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见日本鬼子朝高家场方向气势汹汹地扑去,就急忙报信给抗日英雄高士一。
在日本鬼子到达之前,队伍转移了,但是高万玉和高万峰没来得及离开,被捕了。
他们是高士一的侄子,日本人对他们严刑拷打,以为能问出高士一的行踪。没想到哥俩英勇顽强得很,完全不吃这一套。
小鬼子没辙了,就释放高万峰,让他传话给高士一:限高士一三天之内投降日本人,否则将处死高万玉。
(高士一)
更让小鬼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胁迫,没能让高士一屈服。
日本鬼子气急败坏地绑缚住高万玉,放出狼狗,高万玉就这样在狼狗的撕咬下丧生。
高万玉是高士一大哥的孩子。当高士一异常悲痛地去探望大哥、大嫂时,大哥、大嫂却将他们的三个儿子、三个孙子一一交到高士一的手中,说:“让他们跟着你去打鬼子吧!”
(鬼子进村)
一、多方来拉拢小鬼子不仅残忍地杀害了高士一的侄子,还在高士一的田庄放了一把火。大火映红了天空,高士一看着火光闪烁的夜色,一个念头倔强地在心里升腾起来了。
高家场实在太大了,房屋也太多了,日本鬼子的大火只烧毁了高士一的部分家产。
高士一在大火后回到高家场,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的这个举动不是在大火后重建家园,而是高举起一个大大的火把,在自己家里又放了一把更大的火,把偌大一个高家场烧了个精光。
(鬼子放火)
这熊熊燃烧的烈火,烧得日本鬼子心里直打寒颤。
高士一用这把火完全剪断了全家的退路,宣告着他自己彻底抗日、同仇敌忾的决心!
这场大火之后,高士一带领全家人走上了抗日打鬼子的道路。
(抗战时期的老照片)
日本人起初对高士一其实是很客气的。一年前,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因为高士一地主的身份,日本最初的想法是拉拢高士一。
一开始弄了个高士一的朋友去高士一那里充当说客,说只要合作,皇军的待遇大大的。谁知没等说客的话说完,高士一怒斥着将说客赶了出去。如果不是看在曾经是朋友的份上,高士一早就一枪把来人给崩了。小鬼子看软的不行又来硬的,来村里又杀人又放火。
小鬼子软硬兼施,居然没能降服高士一,反而使高士一抗日的势头越来越旺。
(日本鬼子)
随着高士一力量的强大,阎锡山专门派人来找高士一,开出了很优厚的条件,武器装备不在话下,什么电台、枪支、弹药、军饷,等等。高士一没放在眼里,直接拒绝了。
蒋介石也打主意了,派了任丘县的县长找到高士一,只要他接受委员长的任命,要钱有钱,要枪有抢,要炮有炮,高官俸禄,应有尽有。
高士一反问道:“好话说了一箩筐,我倒是想问一问,你们委员长抗日吗?我怎么不见你们打日本鬼子,总是见你们打八路军?回去告诉你们委员长,我高士一绝不跟不抗日的人为伍!”
(八路军)
而共产党这一方,是高士一自己主动找上门的。
高士一找到游击师长高顺成。高士一曾经救过高顺成一命。高顺成就将自己的救命恩人介绍给政治部主任李晓初。李晓初觉得他的想法很好。
高士一于是来找跟他儿子一起拉队伍的杨琪良。杨琪良说要跟高士一的儿子高万德商量。当高万德得知他爹要来的时候,就很坚决地把这事给否了。高万德他自己都跟家里划清界限了,在他心目中,自己的父亲是大地主,不可能干革命跟党走。
(右一:高万德、中:杨琪良、左一:高万德之弟弟高万琪)
至此,高士一投奔共产党抗日之事受阻。
二、国破家何在虽然投奔共产党的事没有了下文,但高士一做事的风格并没有受到影响,该干嘛还干嘛。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日。
他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并且把大大的牌子挂在门上。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来参加的人络绎不绝。一来是因为高士一的影响力,大家看到他这么有钱的乡绅都抗日,自己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二来乡亲们都受够了日本鬼子的欺负,大家伙都愿意真刀真枪地打鬼子,解气啊痛快哪!
他一下子就把自己的队伍拉起来了,总共三千多人。
(侯玉田)
1937年10月底,保定特委侯玉田专程来到了苟儿庄,他从高顺成那里听说了高士一的事情,于是他召集了高士一的儿子和他的伙伴,宣传党的政策:大敌当前,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通了这两小子的思想工作。
高士一这才正式加入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抗日队伍。
(高士一)
高士一被任命为河北人民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他高兴得不得了。他将自己家的钱、粮都拿了出来,作为军用。他的妻子也很支持他,将自己存了多年的积蓄全数捐出,用于部队的伙食供应。
(左一:高士一)
就在高士一如火如荼抗日的时候,在他的家族中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高士一有四兄弟,其中三哥高士芬反对的呼声最高。高士芬认为高氏家族家大业大,守着家产田产就行了,跟着共产党瞎掺呼什么?
为这事还发生了正面冲突,高士芬与高士一父子争论起来了。高士芬怒斥侄子高万德败坏家族基业,指责高士一被共产党蒙蔽了双眼。
高士一义正词严地说:“没有国哪有家?”他奉劝三哥看清楚时局。
(抗日战争时期)
这一场交锋之后,高士芬将高士一的言行归咎于受了侯玉田的影响,他于是派人将侯玉田抓了起来,将他软禁在自已家里。
高士一闻讯后找高士芬要人。人是要出来了,为此,两兄弟分道扬镳,断绝一切往来!
高士一自从加入共产党的队伍之后,就有了大家庭的感觉。他在想一个问题:自己的队伍找到归宿了,可以名正言顺地打鬼子。可是在保定还有不少自由武装,各自为政,就像从前的自己一样。如果能将这些队伍团结起来,一定能汇聚成更大的河流。
(打击日寇)
想到做到,他自己出资,首先拜访和感召了两股大的民间武装,像苏桥商团的团长不仅自己参加了五路军,自己的儿子也参军了。他还收编了一些小股武装。很快,他的队伍由3000壮大到了8000。
三、汇入大洪流1939年3月,贺龙和关向应的师团转战来到高士一的家乡,由于统一作战的需要,部队在编制上需要做一些调整。
(战士们在训练瞄准)
贺龙向高士一转达了党组织的意向,征求高士一的意见,高士一痛痛快快地表态: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他对贺龙说:“能跟着贺师长这样红军出身的部队,求之不得啊!”
这次谈话之后,高士一的人马全部编入贺龙的部队,为独立一旅。贺龙部队原有的一个团并入独立一旅。高士一担任独立一旅的旅长。至此,高士一的部队成为八路军主力部队中的一员。
为了让高士一能更顺利、更迅速地融入新的集体当中,贺龙还特意向师里的其它旅长放话说:“你们要好好地与高士一并肩作战,他要是有什么不痛快的地方,我拿你们是问!”
(贺龙120师主要负责人)
1939年4月,齐会之战是独立一旅成立后的作战,他们在一个村全歼600多个鬼子,首战告捷。
之后,独立一旅大大小小打了很多胜战,他们不仅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他们还参加了赫赫有名的百团大战,立下汗马功劳。这一切都让小鬼子对高士一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期间,贺龙对高士一是赞赏有加,还照应有加。由于高士一的家人众多,而且在高士一部队作战的区域,为了防止小鬼子报复高士一的家人,贺龙提前采取了应对和防范措施。
他亲自派人深入敌后,将高士一家里几十号人,一个不少地接到了根据地,安排了专属院落,还安排专人警卫和保护。这让高士一发自内心地感动,更能他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地打鬼子了。
(贺龙元帅)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是有人抓住高士一的出身不放,说他是剥削阶级,是日本特务。
贺龙力挺高士一,非常气愤地将这件事情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来龙去脉之后,也力挺高士一,说:“高士一不可能是日本特务。”
不仅如此,党组织还给了高士一最大的信任,让他率部守卫延安的北大门。
1941年,毛主席接见了战功累累的高士一,亲切地问:“有没有人排挤你啊?”高士一回答:“报告主席,没有!同志们很照顾我!”毛主席放心地笑了,他也欣喜地看到旁人眼中剥削阶级出身的高士一,已经成长为一名威震四方的抗日名将了!
(毛主席赠予高士一的照片)
四、问英雄出处两度因为出身遭遇困惑的高士一,他的成长经历的确让人称赞。
高士一的家乡在河北省任丘县苟各庄,他于1894年1月出生。家里很富裕,有4000多亩的田地,此外还经营各种大买卖。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
他有四兄弟,分了家。
高士一分到了几百亩田,自己命名为高家场。在高家场周围修了护城河。
(抗战老照片)
生逢乱世的高士一是很有想法的人,他习过武,练过枪法,能打双枪,枪法准得很。他不满足于守着这一方基业。他在县里乃至省里都挂了官职。本来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的,却不曾想官场黑暗,让他失望至极。他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往何方。
他也尝试过其它一些改变世界的方法。他将庙宇改为学校,免费让孩子们读书。他钻研中医,热心帮助乡亲们看病。
他想知道家乡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就买来了一台收音机,了解抗战时局动态,了解抗战之中的共产党、国民党。他的心中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学生抗日游行)
他的儿子高万德在县城读中学,看到自己爹有收音机,也经常偷偷地收听。高万德在学校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抗日爱国学生游行,结果被学校开除了。
高万德回到家里,高士一没有责备他,反而说:“学生爱国是对的!”
高万德从学校出来后,悄悄地拉了一个100人的爱国组织。他三天两头地在家里拿钱拿物用于抗日组织的运行。他以为背着高士一的,高士一就不知道。实际高士一心里一清二楚,只是睁一眼闭一只眼罢了。
(抗战时期的军人)
就在高士一的儿子天天为抗日而忙碌的时候,日本鬼子可真就送上门来了。1937年9月20日,娘娘宫方向来了90个日本鬼子,除了4个守船的之外,都举着上了刺刀的枪,气势汹汹地逼近村庄。村民们见状就用土枪朝鬼子开火了。枪声引来了临近几个村的人,大家一起把这批来犯的鬼子给歼灭了。
可是4个守船的鬼子跑了,报信去了,大批的鬼子赶来报复。鬼子出动飞机轰炸。一时间几座村庄履为平地,死亡几百人,无数人无家可归。
正是这样一个近在咫尺、血淋淋的事实,惊醒梦中人。一直在寻找之中的高士一,在这一刻顿悟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才触发了他找到河北人民自卫队,强烈要求抗日打鬼子的事。
坐拥4000亩良田,还有多个生意支撑的大地主,可以毁家弃田,散尽家财只为抗日,这是气贯长虹的壮举。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高士一放弃大地主的身份,斥巨资抗日的故事和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
(高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