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三高”的六七十年代,吃顿肉有多难?一年肉票够一人吃一顿

小僧乱翻史书 2024-10-30 10:51:37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王淮正

编辑|t

引言

1975年的年夜饭桌上,肉汤飘香,猪肚盛满一碗,可大家却没急着下筷。母亲叮嘱:“这肉只能吃年初一到初三,剩下得留着招待客人。”

父亲嗓子眼里憋着口气,只敢悄悄抿一口汤,孩子们眼巴巴盯着锅,一脸馋样。那时候的肉啊,就跟城里孩子的糖果一样——有了也不敢吃!

要问平时怎么解馋?抓鱼摸虾算幸运,更多时候是凌晨四点爬起来排队买猪下水。想想看,如今你打开冰箱满满当当的肉,敢信那时过年吃顿肉,得计划一整年?

梦中的猪肉:凭票才能见真章

那时候的生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吃一顿肉,难于上青天。”普通人家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块肉,吃上一顿好的全凭粮票和运气。

这些粮票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当时生活的命脉。没票,就算有钱也只能站在市场门口干瞪眼。

猪肉这玩意儿,放在今天的超市里,五花、精瘦、肋排任挑任选,可在那时候,每家每月只能分得几两猪肉。想多吃?那得攒好几个月的票,一年到头攒一顿好的。

每次发票的日子,就是全村的大事。人们早早排队,生怕错过分配时间。有的人家里兄弟姐妹多,那就得想尽办法从亲戚那里借点票,或者托关系找人弄些肉票。邻居之间常常打听:“你家攒了几张?准备啥时候买肉?”那感觉像是在讨论银行理财产品一样郑重。

买肉也是个技术活。有时候赶上好肉少、坏肉多的情况,人们为了抢占先机,凌晨四五点就去食品站门口排队。

最常见的“收获”并不是五花肉,而是猪肠、猪肚、猪肺这些下水。就算是这些“边角料”,那也得咬紧牙关买下来,因为它们不仅能解馋,还能拿来熬汤,给孩子们补补身体。

逢年过节的肉宴:靠节日撑场的奢侈品

当年一提到肉,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过年。平日里再怎么省吃俭用,到了年根儿,也得杀猪宰羊,弄几块硬菜撑撑场面。

谁家能在年夜饭上摆上一盘红烧肉,那绝对是“有面儿”的事儿。村里的孩子们最爱干的事儿,就是跑到杀猪的地方凑热闹,围着屠夫看他手起刀落。杀完的猪肉按习俗要分给邻居,大伙一起包饺子,喜气洋洋。

杀年猪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每年腊月,人们会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猪崽,用家里剩饭喂到年底。猪长得肥肥胖胖,意味着来年有好日子等着。

一头年猪不仅能给一家人带来丰富的年夜饭,还能分给亲友,维系关系。但可别以为年夜饭就能尽情吃,年三十到初三这几天,猪肉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一过初三,剩下的肉就得被收起来,留着客人来时用。

有些家庭甚至会将多余的猪肉腌制成腊肉或风干肉,挂在屋檐下。可这些腊肉也不能随便吃,得等到有人来访或者孩子生病,才舍得切下一块来煮。母亲总是叮嘱孩子:“别瞎吃,留着以后用。”这份等待的过程,让肉变得更加珍贵。

1978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中国的农业生产力迎来了飞跃。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以前那些需要粮票才能买到的肉,如今在集市上随处可见。买肉不再需要托关系、拼人脉,兜里有钱就行。猪肉终于从奢侈品变成了家常菜。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以前只有特供才有的肉制品,比如午餐肉、火腿肠。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开始有了变化:周末可以煮红烧肉,平时炒个回锅肉,逢年过节还可以买点罐头回家犒劳自己。这样的变化,在经历过饥荒和匮乏的一代人眼里,堪称“梦幻”。

可有意思的是,当这些父辈们真的有了肉,却往往不愿多吃。长年累月的节俭让他们吃不惯“油腻”的食物。一些人甚至明确表示:“番薯吃伤了,肉也吃腻了。”年轻一代对此不解,但也只能无奈地笑笑。

从吃不饱到吃不完

70年代的孩子经历了饥饿与期盼,90年代的孩子见证了餐桌上的丰富。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再为一顿肉发愁,但也逐渐意识到,现代生活的“富足”带来了新的问题——三高问题成了不少家庭的“烦恼”。

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成了医生诊室里的高频词汇。

饮食的变化,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代人的情感纽带。那些曾经靠抓螺、摸虾换来的“荤腥”,成了父辈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他们会坐在晚饭桌前,给孙辈讲述那段艰苦的岁月:“你们现在吃得好,可当年我们连猪肚都没见过几次。”这些话虽然略带调侃,但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对过去生活的感怀,也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今天的孩子已经不再知道什么是粮票,更不会理解什么叫“攒票买肉”。他们熟悉的是冰箱里永远有备货、外卖一键下单的便捷生活。按照今天的食量来算,一年肉票够一人吃一顿!

可正是这份便利,让人们对食物的珍惜少了许多。吃不完的饭菜倒掉,成了现代生活的常态。这让老一辈人心生感慨:“好日子是来了,但那种盼着一顿肉吃的滋味,再也回不来了。”

从肉票时代到超市时代,几代人经历了从匮乏到富足的变迁。猪肉的意义,也从满足基本需求,变成了健康饮食的考量。

那些曾经因为一块肉而兴奋的日子,虽然再也不会回来,但它们已成为一种珍贵的回忆,印刻在每个人的心底。正是因为经历过物质的匮乏,老一辈人才格外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也许未来的人们再也不需要为一顿肉费心,但那些关于猪肉的故事、关于一家人围坐餐桌前的笑声,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这个时代最温暖的注脚。

参考资料:

告别食不果腹的年代 70年国人餐桌巨变.时代周报2019-10-29

0 阅读:0

小僧乱翻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