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十三日,一等忠勇公傅恒病逝,乾隆下旨以宗室镇国公规格办理丧事。乾隆这道旨意说明了一个问题,从政治待遇上来说,异姓一等公的政治地位不如宗室镇国公。

异姓一等公既然不如镇国公,那么应该与宗室哪一级爵位相当呢?御史就以《大清会典》的相关记载,与诸位分享有关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搞清楚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概念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属于高级爵位,皆为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两级则有较大差异,分为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
关于“入八分”的解释,很多史料中都有“加九锡”之说,主要是指服制与乘舆方面的差别。其实这些都是表面化的,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最显著的是政治方面的不同,入八分属于“主子”,有一定的八旗佐领数量;不入八分则没有佐领。
入八分公与诸王贝勒、贝子等在列班时分列八旗左右翼,不入八分公只能随旗行走。换句话说,不入八分公在所在旗分中属于“仆”的地位。

从皇太极初步确定宗室爵位的崇德元年开始,入八分公一般只封给近支宗室,远支宗室很少获封。而且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很多庶出的皇子都没有资格分未入八分公,一般都是不入八分镇国公和辅国公。
朝廷有制度,诸王公在佐领之外都享受红白甲、蓝甲待遇。亲王拨给红白甲160副、蓝甲60副,郡王红白甲150副、蓝甲50副,贝勒红白甲100副、蓝甲40副,贝子红白甲80副、蓝甲30副,入八分公镇国公红白甲60副、蓝甲20副,入八分辅国公红白甲40副、蓝甲20副。
所谓的红白甲和蓝甲是指“兵丁”,康熙以后的各种甲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宗室王工的经济待遇,大部分兵丁的钱粮被纳入王公的俸禄当中。而不入八分公则不给红白甲和蓝甲。
此外,入半分公与王贝勒、贝子一样,也有属官,以镇国公为例,配备三等护卫四人、七品典仪1人、八品典仪2人、太监8人。不入八分公无属官。

显然以上入八分公的这些待遇,异姓一等公都是无法享受的,大致相当于宗室不入八分公档次,但在具体待遇上又有一些细微的出入。
服制等级上不入八分公略胜一筹。不入半分公的朝冠顶饰东珠5,戴双眼花翎,补服为前后四爪正蟒方补,朝带每版饰猫睛石一。民公除了不戴双眼花翎之外,其他都与不入八分公同。
当然,不入八分公由于是天潢贵胄,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身份象征,可以系黄带子。而民公只能用石青色或蓝色带,这一轮的比较来看,不入八分公更有优势。
经济待遇上民公高于不入八分公。清代宗室根据不同的爵位定有各自的俸禄待遇,镇国公为700两、辅国公为500两,且不分入八分或不入八分。
民公一等公的俸禄为700两,与镇国公相同。但是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在赏赐方面,诸如红白喜事等,镇国公的收入要比一等公要多,辅国公则与一等公大致持平。所以比较下来,一等公比辅国公略高,但差距不算太大。

品级方面两者持平。宗室公以上的都属于超品,而民爵中的公侯伯三级也是超品。所谓的超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说法,不具有实质性的含义,主要就是为了说明品级在一品之上。
而镇国将军就属于武一品,辅国将军属于武二品,这类有固定品级对应的,才真正与品官有比较的意义。
爵位承袭方面民公更有优势。宗室不入八分公爵位或降级承袭而来或首次分封所获,总体上来说,前者的数量相对更多。
从乾隆时期开始,宗室爵位全部采取了降级承袭的办法(铁帽子除外),不入八分辅国公几代以后,就会降为闲散宗室,乾隆虽然规定可以戴四品顶戴,但起地位已经和一般的旗人没有提多的差距。

民公都为军功或外戚推恩所封,分为世袭罔替、世袭和不世袭三种。世袭罔替很好理解,就是子孙世代不变;世袭是指降级承袭,有规定的次数,一等公的次数为24次;不世袭的一等公含金量最低,皇帝可以让其子孙承袭也可以不让承袭,而且子孙承袭也不是按照降级的方式来的,基本都是采取越级降级的方式。
比如岳钟琪的儿子承袭的只是三等轻车都尉,孙士毅的孙子承袭的也是伯爵。
不过总体来说,清代的一等公基本上都是世袭罔替和世袭的,即便是世袭的一等公,数代之后仍能承袭较高的爵位,比闲散宗室的待遇高多了。

傅恒去世的时候为一等公,乾隆念其功劳大,准许以宗室镇国公的规格为其办理丧事。尽管上谕中没有明确说明是入八分还是不入八分镇国公,但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入八分公,否则意义就不大。后来傅恒因福康安的缘故,又被追赠郡王衔,地位就比宗室公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