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乾隆用度奢靡,但要算起账来,万历一个月的开支就够他一年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4-13 22:51:17

乾隆皇帝的私人用度是十分奢靡的,从内务府档案和相关的史料记载来看,他一年的开销最低也不会少于一百万两,基本上顶得上偏远省份一年的赋税收入了。

然而,清代皇宫大内的开支却不高,除了特殊情况下,诸如修宫殿,营建皇家工程等,正常年份一般都维持在二百多万两左右。公私两项相加,一年也就是三百万两左右。

三百万两白银的确是一笔天文数字,可是要看和谁比。如果与明代万历时期进行对比的话,那么这个数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用乾隆皇帝的话说是“明际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

乾隆的话水分很大,明代大内的开销不可能达到上亿两。但是账面数据显示,万历时期,大内一年的开支没有两千万两也是打不住的。

御史手里刚好有相关方面的数字,下面就与诸位来算一算明清两朝大内的开支账。

康熙皇帝亲政时,国家财政还比较拮据,他多次下谕内务府和户部,节省大内用度。他还派专人将明代存留宫中的各项开支奏梳进行了整理,大臣们将各项数据汇总,然后奏报给了康熙帝。

第一项是金花银。根据奏折的内容,万历中期,每年用于赏赐的金花银就达到了969400余两。“金花银”是明代特有的一种银两,是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之夏税秋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

明代米麦每石折银二钱五分,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余两,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每季分进二十五万余两,入内承运库,是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又名折色银或京库折银。清代从记载上来,根本就没有这一项开支。

第二项是光禄寺解内库银。光禄寺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主管朝会宴筵等事,其开支是列入国家正常的财政预算的,与大内开支应该扯不上关系。

但是万历时期光禄寺每年要向大内输送24万两银子,这笔钱被万历皇帝当成了私人财产。清代光禄寺也沿袭明制每年给内务府提供一定额度的银两,但只有3万两。也就是说,仅此一项,明代又多出了21万两。

第三项是大内用炭用冰银。明代宫中使用的冰炭(含木柴)数量十分惊人,每年用木柴一项就要两千六百万斤,折合白银25万两;用红螺炭一千两百万斤,折合白银30万两;用冰达三百万斤,折合白银10万余两,三项相加就是65万余两。

而清代的冰炭数字也都是有据可查的,木柴每年8万斤,红螺炭110万斤,冰80万斤,总计用银不到10万两。

第四项是太监、宫女的日用银。和以上三项相比,这一条才是最大的支出账。

万历中期太监的数量达到最高峰值,总人数超过10万人,宫女也有9000多人。如此多的太监、宫女都不是免费服役的,以最低标准一年10两工资计,那么就要支出110万两白银。

工资还不是最主要的,11万人每天的伙食费也是相当惊人一个成年人的最低口粮标准是1.5斤,也就是一天仅是口粮就要吃掉12.6万斤。如果加上蔬菜、肉食,以及穿戴等方面的开支,一年下来没有100万两肯定不够。保守估计,明代大内的太监、宫女用度至少也要200万两一年。

清代太监宫女的数量总和不到五百人,道光时期仅有三百人,满打满算平均一人50两,也就是25万两左右。

第四项是宫殿营造银。自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以后,就对皇宫的建筑标准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各宫殿九层,基址墙垣一律要用临清砖,木料俱用楠木。

其他方面的造价御史不太清楚,就楠木一项花费就很巨大。如果看过《大明王朝》的读者应该有印象,海瑞在接受内阁审讯的时候,就说了大殿一根金丝楠木从云贵运到京师,花费就要5万两白银,嘉靖帝盖一个宫殿,户部就要拨款两百万两。

至于明代不同时期到底修了多少宫殿,恐怕已无从得知,但其造价方面必然不菲,就算不是每年修宫殿,仅仅是维修,估计也得比清代多出上百万两。

清代在营建宫殿的时候不像明代那么讲究,乾隆皇帝在上谕中也说过:“今禁中修造房屋,出于断不可已,凡一切基址墙垣俱用寻常砖料,木植皆用松木而已。”所谓的“断不可已”,应该是指三大殿以及太庙等重要的建筑。

以上所列的肯定不是全部,其他如明代每年宫中的脂粉钱40万两,各宫床帐5万两,等等,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清代一概没有,算下来又得少掉上百万两。

至于万历皇帝本人的私人用度,史料中倒是没有太多的记载。但是万历是明代诸帝中最贪财好货的,个人用度也极为奢靡。从明定陵发掘出来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御用服制规格极高。别的不说,就是那顶金丝编制的帽子,就够乾隆置办好几套龙袍了。

所以说,和明代比起来,清代皇帝不管是个人开支还是大内用度,都要小很多。这也是清代让人感觉比明代有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0 阅读:11

评论列表

赐进士出身

赐进士出身

2025-04-15 00:51

御史啥时候发一篇明清各级官员、爵位如何自称的文章

左都御史有料

左都御史有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