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77岁的卢拉再次当选巴西总统的消息引发热议,许多人可能对这位年老的总统并不太认识,也不清楚他的上任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今天东叔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位巴西第一个工人总统到底有何身世历史,他是如何从工人跻身政坛成为总统的?
卢拉全名是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他出生于1945年10月27日,出生在巴西一个十分不发达的伯南布哥州,他的家庭是典型的贫农家庭。他的家境贫寒却兄妹众多,家里养育有8个孩子,而他排行老七。
小小年纪的他就饱受饥饿之苦,7岁时母亲带着全家乘坐一辆破旧牛车颠簸了整整13天才到圣保罗与父亲团聚他们在海岸边的贫民区安了家。小小的卢拉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艰辛与不易。
很快,卢拉就开始沿街叫卖花生、木薯、等来补贴家用。小小年纪的他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得多。12岁他就开始上街帮人擦皮鞋、做报童。不到14岁就开始在金属工厂打工他像个大人一样一天工作整整12个小时。
小小年纪的卢拉正是在这上顿不接下顿,不工作就没饭吃的环境中成长。这使得卢拉从小便立志要消灭饥饿,他对于饥饿的感觉比任何人都要深刻。
所以没怎么读过书的他,并没有甘于在工厂打一辈子工,很快他就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生活,开始了他的自学之路。
二、不甘剥削加入工人运动,年纪轻轻已成为工会领袖心怀反抗意思的卢拉当然不甘打工,他刻苦好学,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培训,非常的勤学好问。不久卢拉就掌握了先进的加工技术,成为了一名车床工人。但一次意外的事故让他立志要起身反抗剥削。
一次加班加点身心疲惫不堪的他在一次工伤中削掉了自己左手的小拇指。可是发生了工伤却丝毫没有引起工厂主的同情,也未得到任何赔偿。
这件事情成了卢拉的心结,加上他小时候经历过饥饿困苦,卢拉渐渐意识到,穷人要想摆脱剥削和贫困必须要联合起来,团结的拧成一股绳与富人和社会的不公正作斗争。
很快,参加工会组织就成为了青年卢拉的奋斗目标。在20世纪60年代的巴西,全国都卷起了一股工业化浪潮,随着工厂的建立,一大批工人也应运而生,工人运动汹涌澎湃。
而卢拉的大哥就成了卢拉依靠的首要人选,毕竟他作为工会的积极分子,长期是巴西共产党员,自然就成了卢拉的引路人。1966年经大哥介绍卢拉正式加入圣保罗冶金工人工会。
很快,由于卢拉口才出众,屡次捍卫工人的权利,组织能力也十分的优秀,在工会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圣保罗工人运动的领袖。1972年,这个只有27岁的年轻人——卢拉,成为了圣保罗冶金工人工会第一书记。
随后的1975年以他以压倒性的投票优势成为了圣保罗冶金工人工会的主席。后来的1978年又以98%的高得票率再度当选。青年的卢拉深受广大工人的喜爱,随和幽默的性格让他在工人群体里广受好评。
随着力量的壮大,卢拉的目标也随之发生改变。他不仅仅满足于那些基本的工人权利,原先的经济目标逐渐上升为政治目标从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到反对当时军人政府独裁统治。在他的领导下工会日益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
就这样卢拉渐渐的在国际小有名气,思想先进的他也很快成为了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渐渐的工会已经开始满足不了他的需求,胸怀大志的卢拉开始了新的探索。
三、创立劳工党四次参加竞选,中年的他成为政治舞台生力军长期在工会参与斗争的卢拉渐渐意识到了组织松散、规模有限的工会局限性,因此在1980年卢拉不顾政府军的压力,联合原本工会的核心人物以及知识分子创立了巴西劳工党。
很快,因为劳工党代表了广大工人的利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经验丰富的卢拉领导下的劳工党组织十分严密,劳工党成为了巴西政坛上的一股新兴力量,成为了巴西最大的反对党。
随着政治斗争的不断深入,卢拉以及劳工党人意识到如果不参与民主选举成为总统进入国会,难以影响国家决策,难以保障工人的根本利益和诉求。很快,卢拉就宣布参选议员,他很顺利的拿到了巨大的选票,成为了一名议员。
1989年44岁的卢拉宣布参加总统大选。卢拉以自己一手创造的劳工党为依托在广大劳工阶层的大力支持下,他顺利的通过了总统选举的第一轮。但是好景不长,在第二轮对决大财阀集团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科洛尔时,由于国内外大资本集团联合勾结暗中使坏使得卢拉输竞选。
不过这一次的参选使得劳工党正式的跻身进了巴西的参议院和众议院,在政治上的意义深远。后来的十年内,劳工党与巴西国内的老牌党派平起平坐,卢拉又于1994年和1998年接连两次参加总统大选但均败在威望如日中天的恩里克·卡多佐手里。
最后在第四次2002年的总统大选,卢拉总结了前面的经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卢拉在第一轮中得票第一第二轮中以 61%的多数选票战胜卡多佐政府推出的总统候选人塞拉共获得5200多万张选票这也让他成为巴西历史上获得直接选票最多的一位总统。
2006年,卢拉在继续参选总统,又一次以得票率超过竞争对手两倍的61%得票获得连任。两次参选,使得卢拉成为了世界上选举得票第二的总统。
卢拉当选了总统之后并没有忘记孩童时的感受,他心中的目标终于有了实现的途径。
四、左翼领袖发誓消灭饥饿,他是促进中巴合作的“老朋友”前面说到卢拉打小饱受饥饿困扰,所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便宣布道:“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消除饥饿 ”。他的目标也很简单,从他的一段著名的话中可以看出这位总统有多么的朴实:
“如果在我任期结束时让全体巴西人都能吃上早餐、中饭和晚饭我就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 了 ”。一句简单的承诺,卢拉一直为之奋斗。
当时巴西全国有53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半数无法吃饱三餐。卢拉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施政的首要问题,其中饥饿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当时巴西的许多吃不饱饭的穷人都将希望寄托在这位贫民出身的总统身上。
卢拉也并没有让巴西的穷人们失望,卢拉政府提出了保障 “社会公正、就业和福利 ”的政策目标 “反饥饿部 ”和 “社会经济发展办公室 ”在内阁应运而生,卢拉大力推行 “零饥饿行动”。改善巴西的水利,促进农业的发展。
卢拉政府还采取了以控制通货膨胀为核心、以维持高利率和增加出口为手段的稳定增长发展思路。同时加大社会二次分配力度将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就业、教育、民生上面。很快巴西的饥饿人数出现了下降。
在卢拉执政的八年来,巴西一直保持着年GDP增长4%左右,他创造了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3500多万人摆脱了贫困和饥饿,4000多万人跃升为中产阶级,巴西成为了世界前十的强国。
值得注意的是,卢拉作为左翼政治家,早年受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拉美左派思潮的影响他成了一名反美斗士,但后来因为实际发展需要,他缓和了对美的关系。
不过他中国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毕竟他作为工人出身,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天然就带有好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卢拉等人也来华访问学习,他还呼吁巴西学习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
卢拉一直认为中国与巴西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他后来的从政中,他还积极推进巴西加入中国的金砖计划,可以说他的出现推动了中国与拉美的合作和发展。
像卢拉这样有着传奇人生的工人总统,从他的人生历史中我们应该看到,不管家境如何,只要心怀理想和抱负,有着符合人民利益远大的目标,站在广大人民的一边,终会有所成就。历史从来都是由广大人民所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