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人物|祖逖北伐:李白说,祖逖这家伙“唯恐天下不乱”啊!

抗抗说历史 2023-06-10 04:55:09

衣赐履按:从这回开始,我们用两回篇幅,讲祖逖北伐。祖逖,家喻户晓,闻鸡起舞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但祖逖北伐,基本上没有起到“群众觉得应该起到的作用”,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上一回,我们讲到,公元313年,四月,晋愍帝司马邺即皇帝位,下诏琅邪王司马睿,出兵二十万,到洛阳与王师会合。八月二十日,司马邺的使者刘蜀到达建康(避司马邺的讳,改建邺为建康),催促司马睿率军北上。司马睿以江东尚未平定为由,婉拒出兵。

司马睿刚刚拒绝了刘蜀,祖逖就跳将出来,上书说:

大王您只要能展示天威,任用我祖逖这样的人当大将,则国家之仇必可雪耻,大王啊,您下命令吧!

司马睿口头表扬了祖逖,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又给了千把人用的粮食,三千匹布,就打发祖逖上路了,但是,一个大头兵都没派。

衣赐履说:我见一些专家学者讲,祖逖北伐的时候,司马睿自己也没什么实力,给点粮食给点布,已经不错了。持此论者,大约对史书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

之前我们讲过,司马睿从公元307年入主建邺开始,就在默默地经营江南地区,从最初仅仅占据扬州,到实质控制江州,并染指湘州、荆州,乃至广州、交州,扩张的脚步,就没停下来过。在这个过程中,地盘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军队不断增长,祖逖北伐时,要求司马睿派个几万人马,恐怕强人所难,但资助个三两千人,则没啥问题。

公元313年前后的北中国,基本上已经被汉赵帝国打得浑身呲血,诚然,并州、冀州、幽州、青州等地,还有一些敌后武装力量,但也日渐式微。我们说,倘使所有大晋朝的臣民,能够同仇敌忾,拧成一股绳,与汉赵帝国死磕到底,那么,历史肯定会改写。然而,很不幸,某种角度看,不团结,不合作,各怀鬼胎,相互算计,才是大晋朝各方势力相处的常态。其实,不单汉人如此,少数民族,也差不多,东晋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没有被汉赵帝国,或者石勒的后赵帝国所灭,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少数民族政权内部的斗争。

团结,很难。

【相较于人类,蚂蚁团结得多】

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消极态度,历来为人所诟病,仿佛,诟病者本人如果是司马睿,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作个假设。

假设你就是琅邪王司马睿,现在面对的基本形势是:晋愍帝司马邺那头儿,刚刚在长安即皇帝位,兵少将寡,见天儿被汉赵帝国暴打,随时可能挂掉;你自己这头儿,已经搞掂了扬州和江州,湘州、荆州,眼见就能收入囊中,最重要的是,只要皇帝司马邺死了,以你的血统和实力,一准儿可以做皇帝。

换句话说,帮司马邺,你就做不了皇帝;但只要司马邺一死,你铁定做皇帝。

那么,我问你,你会怎么做?

【司马睿:祖逖这家伙,很讨厌诶!】

进一步往深了想,你决定帮助愍帝司马邺北伐,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北伐失败,被人给打得满头包;二是北伐成功,帮助司马邺实现了中兴。但是,此时,功高盖主,赏无可赏,司马邺大概率会找个理由,把你给办了。

于是乎,你会发现,出兵,没有半毛钱的好处;不出兵,几乎百分百可以做皇帝,你怎么选?

我对人性是持悲观态度的。

我觉得,只要没喝多,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不出兵。

司马睿不是与众不同的人,他的选择,我认为,不会与大部分人不同。

那么,祖逖的出现,对司马睿而言,就有些尴尬了。

而且,祖逖这人,很不讨人喜欢。

祖逖,字士稚,范阳(河北省涿州市)人。他家世代二千石,妥妥的世家大族。老爹祖武,做到上谷(河北省怀来县)太守。祖逖兄弟六人,他很小时,老爹就去世了。《通鉴》上说,祖逖“少有大志”。《晋书·祖逖传》上说,祖逖性情豁达,不守礼仪,十四五岁之前,从来不读书,整天瞎胡闹,哥哥们都对这个弟弟非常担忧。但是,这家伙对钱财,不太当回事儿,喜欢做任侠之事。祖逖家是大地主,土地很多,他有时候到田间地头儿去耍,要么免了农户的租子,要么给穷困之家发放粮食、布帛,因此,乡党宗族,对他颇为看重。

衣赐履说:从史书记录看,祖逖年少时,大约属于那种不大听话的官二代、富二代,经常带着一票熊孩子到处惹事生非,说好听点,是孩子头儿,难听点,就是一个小混混,讲义气的那种小混混。

然而,突然有一天,祖逖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开始读书了,这一读,就读得博览古今。后来,他到京师去见世面,见到他的人,都说这小子有佐世之才。再后来,祖逖搬到阳平(河北省大名县东北)居住,二十四岁那年,被郡里举为孝廉,又被司隶举为秀才,他都没有接受。

祖逖与刘琨曾经一起担任过司州主簿,哥儿俩关系好得不得了,经常同床共寝。有次,半夜三更,突然有鸡打鸣,祖逖把刘琨弄醒,说,此非恶声也。然后,哥儿俩穿上衣服,跑院子里开始舞剑。祖逖、刘琨,都是英俊人物,两人经常谈论国家大事,谈到激动处,觉也不睡了,大半夜的,就坐起身来,四目相对,紧握双手,说:

如果天下乱了(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咱俩可千万不要成为敌对之人啊!

衣赐履说:闻鸡起舞,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哥儿俩闻鸡起舞,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们来推测一下。

《晋书·刘琨传》载,刘琨二十六岁时,做了司隶从事……太尉、高密王司马泰征召他到太尉府工作,后来又做过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刘琨生于公元270年,公元295年,二十六岁。司马泰死于公元299年,也即是说,刘琨在司隶做事,不会晚于公元299年。

《世说新语笺疏》引《晋阳秋》载,祖逖二十四岁时,与刘琨一起,做司州主簿(典领文书簿籍,经办事务的小干部),云云。

祖逖生于公元266年,比刘琨大四岁,他二十四岁时,是公元290年,刘琨才二十岁。

根据这两条史料,祖逖和刘琨在司隶做事,当在公元290年到公元299年之间。

公元290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公元291年,三月,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干掉了当时主政的太傅杨骏等人,此后的十余年间,朝廷稳定,百姓安居,可谓西晋王朝的太平盛世,没有任何迹象,天下将会大乱。

那么,这两个家伙“闻鸡起舞”,就有点儿意思了。而且,哥儿俩居然说出了“若四海鼎沸”这样的话来,似乎这两个二十岁出头儿的小年青儿,已经料定会发生八王之乱了,真是奇怪也哉。

其实也可以理解。

我们请诗仙李白来解释这个问题。

李白有一首诗叫《避地司空原言怀》,其中有这么几句: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我看有人把这几句翻译为:

刘琨和祖逖,经常在雄鸡报晓时起来练习武艺。他们都有匡扶晋室收复国土的决心,终究还是被朝廷陷害成为获罪之人。

简直翻得胡说八道。

根本没弄清楚,“乐祸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诗仙: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所谓的乐祸人,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幸灾乐祸之人。怎么说呢,咱举个例子看看。

我小时候,半大小子们都喜欢看打仗片儿,什么《地雷战》《地道战》《董存瑞》《小兵张嘎》,等等等等,大家普遍有一种“现在还在打仗就好了”的心理,那样就可以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一样,上阵去杀鬼子了!

我觉得,祖逖和刘琨,大约就是这种心态。

李白显然看出来了,这俩小子,都是不安分的人,都是“乐祸人”,呵呵。

《晋书》作者在《祖逖传》正文后,是这样评论祖逖的:

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

《晋书》作者直接认定祖逖为“贪乱者”,比“乐祸人”还过分。

另,半夜听到鸡叫,祖逖为什么说“此非恶声也”?难道那个时候也有周扒皮,半夜学鸡叫,催促农民伯伯起床种地不成?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錫注说,京房曾经说过,鸡夜半鸣,有军;还说,鸡夜半鸣,流血滂沱。也即是说,当时的人认为,鸡在半夜鸣叫,是很不祥的,可能发生兵乱,流血滂沱。而祖逖和刘琨不是“乐祸人”嘛,他们当然认为“此非恶声也”。

好,我们回来。

祖逖在朝里,七七八八做了些官,公元304年,惠帝司马衷御驾亲征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也跟着去了。结果,王师大败,司马衷被司马颖给俘虏了,祖逖则返回洛阳。

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征召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正赶上老娘去世,祖逖守丧,没有上任。

等到京师大乱,祖逖率亲朋乡党数百家,到淮泗一带避难。一路之上,祖逖把自己的车马,让给同行的老年人和生病之人乘坐,他则徒步前行,药物,衣服,粮食,也都与众人分享,再加上他有谋略,办法多,同行之人,就尊他为老大。

祖逖一行抵达泗口(古泗水入淮河处,江苏淮阴市西南),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又征召为军咨祭酒,居于京口(江苏省镇江市)。

衣赐履说: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军咨祭酒,却没有让他到建邺来,似乎透露出,司马睿对祖逖这样的流民集团首领,是不大放心的。

“乐祸人”祖逖,正赶上社稷倾覆的“好时机”,北伐中原的壮志就被激活了。祖逖广揽宾客,不管是流氓无赖,还是强盗土匪,哪怕是魑魅魍魉,只要愿意跟着我混,一律照单全收。祖逖对这些家伙,就跟自家人一样,呵护照顾,他认为,一旦北伐,这些人的战斗指数,要远胜于普通老百姓。

当时,扬州一带闹饥荒,祖逖手下这帮货,到处盗窃抢劫。有一次,祖逖对他们说,你们是不是又跑了一趟南塘(比复南塘一出不)?如果手下人被官府抓获,祖逖则尽力解救。当时人聊起这个事儿来,都认为祖逖这家伙真是不着调,但祖逖一直我行我素。

【南塘,不晓得是不是这里,呵呵】

衣赐履说:成语“南塘一出”,就是打这儿来的,意思就是打家劫舍。南塘,可能是当时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是祖逖过江时,官府和私人,都穷得直掉渣儿。王导、庾亮去会见祖逖,看到他那里有很多裘皮衣物,还有各种金珠宝贝,二人非常奇怪,就问他说,我们都穷得跟鬼一样,你哪来这么多好东西?祖逖说,昨夜复南塘一出。昨天,我的兄弟们又到南塘去干了一票,呵呵。

祖逖一味坦护手下这帮恶徒,还是很有成效的。北伐之后,祖逖能够与石勒等人争衡,可以说不落下风,这些人自当大显身手。

司马睿批准祖逖北伐之后,他率领部曲一百多户,乘船渡江。祖逖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我祖逖如果不能打败强敌,重新夺回中原地区,那就让我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衣赐履说:这里,祖逖又给我们留下一条成语,中流击楫,比喻立下壮志,奋发图强。

祖逖到达江阴(江苏省淮阴市),建立兵工厂,制造各种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向着中原地区,进发!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5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