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吃掉秦国10万精锐的李牧有多强?凭借一己之力,阻挡强秦东出

癸妹聊历史 2023-06-08 10:34:01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常年混战,但也因此,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文化高度发达,同时战争也催生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

在这样的混世,能脱颖而出,必定是极其优秀的。

赵国的李牧就是其中的一位,且一生从未战败过,和白起,廉颇,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雕塑)

一、李牧将军的性格养成

李牧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李昙是赵国柏仁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尧人,他的祖父也是赵国的有名战将。

史料并没有李牧前半生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当时赵国的情况,去看李牧将军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

当时赵国的政权极其不稳定,政变频发,赵国立国之初到被秦国灭国,一共历经十二位国君。期间,大规模政变就发生了九次,最著名的就是,赵国最杰出的赵武灵王饿死在了沙丘宫。

(沙丘平台遗址图)

当时赵武灵王对赵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让赵国恢复了一些国力。但是当时的改革更多的只是一些军事层面的,并没有涉及其他方面,尤其是法制方面。

所以赵王在赵国是可以随性而为的,官僚阶层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也都是独断专行,李牧自然也是如此。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版图)

我想对于李牧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赵国的大将廉颇的遭遇了,廉颇为了赵国尽心尽力,用一己之力抵挡着秦军的进攻。

可是无奈当时的赵王听信谗言,临阵换将,导致赵国 40万大军被坑杀,大将廉颇被逼离开赵国。这件事直接影响了李牧后面如何应对赵王的命令。

不管是李牧的出身,还是赵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以及赵国的国君,都影响着李牧的成长,当然也决定了李牧最后的结局。

二、大兵团歼灭匈奴之战

在赵武灵王进行了军事改革之后,也曾击败过北边的匈奴政权,但是到了下任国君赵惠文王的时候,匈奴又逐渐发展起来了军事力量,经常骚扰赵国北方的边境。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惠文王派李牧去镇守北方,抵御匈奴。

(战国时期赵国北方地理图)

李牧也就是在这期间,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长远的战略定力。他并不急于一时的胜负,想的是如何彻底的剿灭匈奴,然后就是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做系统的长远规划。

首先他设置和调整官吏,管理军政各项事务,将地方的税收全部都纳入到他的幕府,用于军需,保证军费的支出。这也是他进行一系列改革的经济基础。

然后他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最重要的就是整改军纪,禁止任何形式的扰民,争取百姓对军队的支持。他认为军队作战的胜利,是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配合。最后在对匈奴作战中,百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纪念李牧抗击匈奴的石碑)

李牧很注重训练军队的协同作战,把部队划分为不同部分,各自训练自己不同的作战技能,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不同兵种的优势。

李牧给军队的待遇也是很优厚的,每天都会宰杀牛羊犒劳他们艰苦的军事训练,也正因此李牧深受官兵们的爱戴。

李牧深谙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经常派人员去侦探敌情,并随时用狼烟等各种方式来传递军情、信号,以便能随时监控匈奴的活动。

只要是匈奴来骚扰边境,李牧就下令所有人进城躲避。所以每次匈奴的掠夺,都是无功而返。既保证了士兵和百姓的安全,也避免了大量财物被劫,同时也能麻痹敌人。

(用狼烟传递信号图)

但也因此,赵王认为李牧胆小怯战,就派人换了李牧。

后来的将军完全没有认清当时的情况,多次和匈奴交战,都是战败而归,百姓怨声载道,损失惨重。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去镇守北方。

可是李牧并没有接受,一直推脱,直到最后对赵王提出要求,自己去镇守北方,还是会实行之前的政策。赵王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答应李牧的要求。

李牧回去没有多久,军民关系融洽,粮草充足,将士训练有素,他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开始准备对匈奴作战。

首先他派大量的牧民,带着牛羊去放牧,引诱匈奴前来抢劫,因为李牧平常和百姓的关系很好,加上匈奴的侵略,所以牧民都愿意为消灭匈奴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匈奴前来掠夺时,李牧派兵佯装战败逃走,留下大量的物资和牛羊给匈奴,匈奴认为赵军无能,就继续追杀。

于是匈奴的噩梦就开始了,因为他们踏进了李牧设计好的陷阱里。

道路两侧埋好伏兵,步兵在前,弓弩兵在后,等到匈奴完全进入了李牧设计的包围圈里,

匈奴就看见了正前方有一字排开的战车,不得不停下来。

此时,整个队形就像一个橄榄球,橄榄球内侧战车正对着匈奴,两侧和后方,已经被步兵和弓弩兵包围。

李牧为了消耗敌人的力量,减少自己的损失,让弓弩兵轮番进行射杀,然后就是各个方向的步兵同时发起进攻。就这样,匈奴的数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就剩下匈奴单于带着几个亲信逃走了。

大败匈奴之后,为了彻底消灭匈奴力量,他又趁机收服了匈奴的其他属国和部落联盟。

此战之后,赵国北部边境再也没有受到匈奴的骚扰

三、率赵军阻挡秦军东出

北方匈奴边患被彻底解决后,在对秦国作战中,廉颇凭借一己之力阻挡着秦国的大军,

秦军没有办法打败廉颇,就想办法让赵王换掉廉颇。

于是秦国就找到了赵国大臣郭开,郭开向赵王进言,表示秦国对廉颇用兵了如指掌,应该派秦国不了解的将军,胜算更大。

赵王完全不思考,真的就把廉颇撤下来了。然后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悲剧,赵军战败,被秦军坑杀四十万人。廉颇被逼离开赵国。赵国因此元气大伤,军事实力大减。

(网络坑杀士兵图片)

秦王嬴政亲政后,急于灭六国,一统天下,公元前235年,派兵攻打赵国,桓齮一路过关斩将,直逼赵国都城邯郸,于是赵王急派李牧南下抗秦。

李牧面对桓齮的进攻,知道他们一路攻城略地,士气正盛,所以坚守不出,消耗秦军,桓齮设计想把赵军引到别处。就去攻打赵国的肥城。

李牧看穿了桓齮的计谋,于是趁着主将不在,就突袭了秦军的大本营,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器械,而李牧也判定桓齮必定会回救秦军,所以在路上埋伏。

然后就发生了著名的肥城之战,李牧歼灭秦军数十万人,被封为武安君。

(遭遇埋伏的网络图片)

3年后,就是公元前232年,秦国又派兵攻赵。

因为有胜利的经验,所以赵王再次派李牧阻挡秦军,因为赵国国都邯郸南边,有漳水为天然的军事屏障。所以李牧根据地理优势,南守北攻。

司马尚将军在南边守城,李牧率军袭击秦军,各个击破秦军,之后与司马尚会和,攻打秦军剩余力量,秦军知道李牧已经打败了其他的部队,不敢恋战,就逃回秦国了。

李牧再次成功阻挡了秦军的进攻。

从歼灭秦军10万大军,到成功阻击了秦军的再次灭赵,李牧用一己之力,延续着赵国的的国运,可是就是如此功劳,还是不得赵王信任。

四、一代名将陨落于奸计

秦军的再次东出失利,秦王重新启用了王翦。

王翦也深知,如果李牧为将,很难共破赵果。于是就想办法让赵王换将,于是廉颇的悲剧再次上演。而这次再也没有人能拯救赵国了。

王翦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让郭开陷害李牧,并且捏造了一些证据。于是郭开向赵王进言,诬陷李牧勾结秦军,背叛赵国。

赵王听完之后,全然忘记了李牧歼灭匈奴,大败秦军,两次救赵国于亡国之际。也忘记了四十万赵人被坑杀的教训,也不进行任何的调查,也全然罔顾战败灭国的危险,直接派人替换李牧。

(影视剧王翦收买赵王心腹大臣对话图)

李牧不想重蹈廉颇的覆辙,拒绝交出兵权,继续抵抗秦军的进攻,这就更加在赵王心里坐实了李牧叛国的嫌疑。这次的抗命不遵,也让赵王起了杀心。

赵王派人时刻关注李牧,趁其不备之时,将其残杀。

(影视剧李牧被杀场面)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然后赵王派名不见经传的赵葱为将,三个月后,秦军攻破赵国国都邯郸,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就此赵国灭亡。

总结李牧的一生,他无疑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尤其是关于军民关系的思想,和大兵团协同作战,都为后代军事家们树立了很好的典型,他也同样是一个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

可是他的悲剧在当时的赵国也是必然的,出身将门之后,崇尚武力,独断专行,甚至多次违背国君的命令,同时赵王昏庸无能,庙堂之上也尽是奸佞。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加上自身的性格。虽然一心护国,却也难抵内忧外患,最后还落得惨死。

1 阅读:11

癸妹聊历史

简介:传递有趣的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