.5米(3.9-4.9英尺)之间,宽度在6.0-7.6米(19.7-24.9英尺)之间。蛇丘整体呈南北走向,形状呈新月形,头在西北方,尾在西南方,中间有七个弯曲,尾巴螺旋形盘绕在西南。蛇丘前部形状引起很多猜测,一些学者将蛇丘前面这个直径大约5米的椭圆形看成是一只睁大的眼睛或者头的一部分,一些学者则看成是一个蛋或者是一只青蛙,它们正被大蛇张开的嘴吞噬,还有一些学者将头部的椭圆解读为太阳,“吞噬”或意味着一次日食。

蛇丘
1875年弗雷德里克·沃德·普特南(Frederic Ward Putnam)接任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Peabody Museum)的馆长,其研究兴趣也由原来的动物学开始转向考古学和人类学。十九世纪末,普特南最早对蛇丘进行科学发掘,他在蛇丘东南200米处发掘一个圆锥形土墩,里面发掘出多个墓葬和相关文物,包括一些陶器;开始普特南认为蛇丘也是墓葬,最终对蛇丘的解剖发现它是用石头和沙土堆垒而成的,不是墓葬。普特南首次将蛇丘头部的椭圆解读为一条嘴里含着蛋的蛇。
1940年,考古学家詹姆斯·本内特·格里菲斯(James Bennett Griffith)再次对蛇丘进行了分析,将其鉴定为阿德纳文化(Adena,约公元前800年-公元100年)。1991年,在对蛇丘的挖掘中发现了可以追溯到1025-1215年的木炭碎片,表明它是由古堡文化(Fort Ancient,1000-1650年)建造的。
2013年,专家对从蛇丘上采集的土壤核心中回收的木炭进行放射性碳测年,经过测定,样品产生的日期在公元前400到公元80年之间,表明雕像是由阿德纳文化创造的,认为其有2300年的历史。然而,木炭被发现散布在整个土壤中,可能来自后来的古堡文化建造者挖出的老阿德纳火坑。在对蛇丘的研究中,专家发现,蛇丘头部两侧还各有一个圆形的形体,但是在后来,这两个形体被除掉了。因此专家认为,古堡人可能对蛇丘进行了修改或翻新,并指出附近的其他古迹也显示出史前群体对其进行修复或修改的证据。

蛇丘原始的模样

蛇丘局部
2018年布拉德·莱佩尔及其同事发表《蛇丘可能描绘了一个创世故事》(Serpent Mound Might Depict a Creation Story)一文,他们重构了土丘的原始尺寸,对蛇丘重新做出解释。他们的发现推翻了早前的解读,表明蛇丘描绘的是德吉哈苏人(Dhegiha Siouan,北美印第安人)创世故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和巨蛇结合。她就此获得了巨蛇的力量,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莱佩尔对蛇丘所在地区的三处坟场研究后,最终将蛇冢归因于两种美洲印第安文化:早期的阿德纳文化和晚期的古堡文化。
自1964年7月19日起,蛇丘便成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2008年,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将其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名录。据符号专家们解读,“蛇”是所有动物符号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可能也是最为古老的一种,各个民族在不同时代都对蛇的符号有自己的看法。尽管众多专家学者对蛇丘进行了各种各样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考证,但是对它的起源、修建它的目的和用途解析依旧众说纷纭,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蛇丘地形模型
通过不同时代的各位专家的研究、鉴别,可以知道蛇丘应该有如下功能:
第一、祭祀场所
考古学家在对蛇丘的研究中,在其头部椭圆形的“蛋”上发现了一个用黑色石头镶砌出来的圆圈,认为蛇丘曾被用作祭祀活动、音乐会和其他宗教仪式的场所。
第二、神灵崇拜
北美和中美洲的许多本土文化都将超自然力量归功于蛇或其他爬行动物,并将其纳入其精神实践中。特别是俄亥俄中部山谷的原住民经常用铜片制成蛇形装饰品。因此蛇丘可能具有神灵崇拜的精神作用,很多当地土著认为蛇丘的建造来自于神灵。
第三、天文历法
一些专家通过对蛇丘的观测,认为其具有天文历法的功能,认为这个建筑遗址是用来观测天象、记录时间和日历的。经过观测,专家发现蛇的头部角度与夏至日落对齐,而尾巴指向冬至日出,身体的弯曲或与月相相关。蛇丘的形状和定位都与太阳或者月亮的位置和运动有关,因此它可能与天文学有关,认为这里古代的原住民可能已经使用蛇丘独特的结构标记时间或季节,被认为是古代人类的巨型万年历,引导人类种植农作物和生存。

蛇丘与夏至日落

由上至下:夏至日落、夏至日出、春分与秋分日出、冬至日出

蛇丘身体的弯曲或与月相的关系

蛇丘与月亮之间升落关系示意图
第四、星座方向
蛇丘的设计与天龙星座(Draco)的形状相吻合,天龙星座的α星(Thuban)从公元前3942到公元前1793年一直被认为是北极星,代表正北。天龙星座与蛇的躯干的第一个曲线从头部对齐,这种对齐方式暗示了蛇丘的另一个目的:一种有助于确定真实北方的罗盘。

天龙星座

天龙星座与蛇丘
第五、权力的象征
一些学者对蛇丘及其周围的土墩研究后认为蛇丘是用来进行政治活动的。他们认为这个建筑遗址是用来进行政治集会、宴会和其他政治活动而修建的。蛇形丘的形状和定位都与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有关,因此它可能与政治有关。
除了这些理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论来解释蛇丘的用途和目的。然而,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时至今日,蛇丘的具体功能依旧众说纷纭。尽管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蛇丘的确切逻辑和目的,但它仍然是人类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之一,毫无疑问将继续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兴趣、探索于解密。
石塑龙和蛇丘不仅在古代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更像一件横亘在山坡上的大地艺术,古代的这些大地艺术因为年代久远,并不容易辨认,已经与环境亲密相融,至今仍存于世的已经是鳞毛凤角,但是它们蕴含的丰富远古信息依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解析其意图与内涵。像石塑龙和蛇丘就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当你来到这里,身处石塑龙或者蛇丘附近,你就能体会到这种难以言传的神秘力量。大地艺术(Land Art,又名 Earthworks或 Earth art)源于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早期之间一种艺术运动,艺术家们以自然景观及天然素材进行创作,是一种艺术与大自然的结合,并非将自然景观进行重新翻改,而是以原有的面貌进行装饰,使人们重新注意、接近、讨论大自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螺旋防波堤
美国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1938-1973年)被誉为“重新定义了雕塑的人”,是大地艺术的创始人。史密森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作家和评论家),他早期的绘画作品具有着令人称奇的想象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希望能寻找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在寻找的过程中,史密森开始思考如何重新塑造一种具有文化延续性的艺术形式,拓展艺术新的疆域。在探索外在形式上,他开始向祖先和古人学习。终于,在俄亥俄州,史密森见到了蛇丘,其神秘且富有内涵的造型彻底吸引了他,促使他回到自然,寻找人与大地和谐的关系。

螺旋防波堤
1970年,罗伯特·史密森租赁了犹他州大盐湖一片土地20年使用权进行艺术创作,这片土地位于布里格姆(Brigham)以西30英里处,在大盐湖的北部,由于这里是开采石油而污染的湖区,满目废弃的景色和孤立无助的一片荒凉。他根据蛇丘带来的灵感,雇人用665吨黑色玄武岩、泥土和石灰岩等倒入盐湖红色的水中,创作了艺术史上惊世骇俗的大地艺术作品——螺旋防波堤。螺旋防波堤占地约十英亩,螺旋长450米(1500英尺),宽4.57米,一直延伸到湖的深处。在广阔荒凉的大盐湖沙滩上,当人们突然看到这个神秘的螺旋形状时,立刻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感觉,觉得它自远古以来就存在于那里,不是现代人做的。站在山坡上观看,巨大的螺旋如同古老迷宫里传出的回声,令人想到旋转的星云,或者从海中升出的海螺一样,在潮起潮落中引人无穷遐想。

螺旋防波堤
在古代,不管中国还是美洲,天文历法既是观象授时控制农业基层社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君权通天这种意识形态的象征,因此天文观测的权力一直被君王、部落首领所把持,掌握农时就掌握了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命脉,这也是为什么方山石塑龙和美国蛇丘都被认为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原因。方山石塑龙和美国蛇丘尽管相距万里,分属不同的文化类型,但都是远古神秘文化的象征,也是远古著名的动物雕塑作品。尽管它们分属不同文化,却又异曲同工,都是古代祭祀的圣地,都是权力的象征,都代表星宿、方向和天文历法。任何人见到这些充满远古神秘气息的作品,都会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远古文明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