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谈团结:别的公司是“以人为本”,我们是“以奋斗者为本”

老方说老方说 2024-12-19 09:54:36

别的公司是“以人为本”,我们是“以奋斗者为本”。

这是任正非在重装旅集训营座谈会上所说。

其实华为公司跟其他公司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我认为有两个方面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其一就是任正非这句话,其二就是别的公司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华为是追求“成长最大化”。

不一样的认知,导致不一样的选择和路径,从而是不一样的格局。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以人为本和以奋斗者为本的区别。

公司不是家,公司是功利性的商业组织。

如果是“以人为本”的原则,那跟公司的性质是有冲突的,这在管理上就导致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口不对心,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实际做的跟墙上的标语截然相反。

打个比方,比如某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态度都不行,公司应该怎么办?要么是调整岗位,要么是降低工资待遇,要么是辞退。但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司应该是继续培训员工,耐心等员工胜任工作才对。

还有一种就是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情况,“以人为本”相当于父母、家庭对子女的无限或无条件的绝对责任,而“以奋斗者为本”意味着有限或有条件的相对责任。

如果是前者,那员工就要有很强的主人翁精神,把公司当成家,而公司也不能完全按照雇佣关系来对待员工。但事实上公司是商业组织,是面临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为此就必须让压力在内部传递,其结果之一就是裁汰冗员,奖勤罚懒。

所以,“以人为本”的公司竞争不过“以奋斗者为本”的公司。公司毕竟不是家,员工要有打工意识,知道自己干不好工作是要被辞退的,当然主人翁意识多少还是要有的,否则你怎么能进入骨干层呢?

以奋斗者为本,有什么内涵?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华为的底层逻辑和成功秘诀。

因为公司要赚钱就只能是围绕客户的需求来构建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好的产品和服务打动客户,但如何才能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呢?就是靠员工的努力奋斗,所以说以奋斗者为本和以客户为中心是一回事。

那么,人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员工为什么要去奋斗呢?偷懒、摸鱼不好吗?要想员工去奋斗,这就牵扯到价值分配的问题了:

我们在报酬方面从不羞羞答答,坚决向优秀员工倾斜。

好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可以让一个懒散的人变得勤奋起来,反过来说,不好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则容易让一个勤奋的人变得懒散起来。商业的本质是等价交换,员工和公司的关系也是在商业的范畴内。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从身边的人开始团结。

公司的利润都是靠全体员工(包括老板、股东、合伙人等)的努力奋斗赚来的,而要想赚钱,就是参与市场竞争,做大自己的市场格局,然后才能有利润分配给奋斗者。

我们不通过垄断,扩大市场是靠战斗抢回来的,所以我们分给的是奋斗者。我们的政策是开放的,只有团结越来越多的人,才会做越来越大的饼。只要你努力,分到的饼只会增大不会减小,不会因为别人进来两个月,就把你的饼抢走了。我们如果是这样的开放心态,还会做强!

事实上,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是积极的,正派的,有前途的。这种文化导向会促使所有人努力去创造增量价值和利益,他们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奋斗的话,公司就垮了。

所以团结就是力量,这是真理,但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不是什么人都团结——要勇于去团结不同意见的人,应把所有的干部员工看成实现自己或组织目标的战友和伙伴。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就是说“要团结的是有意愿、有能力、能干成事的员工,而不是为了团结而团结。对于不想干事、不能干事的员工,继续实施不胜任调整及淘汰。”

否则团结一批偷懒耍滑的混子有什么用,你有多少钱都会被坐吃山空。

很多公司的堕落和失败就在于“以人为本”。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公司都是把“以人为本”变成了“任人唯亲”,这其实是把员工给“家人”化了,这必然导致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上的不公平,不合理。

比如两个销售员的业绩有高有低,按道理说应该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因为管理者的主观喜好和倾向,于是采取了“一碗水端平”的做法,这就导致业绩高的员工心灰意冷,挫伤了积极性。

管理者可能觉得自己是对的,为了团结嘛,不要太在意利益。这既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也违背了商业的基本规律。

当大家都把心思用在所谓的“团结”上,内部拉帮结派,向上管理,唯老板是从,一切以老板为中心,那公司还有什么活力和前途呢?

等到存量利益被吃干抹净后,公司发不出工资就自然是树倒猢狲散的结果。

总之,商业竞争是永恒的,奋斗也是永恒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0 阅读:0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