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消化|《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21期:早期使用生物制剂与成人...

桐乐说健康 2024-06-27 05:47:59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本期为大家带来《早期使用生物制剂与成人和儿童炎症性肠病的疾病结局:以色列全国炎症性肠病研究核心队列流行病学组的研究结果》,敬请关注!

<第21期>

早期使用生物制剂与成人和儿童炎症性肠病的疾病结局:以色列全国炎症性肠病研究核心队列流行病学组的研究结果

通讯作者:

Dan Turner,Juliet Keidan儿科胃肠病学和营养研究所,Shaare Zedek医学中心,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背景与目的

在这项全国性研究中,作者探讨了早期使用生物制剂是否与儿童和成人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预后的改善相关。

方法

在2005—2020年间被诊断为CD或UC的以色列患者均被纳入以色列炎症性肠病研究核心队列的流行病学组,该队列涵盖了98%的以色列人口。本研究使用克隆-删失-逆概率加权法模拟目标试验,比较了在诊断后的不同时间(即0~3个月,>3~12个月,>1~2年和>2~3年)开始使用生物制剂的情况,并调整了随时间变化的混杂因素和选择偏倚。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4375例患者,其中5240例(15%)为儿童。19264例CD患者中的7452例(39%)和15111例UC患者中的2235例(15%)接受了生物制剂治疗。

在CD患者中,诊断后10年内,随着早期开始使用生物制剂,CD相关手术的比例逐渐降低:在诊断后>2~3年(31%)和0~3个月(18%)启动生物制剂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2;需治疗人数,7.7),而在诊断后0~3个月和>3~12个月开始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10年内出现激素依赖的比例,在诊断后0~3个月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19%)与诊断后>1~2年(37%;P <0.001)和>2~3年(31%,P<0.001)才开始使用的患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在UC患者中,生物制剂治疗起始期间对应的结肠切除率和激素依赖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在儿童群体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

结论

早期使用生物制剂与CD手术率和激素依赖风险降低相关,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在UC中,早期使用生物制剂并未显著减少结肠切除术和激素依赖发生的风险。

研究者说

目前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生物制剂时代,但在病程中何时开始使用生物制剂一直存在争议。近些年的研究认为,如果在病程中过晚使用生物制剂,可能会降低生物制剂对IBD特别是CD自然病程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建议“降阶梯治疗”方案。然而,目前缺少高质量、大样本且有长期随访数据的研究来结束上述争议,同时究竟何时使用生物制剂才可被定义为“早期”也令人困惑,例如一些研究将发病后2年内使用生物制剂定义为“早期”。

本研究是一项全国性研究,也是迄今最大规模的探讨生物制剂应用时机对疾病预后影响的研究。Dan Turner团队使用克隆-删失-逆概率加权法调整了随时间变化的混杂因素和选择偏倚,比较了IBD患者在确诊后不同时间段(0~3个月,>3~12个月,>1~2年和>2~3年)开始使用生物制剂的临床预后。

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应用生物制剂可改善CD患者的长期预后。诊断后3个月内开始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与诊断2~3年后开始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相比,10年内需手术治疗的绝对风险降低了13%。由于诊断2年内不同时间段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接受手术切除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诊断1年内不同时间段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出现激素依赖的比例亦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可以将诊断后的1~2年开始使用生物制剂定义为“早期”使用生物制剂。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观察到CD患者如果在较早时间段开始使用生物制剂,其需要手术治疗和出现激素依赖的比例会进一步下降。而在UC患者中,诊断后不同时间开始使用生物制剂与需要行结肠切除术和出现激素依赖的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综上所述,早期使用生物制剂的治疗策略对降低CD患者的手术风险有益,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而对于UC患者来说,较早使用生物制剂并不能使其明显受益,同时需要承担生物制剂带来的机会性感染和经济负担。因此,从美沙拉秦到硫唑嘌呤、生物制剂的“升阶梯治疗”方案可能更适用于UC患者。

译者简介

译者

张子南

医学博士

消化内科医师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医师。主持友谊医院种子计划等课题,主要从事炎症性肠病、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等临床研究。近5年在GIE、Endoscop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92人、科研人员12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94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

0 阅读:0

桐乐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