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王淮正
编辑|t
引言1990年初,一家纺织厂的李师傅还在给儿子炫耀他的铁饭碗:“娃,咱这饭碗啊,比你爸妈的婚姻都靠谱!”
结果呢?1997年的一个早晨,他愣是被厂长通知:碗碎了!而且这事儿啊,还不是单单一个厂的事,全国上下,足足4500万工人跟李师傅一样丢了饭碗。
就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下岗潮中,有人咬牙下海,有人转行摆摊,更有人靠卖早点东山再起。这时候,政府的“三条保障线”也派上了用场,让这场激烈的经济转型没有彻底失控。
可是啊,挺过来的工人们有句老话:每一个笑着活下来的人,背后都藏着你看不见的泪水。
铁饭碗碎得比锅巴还脆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一声令下,原本“铁饭碗”就是稳定、靠谱的代名词,但转眼之间,这碗说碎就碎。很多工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从“工人老大哥”变成了待业青年。
回头看看,那时的国企可谓风光无限。无论是纺织、煤矿还是钢铁厂,国企都稳坐江山,吃穿住行一条龙服务,甚至连幼儿园都在厂里。
可好景不长,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节奏加快,这些国企就显出疲态。高成本、低效率、冗员过剩,搞得不少企业天天亏损。各级领导一商量:这企业不能再靠财政输血了,得改。
这一改革,那可真是“长痛不如短痛”的典型操作——直接砸碎铁饭碗,企业员工必须下岗自谋生路。而当时的上海、东北这些传统工业重镇,第一个卷入了这场巨浪。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首当其冲,那时工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厂门关了。有人说:“这下好了,以后早晨的闹钟也不用按时响了。”
可真到了不用上班的日子,却没几个人笑得出来。那时候,可不仅是工作没了,工资断了,连过去单位里包揽的医疗、养老也得重新想办法。
大老李是个钢厂老工人,工作一辈子没想过下岗这种事。他笑嘻嘻地给厂里的新工人讲:“这活干得踏实,养老金妥妥的。”
结果没几个月,厂领导通知他:“李哥,我们这个车间撤了。”李师傅一愣:“这不是开玩笑吧?”结果回家一看,邻居老王也一样——以前老王负责煤矿的采购,现在变成了社区闲人。
下海是条急流,顺利才怪呢下岗后的日子,那真是条急流险滩,考验着工人的智慧和韧性。有人说,“既然工作没了,那我就下海捞一票。”可这市场哪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1990年代的街头,早晨四五点钟天还没亮,早点摊已经摆满了巷子。这些摊主里,有不少就是下岗的工人。那些曾经熟练操作大型机器的双手,现在改捏起了包子皮,擀起了饺子皮。
下岗后的老李不甘心闲着,在亲戚的建议下,摆了个早点摊。他说:“这手艺不难嘛,不就是揉面嘛。”结果,第一天就亏了——卖不出去几个包子,天黑了才收摊。
他的老婆在旁边叹气:“李师傅,你搞不好还得赔钱!”不过老李没服气,第二天三点就起床,愣是摸索出了点门道,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尽管赚得不多,但起码家里的锅碗瓢盆敲得响了。
下岗职工里,有不少人想开店、创业。但市场是个残酷的老师,不少工人很快发现,创业不是谁都能成的。
有位老张,把家里仅有的存款投进了餐饮生意里,结果不到半年就关门大吉。说起这段经历,他苦笑着说:“市场啊,可真是会教人做人。”
也有的人成了个中翘楚。像上海的纺织厂职工小赵,他敏锐地抓住了服装市场的机会,自己跑货源、开小厂,几年后居然把生意做到了浙江。后来,他不但还清了房贷,还给儿子买了辆新车。这可是当年下岗时,谁都没想到的结局。
风雨之后,日子还得继续过虽然这场下岗潮来得凶猛,但国家也不是放手不管。各地政府推出了“三条保障线”——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补贴。可问题是,这些钱能解决燃眉之急,但解决不了一辈子的生计。
那时候,各地政府忙得团团转,得想法子给下岗职工托底。东北不少城市搞起了再就业工程,还组织培训班,教工人学电脑、学裁缝。可惜,效果有限。一个培训老师说:“我们教了不少人操作电脑,但不少人还是怀念过去在车间打螺丝的日子。”失业救济虽然解决了部分人的生存问题,但工人们也明白,这只是短期救急。更多人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那时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没人能保证明天就一定能找到工作。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一大批民营企业趁机崛起。江浙一带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少工人转行成为了这些企业的员工。
在浙江,一位原本在国企当会计的刘姐,后来被一家互联网公司相中,成了客服主管。她回忆说:“干互联网,刚开始是有点懵,但后来发现,只要肯学,什么都能上手。”
回头看,那些挺过下岗潮的人,谁不是英雄?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每一个坚守的背影都值得铭记。东北某市的公交司机老张,在下岗后找了份司机的活,工资不高,却一直干到退休。他说:“这年头,只要还能养活自己,就没啥过不去的坎。”
上海的纺织女工小陈,靠着做服装加工,攒下了一笔小积蓄,后来孩子考上了大学,她还帮孩子付了学费。她笑着说:“下岗的时候,谁能想到日子还能这么过?”
90年代的下岗潮,像一场猛烈的风暴,把无数家庭推入了未知的深渊。有人跌倒在路上,有人一路爬了起来。如今,那段日子已经渐渐远去,但留给这代人的记忆却挥之不去。每一位下岗工人,都是这场转型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时光向前,日子还得继续。如今,当年的下岗职工,有的已经安享晚年,有的还在工作岗位上努力着。他们告诉我们:再大的风浪,也能挺过去,只要你还愿意站起来,迎着风继续走。
参考资料:
繁花背后有苦难:90年代的下岗潮——透过《繁花》看改革开放(三) 第一财经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