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如此麻烦,找一个更大点的不是更好吗?”得知慈禧太后找到3岁的溥仪当下一任皇帝,光绪帝无奈地说出了这句话。
接着光绪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且心酸的话,据说是在暗示溥仪之后的命运?
那光绪说的话,最后究竟有没有得到验证?
满清历代皇帝览满清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末年出现的一系列影响不好的事,所以后人对这个王朝的评价不是太好。
王朝好不好,自然与掌权的皇帝有很大关系,那就能说明皇帝也不好吗?当然不能。
就拿最开始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来说,这自然是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因为按照以往的规律来说,开国前几位皇帝一般还都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第一个。
然后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这位大哥在位时间不仅不长,而且也没有什么突出贡献。
要说顺治帝贡献最大的,恐怕就是促进了各民族之间融洽、团结、和平相处,这可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这三位皇帝,不论在清朝历史上,还是我国整个古代史中,地位那都是杠杠的,他们就是康雍乾爷儿孙。
唐朝有开元盛世,清朝有康乾盛世。
虽然许多人对康乾盛世并不认同,觉得这就是忽悠人的。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三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确要比其他皇帝强得多。
尤其是中间的雍正一朝,百姓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乾隆之所以能将清朝的国力发展到历史巅峰状态,那可是多亏了雍正当年的政策啊!
但是很可惜,自从乾隆执政后期开始,大清就已经走下坡路了,毕竟这人老了就容易懈怠。
乾隆后面是嘉庆和道光这两位,虽然他们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工作却非常勤奋。
清朝的大门虽然是从道光一朝被打开的,但人家道光那时候的确很勤劳,跟他父亲嘉庆差不多。
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问题是,都不懂得如何创新。这两位一直都是故步自封的状态,全被闭关锁国给害了。
然后就是咸丰和同治这两个贪玩皇帝了,这两对父子都是因为贪玩,最后活生生地把自己给玩死了,同治可以说是大清最败类的皇帝了。
不过咸丰刚继位时还算勤奋,且有振兴国家的雄心。
他有再次富强国家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但当时内忧外患,各方面问题非常严重,早已腐朽至极,不是短短几年就能彻底根除的。
别说咸丰了,就算是康雍乾任何一个来了,都很难解决那些问题,所以咸丰多少有点生不逢时。
等到了避暑山庄后,咸丰被列强彻底打得没了志气,从此他不再管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大好年华正是努力工作的好时候,他却选择了安享晚年。
再往后,就是今天的两位主角,光绪和溥仪这两位末代皇帝。
首先对于这两位皇帝很难评价,尤其是溥仪,他在位根本就没几年,而且年纪还小。
至于光绪帝的话,虽然他更像是亡国皇帝,但其实也不怪他,只能说他的命实在是太差了。
清朝最荒唐的同治帝把自己玩死后,由于他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孩子,所以掌权的慈禧太后决定另立他人。
立谁呢?自然是年纪小的。
多舛人生那年光绪帝才4岁,就被慈禧给踹到了皇位上,年纪小好控制,这样慈禧就能一直掌握国家大权。
否则她权力一没,指不定会被多少人给打死呢。
得知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要当皇帝后,光绪的父亲直接瘫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想必这时就会有人问了:“当皇帝有什么不好的,怎么光绪父亲会如此伤心?”
原因就在于,光绪父亲太明白当时的形势了。
国家大权都在慈禧一人手中,毋庸置疑,光绪上去了就是傀儡一个。
那时慈禧每天把光绪带在身边,给他吃好的、穿好看的,同时教他各种繁琐的规矩。
一个4岁的孩子,早早就没了童年的快乐时光,被束缚在宫中。作为人父,但凡是有良心的,怎么愿意让孩子忍受这般苦难?
想必这时就会有人说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那只是一个4岁的孩子,着实有些太残忍了。
光绪的生母虽然是慈禧的亲妹妹,但对于眼中只有权力的慈禧来说,她根本不会顾及这份亲情。
没有感情的人,实在是太可怕了。
就这样,慈禧再次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垂帘听政之旅。
就连自己的亲儿子同治那时候都不好好管教,到了光绪这里,自然也是如此。
不过光绪可要比他的哥哥同治强多了,最起码人家没有做过那些荒唐事。
等到光绪帝要结婚时,慈禧亲自给他挑选了皇后叶赫那拉氏。从这个姓氏我们不难看出,这又是慈禧他们家的,没错,这个皇后正是慈禧的侄女。
在慈禧看来,要想彻底把控住皇帝,那就得找个人死死地看着他。要是有了什么风吹草动,慈禧还能第一时间知晓。
本来结婚后就该亲政了,但慈禧依旧没有给光绪权力,这样一直下去,双方逐渐有了矛盾,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戊戌变法。
在甲午战争前后,光绪一直主张主动出击,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李鸿章却一直避战保船。
此外,那时在军费紧缺的情况下,慈禧还要修建颐和园。光绪见状也是不惯着她,多次要求不能挪用军费来修建颐和园。
但多次反对没用,毕竟光绪没有权力,所以最后颐和园还是修建成功了。
就拿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来说,他一个大臣为何敢不听皇帝的命令?人家毕竟是慈禧的人,所以听你一个无实权皇帝的话干嘛!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横空出世,他们联手发动的“公车上书”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
光绪的心酸此后便有了戊戌变法,对于这次改革,光绪帝可是非常支持的。
戊戌变法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参照了西方的一些方法。毕竟西方列强们当时很强,既然人家强,就跟着人家学习。
除了学习西方的,戊戌变法还主要针对国内问题进行了改革。
只要一涉及到国内问题,那可就不好办了,毕竟改革总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戊戌变法就触动了清朝顽固派们的利益。
其实当时慈禧并没有感觉出什么来,是她手底下的那些宠臣们率先提出不满,为首的是一个叫奕劻的皇室宗亲。
从字辈不难看出,这个奕劻和咸丰帝同处一辈。
这个糟老头子也是非常坏,他那时候为了发家致富和争夺权力,曾不惜一切代价讨好慈禧,也是慈禧身边忠诚的舔王,溥仪就曾说大清是毁在了奕劻手中。
在奕劻等人的干预下,慈禧开始出手干预戊戌变法。
由于光绪帝没权力,所以维新派们的势力非常单薄。眼看就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光绪找到了有兵权的袁世凯。
他们都把袁世凯当成了自己的救星,希望他能出手援助。
袁世凯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即便帮了光绪他们,最终也是斗不过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
于是袁世凯带着光绪他们的反抗想法来到了慈禧那里,得知光绪想要推翻自己,慈禧非常生气,于是便有了戊戌政变。
政变中光绪帝被软禁了起来,维新派许多成员被杀害,所以戊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看到这一幕,有人曾说道:“光绪这么讨厌慈禧,为什么不派人将其刺杀呢?”
关于刺杀慈禧,其实还真有过,比如维新派就曾干过,但是没能成功。
慈禧也知道自己非常招人恨,所以平时的防卫肯定不敢疏忽。要想刺杀她,可比刺杀光绪帝还要难。
光绪帝被软禁起来后,他的人生也正式步入了倒计时。
各种非常不利的情绪加在一起,光绪逐渐重病在身。
眼看着光绪帝快不行了,慈禧想着提前送他一程,既然这个皇帝指望不上了,所以慈禧赶紧找出了下一个傀儡,也就是大清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得知自己3岁的侄子要当慈禧的傀儡后,光绪也是说道:“何必如此麻烦,找个大点的不是更好吗?”
“不过,太后的旨意谁敢违抗呢?”
光绪的第二句话直接道出了自己的心酸,同时也说明自己一生的悲剧,可能还会在溥仪身上上演。
只要慈禧一天活着,那不管谁来当皇帝,都是傀儡。
不过溥仪的命,相对于光绪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溥仪曾说自己当过四次皇帝,第一次正式继位,后两次是张勋兵变和日本人扶持,最后就是成为新中国的人民,当家做主。在溥仪看来,他们就是集体皇帝。
后来溥仪在回忆录中多次表达了对新社会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日子过得还是很快乐的, 相对于叔叔光绪的囚禁生活,其实溥仪已经极为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