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政绩好就能升官吗?想多了,必须同时满足四条硬性标准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4-10 17:58:40

清代很多影视作品中,皇帝一高兴就可以马上下旨升某位大臣的官,有的时候一个七品知县还能跨越十几级被提拔到巡抚的位置。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很少出现的,即便有也仅限于一二品大员,全国的各级官员,都要按照正常的人事制度逐步晋升。

“越级提拔”和“非正常提拔”不是清代官场上的常态,所有文武官员如果要获得晋升,就得符合四个硬性条件,少一条都不行。御史就以知县为例,进行逐条分析。

第一条是俸满

俸满是明代的产物,通俗地讲就是任期。清代各直省文官中,除了总督、巡抚以外,其他都有固定的任期。

以知县为例,根据地域气候和治理难度不同,分为腹缺(内地各省)、沿海沿江缺、边疆缺、烟瘴缺等。不同的官缺任期也是不一样的。

腹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经济一般也比较发达,在这些地区担任知县生活方面都比较便捷。所以这一类知县的任期最长,规定为五年;沿海沿江缺事务相对繁杂,任期从四年到三年不等,具体要分省份,偏远一点的最短为三年。

边疆缺都在偏远的地方任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当官的也没有什么油水,所以任期一般都在三年至两年半不等;烟瘴缺是指那些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常见于云贵川以及新疆等地区,此类缺的任期一般都是两年。

官员在任所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请假和丁忧是最常见的。知县如果因私事不在岗,那么就要扣除相应的时间,少几个月就得补几个月,少三年就得补三年。

按照吏部的人事制度,俸满是官员晋升的基础前提之一,如果达到这一标准,才可以进入吏部的铨选名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俸满只是具备晋升资格,至于能否晋升,还得参考其他标准。

第二条是大计卓异

大计是每三年举行的一次的考核,成绩列入一等的称为“卓异”,其主要考核标准就是钱粮是否完征,任内有没有刑名案件没有了结,辖区内的治安是不是有条不紊,等等。所有考核项目都能通过,才能举为卓异。

卓异获得的难度很高,因为每个省都有固定的名额,大省也就十来个,小省只有几个。所以说并不是所有政绩好的知县都能获得卓异,主要还得看与督抚的关系够不够硬。

获得卓异是不是就一定能升官呢?答案是否定的,卓异可以理解荣誉证书或者是立功证明,很多时候吏部仅仅是将官员注册在案,享有优先晋升权。清初时期,基本上获得卓异马上就会升官,比如于成龙就是因为多次获得卓异,从知县一步步提升到巡抚的。

但是清中期以后,随着候选、候补队伍的不断增多,现任知县即便有了卓异,也很难再短时间内获得提拔,可能要两次或数次卓异,才能正式晋升。

第三条是任内有没有受到处分

清代对官员的处分条例规定得十分细密,上至大学士下至知县,没有哪一个人能逃得过各种处分。

处分分为不同的性质,主要有公罪、私罪之分。公罪很好理解就是在办差的时候出现过失;私罪就是指官员品行不端,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

刑部则例中有明确规定,公罪相对来说受罚的力度比私罪要轻很多。轻微的就是罚俸,略重的是降级留任,情节严重的则要面临革职并交部议处。而且同样的处分,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降级留任就分降一级留任,降二级留任,或是降三级调任。

如果知县在任期内受过罚俸的轻微处分的话,只要提前将罚俸的数额交清,就不影响人事考核。但是降级就不行,只有等到吏部下达通知,将其处分开复后,才能正式进入铨选程序。

第四条是年龄和出身限制

知县作为基层官,直接与百姓打交道,行政事务相对较重。干得活多了问题自然也多,所以大部分知县都很难同时达到以上三个标准,也就会不断错失升官良机。

个别幸运的知县,也会达到晋升条件,然而吏部和督抚在面试考核的时候,也会根据本人的年龄进行综合评估。这一点和现在是一样的,上级领导在提拔干部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年龄。如果各方面都很突出,但是年龄超标,那么晋升的希望就不大。

反之,如果知县各项考核达到基准线,但是年龄合适,那么获得提拔的概率就大。道理很简单,任何上级领导,都喜欢培养和任用年富力强的下属。

除了年龄,出身也同样也很重要。比如在考核中有两个知县脱颖而出,一个是举人出身,一个是进士出身,那么后者得到提拔的概率就要高很多。

当然官场上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人际关系对于知县来说也是重要的加分项。督抚和吏部堂官私下也会看人上菜,比如某位知县背景很硬,是京中某位大员的门生或亲戚,那么其他够资格的知县基本就没有希望了。

0 阅读:16
左都御史有料

左都御史有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