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怡亲王允祥殚精竭虑,全力匡扶雍正帝稳固皇权,于国之贡献卓越。因其功绩显赫,生前身后备受尊崇。雍正帝特封其为怡亲王,并恩准世袭罔替,允祥由此成为清朝入关后首位以恩封获“铁帽子王”殊荣者。
然而,出乎怡亲王允祥预料的是,其后代子孙鲜能承继他的荫泽。在历史演进中,数代怡亲王皆历经波折,命运坎坷,甚至有两代怡亲王竟遭遇横祸而亡。迨至晚清阶段,怡亲王一脉在政治领域已基本丧失影响力,式微之势尽显。
怡亲王一脉传承历经九代,其间第二代、第六代与第八代的境遇波折起伏。
【第二代怡亲王弘晓】
在清朝宗室封爵体系中,雍正帝对怡亲王允祥的封赐举措极为特殊。雍正帝不仅册封允祥为和硕亲王,还额外赐予其一子郡王爵位、另一子贝勒爵位。此行为与既定的宗室封爵制度相悖,因允祥身为雍正帝之兄弟,并非皇子身份。按常规,除承袭王爵之子外,其余子嗣通常不具备获封郡王、贝勒的条件。
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薨逝。旋即,雍正帝颁布恩旨,诏曰:弘晓,允祥之子,著袭封怡亲王爵位,其传承世代相继,绵延不绝,永保殊荣。且凡朕赐予允祥之恩典,其后嗣子孙,皆不得擅作删减。此旨既出,弘晓依规承袭怡亲王爵,自此承继家族之尊荣。
弘晓无意于政治领域,而是将心力倾注于文学范畴,后世尊其为清代颇负盛名的藏书家与诗人。这位一向置身世事之外的富贵亲王,却出人意料地深陷一场政治风波。
乾隆四年,宗室领域内惊现一起妄图行刺乾隆皇帝的重大事件。此事件主谋为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协同参与者包括庄亲王允禄,恒亲王允祺嫡长子弘升,怡亲王嫡长子弘昌、第四子弘晈,以及允禄次子弘普等一众宗室成员。
幸得乾隆帝以宽仁大度之胸怀处置,仅褫夺允禄亲王双俸及议政大臣等职衔。至于弘皙、弘升,则施以永远圈禁之惩处;贝勒弘昌、贝子弘普等,被削除爵位;而宁郡王弘晈,其王号仍予保留。
尽管怡亲王弘晓并未涉足此次谋逆之举,但鉴于其两位兄弟均牵涉其中,他实难撇清干系。事实上,乾隆帝自始至终对弘晓怀有戒心,在其统治期间,从未给予弘晓任何形式的恩遇。故而,弘晓终其一生,皆在如临深渊般的谨慎与惶恐中度过。
【第六代怡亲王载垣】
载垣,乃怡贤亲王允祥之五世孙。道光五年,其承袭怡亲王爵位,旋即获任御前大臣,彼时已然位高权重,权势斐然。咸丰帝登基之后,载垣愈发受朝廷倚重,先后膺任领侍卫内大臣、宗人府宗令等要职,于朝廷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咸丰帝为避其锋,移驾热河,载垣、端华、肃顺等一众亲信大臣伴驾同行。翌年,咸丰皇帝于热河行宫龙御归天,临终遗诏,任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八人为顾命大臣,委以辅弼幼主、执掌朝政之重任。乍观之,载垣等人似已稳握朝纲,然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彼时,恭亲王等留守北京的官员,被摒除于权力中枢之外,由此对载垣等产生强烈怨怼。与此同时,慈禧意图实施垂帘听政,却遭受八大臣的重重阻碍。基于这两方面因素,恭亲王与慈禧一拍即合,联合发动辛酉政变,致使顾命八大臣势力彻底覆灭。
在激烈的政治角逐中折戟沉沙的怡亲王载垣,终遭责令自裁。载垣身故之后,怡亲王一爵旋即被降格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时隔三载,恰值湘军克复天京之际,为彰示王朝之复兴,朝廷特施恩宠,恢复怡亲王家族原有爵位。
【第八代怡亲王溥静】
怡亲王爵位得以复立后,由载垣之族弟载敦承继。载敦的长子溥静,于光绪十七年获袭怡亲王爵位。然事隔九载,溥静却重蹈历史覆辙,遭遇悲剧。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于华北数省广泛兴起,呈迅速蔓延之态。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这一主张使其获得朝中部分守旧势力的拥护。然而,亦有部分人士对此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应对义和团予以镇压。
不知出于何种考量,溥静此次竟明确表态,坚决拥护慈禧太后。其背后的意图,是妄图借助这一契机,实现怡亲王家族的再度复兴。
回溯至当年五月,尽管朝中大臣纷纷谏阻,慈禧太后仍力排众议,决然向十一国宣告开战。旋即,义和团成员自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如潮水般源源不断涌入京城。在此期间,溥静亲王展现出极为积极的姿态,凭借其亲王之崇高地位,对义和团予以大力扶持,不仅将义和团迎入自己的王府,还在生活起居等方面给予悉心照料与周全供给。
时局的发展并未如慈禧太后与庄亲王溥静所预期般顺遂。彼时,各国列强协同组建军队,悍然进犯北京。面对近乎亡国的严峻压力,清廷为求自保,不得不改变立场,对义和团实施残酷的镇压举措。然而,八国联军并未因此停止进军的步伐,依旧持续向京师逼近。在此绝境之下,慈禧太后不得已舍弃京师,仓皇出逃。
为推卸自身责任,慈禧太后将秉持主战立场的溥静、刚毅等人择出,使其沦为替罪羔羊。七月,八国联军侵入京城,溥静被指为引发事端的关键人物,进而成为联军报复的目标。联军遂派遣军队对怡亲王府展开洗劫,历经数代怡亲王积累的财富与珍藏,就此化为乌有。
更为严峻的是,八国联军公然开具一份死亡名录,其中,溥静名列其间。彼时,经李鸿章据理周旋,溥静虽幸免于难,却仍被褫夺怡亲王爵位,并遭圈禁于宗人府。为维系怡亲王爵位传承,溥静遂呈递奏疏于慈禧,诚恳检讨自身罪责。然此后,其于禁所毅然选择绝食,最终溘然长逝。
或许,怡贤亲王允祥难以预料,其后两代怡亲王竟皆遭遇不测离世。允祥生前殚精竭虑,为家族积累了殷实基业,本期望后世子孙承其荫庇、克绍箕裘,然而事与愿违,子孙辈未能砥砺奋进、恪守祖训,致使“怡亲王”这一享有世袭罔替殊荣的“铁帽子王”爵位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