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败原因之一:三番五次被叔叔项伯出卖

平民历史 2024-03-18 18:44:50

汉五年即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刘邦定陶即位称帝。刘邦登基称帝并未对项氏一族灭门,反而封侯赐姓。在《项羽本纪》中如此记载:“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

司马迁这段文字背后意味诸多:

首先,以“项氏”与“汉王”并称强调了楚汉对立,但刘邦却未对项氏斩草除根。其次,项伯受封单独强调。再次,以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等项氏受封赐姓衬托出项伯。

那么,项伯是谁呢?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左尹”是令尹之佐,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丞相,也就是说项伯相当于副丞相。

根据《史记索隐》注释:项伯,“名缠字伯”。再结合司马迁记叙,项伯是项羽叔父。

其实,项羽还有一个叔父,即项梁。《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如此介绍,“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所以推测,项梁比项伯年长一些,或者为项燕嫡嗣。

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不仅没有被诛杀,反而荣登功臣榜。在《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中如此记叙:“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郤(嫌隙)于鸿门宴,项伯缠解难(化解危险),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

从年表记叙来看:项伯初起反秦,被任命为楚国左丞相,政绩如何并未记录;泄露军事秘密,化解鸿门宴危险解救了刘邦;项羽兵败后,项伯有功被封为射阳侯。

如此说来,项伯对刘邦有功,那就意味着背叛了项羽!梳理《史记》中零散的信息发现,项伯就是楚军中最大的叛徒,曾多次出卖项羽……

救张良泄露军机

刘邦于前206年10月率先进入咸阳,随后派兵驻守函谷关。项羽巨鹿之战后,又挥军西进攻占了秦地,却被阻挡在函谷关。

刘邦手下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刘邦企图称王关中。”项羽听后大为光火,“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下令三军明天打败刘邦犒赏将士。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骑快马跑到了刘邦军营。司马迁用“夜驰”表明:形势危急,项伯迫切完全不顾个人安危。

毕竟,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霸上(今陕西西安东)与新丰(今陕西临潼东)鸿门,楚与汉相距不远;四十万对十万,楚汉军力悬殊。所以,此时项羽要灭掉刘邦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项伯到了汉军军营,私下约见张良,详细透露了事情原委,想叫他一起离开远离危险。

司马迁记叙此时项伯并非告密,更不是出卖项羽,只是为了解救张良。但是,“具告”又表明项伯向张良详细透露了军事机密。司马迁又进一步交代了项伯与张良的关系:“素善留侯张良”——两人平常交情不错。“项伯常(尝)杀人,从良匿”——项伯曾经杀人躲避追捕,张良庇护过他。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我替韩王护送刘邦,如今形势危急,自己跑了就是不守信义。张良以“义”为由劝说项伯,这事得告诉刘邦。

灭汉是楚军极其重要的军事机密,项伯竟外泄。而且对方还是张良,汉军的军师。张良获知信息意味着刘邦也就知晓了。

诚然,项伯泄露军机为救张良说明重义气,却暴露了他在军事上仁弱和政治上短视。这为后续多次出卖项羽埋下伏笔。

刘邦听后大为吃惊,立马跟张良商量对策。

张良建议让项伯捎话给项羽,“请往谓项伯,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却另有打算,了解了两人交往及年龄,“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您替我请项伯,我要以兄长之礼招待。

挺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即入见沛公”——项伯应邀立马进入刘邦营帐。此处“即”字,为副词,立即。表示项伯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考虑自己的立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刘邦端酒致谢,并定下儿女亲家。儿女姻亲就是欲望的饵钩。

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中气氛搞热烈了,情谊也就拉近了。

于是,刘邦又诉苦道:“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库府,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刘邦这套说辞表示对项羽忠诚:入关之后,财物不取、登记吏民、封闭钱库,只为了等待项将军。把守函谷关,则是防备盗贼和意外变故。其实,这是睁着眼说瞎话。

“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在《留侯世家》中,刘邦进入秦王宫被眼前的富丽堂皇诱惑了,就想留宿秦王宫。经过张良、樊哙极力劝谏,刘邦才回到霸上军营住宿。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天天盼望着项羽到来,怎么敢造反呢?希望项伯在项羽面前多说好话,刘邦并非忘恩负义之辈。

这句话估计是张良教的!

刘邦既聪明又狡黠,从与张良交谈中确信项伯重情义,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利,一杯称兄道弟酒加结为儿女亲家击中了项伯。

“项伯许诺”——项伯满口答应了。

然而,并未到此为止。

“旦日不可不蚤(早)来谢项王”——明天一定要早来向项羽谢罪求饶。项伯这分明是给刘邦出主意,而且也意味着项伯会作内应。

所以说,项伯从踏入汉军军营那一刻,就背叛了项羽。如果说向张良泄露军机是出于报恩,那么跟刘邦商量策略则是背叛了。

鸿门宴以身保护

又是当夜,项伯“酒驾”返回楚军,一方面继续探知消息,别让其他人拱火项羽;另一方面则是“汇报”工作,向项羽详细转达刘邦的意图。当然“汇报”免不了添油加醋,毕竟是儿女亲家嘛。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如果不是刘邦抢先攻下咸阳,咱们楚军敢进咸阳吗?看似疑问,实则不问已答。这是项伯添加的一勺“醋”,降解项羽心中怒火。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如今人家立了天大的功劳而要攻打他,这不道义。还不如趁机善待于他。这又是项伯缓和楚汉关系的“润滑油”。项伯非常了解项羽,以“义”施压。项伯略带酒意,又是明显替刘邦“站台”说话,项羽竟丝毫不起疑,满口答应了——“项王许诺。”

在此项氏致命缺陷充分暴露:其一,耳朵根子软,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好话、软话;其二,盲目重义气,项伯因此泄露军情,而项羽则因此改变了主意;其三,缺乏长远眼光,为了义气舍弃江山。

次日鸿门宴上,范增私下给项庄指令,在宴会上舞剑助兴,趁机除掉刘邦。即妇孺皆知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庄舞剑助兴,项伯也跟着提剑上场,经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保护着刘邦。此处,司马迁用“亦”字表明项伯主动上场,且紧随项庄之后。

最终“庄不得击”——项庄没机会下手。由于的项伯“庇护”,刘邦逃过了一劫。难怪宋人徐钧说,“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射阳即项伯。如果没有项伯鸿门宴上暗助刘邦,楚汉争霸或许就不会上演了。

项伯是一个并无丰功伟绩的小人物。历史,固然是大人物推动着向前发展,然而有时却是小人物左右着历史的发展方向。

为刘邦请汉中地

前206年(即汉元年)正月,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还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

然而,“项羽为天下宰,不平”。然而,受封诸侯认为项羽主宰并不公平,“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好地封给了亲信,坏地则给了曾经的诸侯王。

刘邦对项羽分封也颇多怨言:其一,“负约”,未遵守楚怀王“先入关中为王”誓约,而三分关中封赏了秦朝降将;其二,刘邦被分封到了偏远地区,“为汉王,王巴蜀。”

项羽分封刘邦估计是范增的谋划,偏远打发刘邦避免争夺天下。可惜,这个局面又被项伯打破了。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白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史记·留侯世家》

项伯接受了张良的贿赂,再度破坏了项羽的分封。起先,刘邦只分封了巴、蜀一带。于是,刘邦厚赏张良,张良却将赏赐全部给了项伯。张良的举动给了刘邦启示。所以,刘邦趁机让张良厚赠项伯,代为请求封赏汉中地区。

最终,项羽应允了项伯的请求,刘邦于是得到了汉中地区。如此,刘邦得以“王(统治)巴、蜀、汉中,都南郑”。

刘邦赴封地就任,“良送至褒中(今陕西褒城),遣良归韩”。张良并不想跟着刘邦继续混,他曾是韩国贵族,最大理想是复家复国,辅佐韩王。而司马迁记录用了“遣”字,这表明刘邦不得不与张良分手,主动劝张良回归韩王。

项羽因张良曾经跟过刘邦,并未放韩王成回封地就任,而是一起捎回了彭城,随后又杀掉了韩王成。项羽此举意味着对张良有所防备,实则是对刘邦存有戒心。韩王成之死导致张良无处可去,最终彻底归顺刘邦,“良亡,间行归汉王”。

汉中对刘邦意义不得而知,或者可以斩断项羽的猜忌,或者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或者对还定三秦占据优势。总之,汉中归属刘邦又受益于项伯,而项伯帮助仅仅收到了金银贿赂。

逼黥布降归刘邦

刘邦暗度陈仓攻打项羽,彭城兵败驻扎荥阳。前204年,项羽加紧攻击荥阳,导致汉军缺粮少兵,原先降汉的诸侯再度叛离。“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削弱)楚权”(《留侯世家》)——刘邦忧心忡忡,与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军。

于是,郦食其建议“复立六国后世”,张良对此强烈反对。张良向刘邦推荐了黥布、彭越、韩信三人可以创建功业。

“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刘邦于是派遣随何前往淮南劝降黥布。在《黥布列传》记载,在随何劝说下,“阴许叛楚与汉,未敢泄也”——黥布私下里答应叛变,却不敢大肆声张。此时黥布仍犹豫不决。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黥布乃是项羽手下一员枭将,但与项羽存在矛盾。

在《留侯世家》中,这是张良透露给刘邦的,而在《黥布列传》中则解释矛盾由来:项羽向黥布征兵攻打田荣,黥布仅派了数千人马;刘邦攻打彭城,黥布谎称生病又未派兵援助。项羽虽心生怨恨,但迫于形势并未撕破脸。

楚汉对峙荥阳,项羽再次派人督促黥布出兵。岂料,随何斩杀了楚军使者,逼迫黥布叛变。所以,项羽派项声、龙且带兵平叛,大败黥布。

黥布原打算带兵投降刘邦,但害怕被项羽截杀,所以只身跟随何秘密前往汉军。刘邦大喜过望,“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派人到九江接受黥布军。

然而,“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项羽已派项伯前往九江接收了黥布军。

从时间上判断,项伯到九江不只是接收黥布军。毕竟项伯是在项声、龙且平叛之后而来,两位将军完全可以接收军队。项伯此行还肩负着劝回黥布的责任,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黥布“再度转换码头”未尝不可。

但是,项伯扑了空,于是一气之下“尽杀布妻子”——将黥布妻儿老小斩尽杀绝。这也彻底斩断了黥布的回头路。可以说,项伯再一次帮助了刘邦。

劝勿杀保全太公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黥布到达汉军大营,刘邦正坐着洗脚,黥布应召进见,看到如此情景,十分恼怒,后悔前来。这意味着即使黥布到达汉军仍未甘心投汉,但凡项伯携带黥布家眷回到楚军,黥布可能再度叛汉。

因此,有人说项伯杀黥布妻儿是愚蠢之举,这是站在项羽立场上看。如果站在刘邦的立场呢?

再看项伯又是如何保护刘邦家眷——刘太公及吕雉。彭城兵败,刘太公以及吕雉被楚军俘虏了。

前203年,楚汉两军广武涧对峙相持。当时,彭越采取游击战术,屡次在背后骚扰楚军,“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项羽粮草断绝迫切想速战速决,“为高俎,置太公其上”——专门制作了高脚案板,架锅烧水,将刘太公放在案板上,以要挟刘邦投降。

刘邦对项羽威胁耍起无赖,“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我爹就是你爹,非要煮你爹,那就请分我一杯汤喝。

刘邦与项羽曾在楚怀王面前结为异姓兄弟,所以这个说法无不当之处。论斗嘴皮子耍无赖,刘邦不曾输过,所以“项王怒,欲杀之”——项羽被气得吹胡子瞪眼,当场发作就要砍了刘太公。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史记·项羽本纪》

关键时刻,又是项伯站出来劝阻了项羽。“天下事还不可预料,况且争天下的人是不顾家人的。即使杀了刘太公也于事无补,只是增加祸患而已!”项羽再次被说服了——“项王从之”,刘太公因此被项伯解救。

杀刘太公能增加什么祸患呢?项伯没有说。项伯斩杀黥布一家为何没有增加祸患呢?

“天下事未可知”,项伯所言既是对项羽争天下失去信心,又证明项伯背叛项羽押宝刘邦。“为天下者不顾家”——为了争夺天下可以舍弃家人亲情。这既是说帝王之路的残酷,又何尝不是说自己呢?

结束语:

项伯押赌正确,被刘邦封了射阳侯。然而,曾许诺儿女亲家一事却未予兑现,鲁元公主最终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但是,从以上分析可见项伯对刘邦的功劳不一般。在关键时候,总是出卖项羽而相助刘邦,项伯就像刘邦安插在项羽身边的“王牌间谍”。

项伯终究只是个小人物,如果不是项羽的叔父,或许根本不会官至令尹,也不会历史留名。毕竟,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儿战功或政绩。既不像萧何之于刘邦稳定后方,提供粮草,补给兵源;也不像范增之于项羽,出谋划策,果断干预。

项羽失败,可以说与项伯干系莫大!三番五次地替刘邦说话,项羽不仅不怀疑,而且还都照办。项羽至死不悟,依然稀里糊涂,“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既不怪自己糊涂,也不怪项伯站错队,却怪罪苍天不公。

难得啊,太糊涂了。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