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这个原本就是洛阳盆地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因为二里头遗址被发掘,一下子就被写进中国考古的史书里头了。如同一位沉睡千年的历史巨人,在考古学家的发掘下逐渐苏醒,展现出其曾经辉煌的过往。和中国考古学史上好多重大发现不一样,二里头遗址可不是偶然被发现的,那是在朝着既定学术目标探索的时候找到的。
时间回到1959 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来归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下面,当研究员的徐旭生先生,照着历史文献里记着的夏王朝都城和主要活动的地方,去查“夏墟”到底在哪。徐旭生先生率领团队在晋南的广袤土地上不辞辛劳地展开了地毯式勘探,他们穿梭于山川沟壑之间,然而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探寻,却始终未能捕捉到一丝与‘夏墟’有关的蛛丝马迹。后来到了洛阳,这才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这是那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成果。
不过呢
就当时出土的器物类型来看,徐先生又觉得二里头不是“夏墟”。他觉着二里头遗址跟历史文献里记的商朝都城能对上,再加上对挖出来的那些文物的判断,就认为,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商汤的都城。换句话说是商代的遗址。这就开了二里头商都说的头。在那个时候,学界都认为要找夏代的痕迹,还得从龙山晚期的遗存里去找。另外当时陶寺遗址还没被发现呢。打这以后,好多人都觉得二里头就是商代的遗址,就是商都西亳。而亳都呢,就是郑州商城。徐旭生的这个发现,让大家都开始关注二里头遗址了。
后来
到了1979 年的,邹衡先生讲过这么一句话:“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辨认他”。邹先生先是翻古籍,琢磨夏人在豫西和晋南这一片活动。然后呢,又根据陶器的类型,他发现二里岗的陶器跟 3500 年前的下七垣文化有不少像的地方,就这样定下了先商的下七垣、早商的二里岗和殷墟晚商的文化顺序。这么一来,在二里岗之前,和下七垣同时代,但又不属于同一族的二里头文化,就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邹先生也就正式提出了二里头夏都说。
然而,邹衡先生的这一理论如同投入学术海洋中的巨石,激起千层浪的同时,也遭遇了诸多质疑与反对,学界就此陷入了长久的争论漩涡之中。而就在这看似无解的争论胶着之际,偃师商城的意外发现,为这场持续已久的学术纷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偃师商城是典型的二里岗早期,也就是早商的遗址,离二里头遗址特别近,还不到 6 公里就隔着条河。在二里头遗址那儿有一条河沟,当地老百姓叫它尸乡沟。《后汉书》上记着,“偃师尸乡,殷汤所都”。这下子,学界的人就意识到,偃师商城很有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西亳。这么一来,就不得不重新琢磨二里头遗址到底是咋回事了。在了解了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过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围绕它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争议。
21 世纪以来,二里头遗址经过全面发掘,它的结构和布局越来越清楚了。在二里头都邑的中心区,有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外面呢,主干道网把交通连起来,还分出了不同的功能区。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就在宫殿区旁边,祭祀区、贵族居住区围着宫殿区。这些,都透着王都的气派。二里头遗址,那可是经过精心规划、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到现在,已经弄清楚二里头遗址宫殿区有几十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些基址以 1 号、2 号大型宫殿基址为中心,纵向排开,都有明明白白的中轴线。这是目前知道的,我国最早用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
但是
咱们一直都听学界主流的说法,我们中国多灾多难,历史上到处是战争。所以城的最大用处就是防御,是不是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得用城墙围起来呢?“无邑不城”这道理咱们中国人都懂。想想看,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市是城头山古城,距今可有 6000 多年了。可奇怪的是,二里头作为都城,居然没有城墙!这事儿是不是很蹊跷?有人猜测,也许二里头当时有独特的防御体系,不依赖城墙?还是说它所处的时代足够和平,根本不需要城墙?这疑问一搁就是 60 多年,就没人能解开这个谜团吗?
新发现来了
国家文物局12月26日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的最新考古成果。其中极可能是中国考古人苦苦寻找60余年的二里头都邑城墙。
怎么回事呢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