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美国国债的数额那么大,美国政府怎么还?
躺着还。
因为内债不是债,是税。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按照财税学的税负与货币回笼理论(大家可以用deepseek去了解下),只要宏观税负>0,那么一笔货币在流通N次后,这笔货币的大部分会流到政府手里。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美国的税收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还有部分流转税)。
社会每发生一笔交易,这笔交易额的一部分就会作为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去到政府手里。而剩下的部分才作为卖出方的收入,然后卖出方把这收入拿去消费,这消费额的又有一部分作为税收去到政府手里。
我们就假设现在美国的宏观税负率(就是综合了各种税的加权平均数)只有25%。
设宏观税负 25%,那么就有公式:
S=1-0.75^n
其中S是指初始货币量经过n次流通回笼到政府手里的比例。后面0.75是指每一次货币流转,作为扣除掉税负去到民间的收入,因为税负是0.25,所以剩下的民间收入部分是0.75。

可以看到,当货币流转10次的时候,这笔货币的初始值的94.37%去到政府手里了。
如果99%回到政府手里,只需要流转几次呢?
设S=99%,解方程得出n=16
只需要16次。
也就是说,哪怕今天美国政府通过国债的形式借了一大笔钱,然后转头把这笔钱送出去,送给穷人也好,送给贪官污吏也好,只要躺着等这笔钱流转16次,就几乎全部回到美国财政部手里。
(我猜可能有人要问,那价格里面包含成本啊!成本这块不用计税怎么说?
确实企业所得税是对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得出的净收入收税,但成本已经作为上游产业的收入计过一次税了。
例如你生产东西要购买设备或原材料,你购买设备或原材料花的成本,就是设备供应商的收入或原材料供应商的收入,这个收入已经在他那边收税了。)
这时候估计有人要来杠我:你忘了还有利息呢?国债没有利息吗?
这又是一个民经的“利息陷阱”谬论。
信奉“利息陷阱”的人,会认为美联储借出了定量货币,却要求还本金+利息,这利息从哪里来?
其实这类人还是犯了前面提到的错误,总是把眼光盯着货币上,以为货币去到某个地方就静止定在那不动了,忘记了货币流通是为了成全物物交换存在的。
货币银行学有这么个公式:总收入=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看出一定周期内货币因交易转手的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足够快,总收入是可以远大于货币流通总量的。
用大白话讲,提“利息陷阱”的人,忘记了利息是银行的收入,银行要拿这笔收入来作为银行家收入与作为工资发给员工,他们也会拿着这笔钱去消费,于是这笔钱会重新回到市场流通当中。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从来不会因为国债问题爆发,因为国债绝不会暴雷(一些草台班子国家除外),历来经济危机的爆发都是民间债务暴雷导致的。
而欧美之所以能高福利,很简单,就是通过政府赤字(也就是负债)形式给穷人发钱,因为穷人的消费倾向是最高的,发出去的钱,很快就因为上述的税负货币回笼理论重新回到政府手里,顺带拉动了GDP。
当然这不是完全没代价的,代价就是通胀,因为有一部分人无偿获得了收入,却没有对应的产出,自然导致消费上涨但供给没上涨,于是物价上涨。
所以高福利必然伴随着高通胀率。
本质上是牺牲了全社会货币持有者的购买力,来成全一部分穷人。
所以,一个高福利社会并不需要什么太大操作难度,只是看上面愿不愿意做,执行力有多强。
了解了国债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后,接下来回答,为什么美国国债的体量一直不断扩大?
美元就是通过把国债作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的,国债是美联储最大的资产项。
美元流通量越大,肯定国债规模越大。
我在
金融与市场经济的奥秘(2)——美联储与美元霸权
金融与市场经济的奥秘(3)——存款派生、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
这两篇里详细解释了美元的发行体系及其意义。
这里简单总结下:
所有的货币都是从银行“借”出来的,其中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借出来的,而组成广义货币总量M2的最重要部分“存款派生货币”是从商业银行借出来的——所以社会有多少货币总量,就等于社会欠了银行多少钱,只要有人追求它去还债,它就能流通。而当人们追求它其还债的时候,货币最终回流到银行系统,形成了货币流通的闭环。
而债务的发生,意味着有人或机构需要借钱去购买东西,于是消费提升;同时负债者为了还债,不得不劳动生产创造,于是社会产出提升。
提升的产出对应提升的消费,国家经济(GDP)实现提升。
除此之外,美元发行的第二大抵押担保资产就是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属于民间债务。
所以美元流通量越大,这两个债务的规模越大。
美国为了扩大经济规模,于是一直增发货币,这样国债规模肯定越来越大。
民间许多小白不懂这个最基础的设定,于是会被假专家忽悠,假专家们最喜欢拿美国国债规模说事:你看现在美国国债已经达到多少规模了,美国政府怎么还啊?!
然后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暴论。
包括美国那边的民间也是这样,那里的财经媒体或脱口秀,每天都会拿国债规模说事,这是因为那些财经媒体只看懂国债总额,从二战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吐槽美债,这都成为了他们的传统了。
把美国自己人忽悠瘸了,也顺便把这边简中区的人忽悠了。
然而,以上只是一个封闭系统的情况,如果把国际贸易的因素加进去,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这时候要分几种情况,其中中国的情况最特殊,我会放在后面讲。
先讲讲其货币发行体制跟美元相近的一些货币,如日元、英镑、欧元等。
它们同样是以债券作为货币发行抵押担保资产。
这种情况其实很好理解,不管两国之间是逆差还是顺差,其货币流通的闭环始终是以自家央行为起点,自家央行为终点,货币沿着固定的路径流转。
而顺差逆差最终造成的结果,仅仅是两国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均衡。简单来说贸易逆差国的货币购买力平价会低于贸易顺差国。
该怎么具体理解呢?
两个相互开放资本市场的国家的两国货币汇率如何决定?
由市场供需决定。简单来讲,汇率是由外汇的即期与远期市场决定。
其原理跟股票市场的撮合成交类似,我们所看到的汇率,就是两国货币之间最新的成交价。
就拿日元与美元为例。
每个人都可以拿着日元去外汇交易平台换美元,同样每个人都可以拿着美元去换日元。
如果拿日元兑换美元的多了,那么就会推动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上涨,也就是美元对日元升值;同时也可以表述为,日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也就是日元对美元贬值——这两句话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反过来,拿着美元兑换日元的多了,那么就会推动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上涨。
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需求大于供给就会推动价格上涨;你可以看成手持日元的人,去买美元,去抢购美元这种“商品”,但愿意卖美元的却很少,于是就会推动美元的“标价”上涨。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们(主要是银行),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希望用自己手里的货币去换取尽可能多的别国货币。
就拿美元与日元的汇率来说,每个人对汇率的期望不一样,有人觉得1美元应该换300日元,有人觉得100日元应该要换2美元,有人愿意用7日元换1美元,甚至你也可以说我1日元就应该要换100万美元,你可以在外汇交易所挂单,你挂1日元的卖价是100万美元,只是看是否有人愿意按这价来成交而已。
而汇率的走势,其实就是按每分钟的最新成交价形成。
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贸易。
例如,现在日本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实现了某个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出一个跨时代的全新产品。
这时候全世界都抢着去找这家日本企业签订单,抢购这个产品,进口到自己所在的国家。
自然就会有很多人为了买这个产品而去兑换日元。
为什么要兑换日元才能去买这个产品?
因为这个产品是日元标价。
为什么是日元标价?
因为这家企业的负债的货币单位是日元。
还记得前面说的吗?所有货币都是从银行“借”出来的,既然债务的计价单位是日元,那么它到期必然要按着合同上约定的日元金额去偿还。
当然,这是这家企业的自由,它也可以选择收取美元,用美元来标价。但最终它为了偿还债务,还是要拿着赚取的美元去到外汇市场上换回日元去偿还债务,最终还是推高日元兑美元汇率。
民经很多人以为,如果出现贸易逆差,就意味着有一部分钱去到国外回不来了,于是出现债务缺口。
其实理解了上面过程就会知道,在两国同样是美元这种模式发行的情况下,贸易逆差只会导致自家货币对外汇率下降,不会出现债务缺口。
很简单的道理,当美国人大量去购买日本产品的时候,会拿美元兑换成日元去买,又或者用美元去购买,然后企业用手里美元兑换成日元。
而相对的,那些拿着日元愿意跟这些美国人兑换成美元的日本人,肯定也是看中了美国的一些产品或资产,需要用到美元去买。于是这些日本人手持着美元去到美国市场消费,这笔美元还是会流通回美国银行手里。
因为外汇兑换是双向的,有人拿着美元换日元,必然是有人拿着日元换美元,两者才能兑换,否则换不了,只不过兑换的比例随时在变。
只不过日本产品相对更受欢迎,于是推高了日元汇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日本产品的汇率平价价格高于美国产品。
其实本质上是美国的产品对日本的吸引力不够的时候,汇率的变动实际上是让美国产品自动降价,虽然美元标价不变,但因为美元购买力下降了,所以美国产品对于日本人来说变便宜了,于是需求量上升。
所以这种情况下,两国贸易是有个自动均衡系统,对两国都有益。
而不管是美元区还是日元区,其货币的流通闭环不会变,货币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行。
那么接下来第二种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是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发行体制,并不是以自家的债券作为抵押,而是以美元作为自家货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
其中有中国香港,90年代及以前的东南亚国家。
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美元躺在了其他国家的国库里,这直接破坏了美元流通的闭环,但同时也给自己国家带来了致命弱点。
这些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这么做,是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遗留,当时为了振兴二战后国际经济,一些国家或地区接受了美元援助,而美元当时是与黄金挂钩。
美国承诺按 35美元/盎司 的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模式。
所以其他国家利用美元作为担保资产发行自家基础货币,是为了保证其流通力。
其策略就是当外汇市场上自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升高时,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以本币购买美元,再用美元作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自家货币,然后再继续购买美元,继续发行自家货币,从而扩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压低自家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兑美元的汇率,使其回到预期汇率。
反过来,当外汇市场上自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下降时,那就在外汇市场上卖出美元换回自家货币,货币回笼,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同时推高自家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兑美元的汇率,使其回到预期汇率。
有了基础货币后,就可以用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模式来扩大自家广义货币总量M2。
就拿中国香港来说。
我们可以在百度上找到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官网,按下图所示点击进入“香港货币”的窗口:

点击进入里面后会看到以下这么两段话:


可以看到,港元在香港还没回归以前,基础货币的发行银行是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这两家私人银行发行,回归以后,在原来两家基础上增加中国银行,总共三家银行发行港币。
它们发行港元是需要向外汇基金上缴美元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并且是固定1美元兑7.80港元的汇率。
于是,我们可以在每张港元上看到“凭票即付”这几个字,意思是任何人拿着港元去到港元发行银行,都可以兑换到等值的原被作为发行抵押担保的资产。

除了香港外,很多东南亚国家在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以前,都是采取同样的以美元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本币基础货币,也就是兑美元固定汇率的基础货币发行模式。
而当它们这么干的时候,等于让美元躺在了一些地方的国库里,直接让美元流通的闭环被断流。
这时候有人可能以为我要说,这样会造成美国那边的债务缺口,毕竟所有美元都是借出来的,现在有一部分美元躺在了人家国库里,自然美国那有一部分是还不上的。
抱这种想法的人,还是犯了前面提到的错误,忘记了这个公式:
总收入=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
只要货币流通速度足够快,哪怕只有1元钱,也能带来非常高的GDP。
下面就用大白话解释这个式子:
想像一下,市场上只有1元钱,老A拿着1元钱去买老B的东西,老B拿着这1元钱买老C的东西,老C又拿着这1元钱买老A的东西,这1元钱重新回到老A手里。
但这1元钱转了一圈,使得市场产出总价值为3元的产品,带来了3元的GDP,同时总收入也是3元。而这期间货币总量是1元。
这个过程可以不断的持续下去,这1元每转一圈就带来3元的GDP,只要转速够快,例如转个1亿圈,那就是3亿的GDP,3亿的总收入,货币总量却只有1元。
当然,别忘了还有税收这个要素,每一次交易,其交易额都有一部分作为政府的收入上缴给政府,例如每次交易额1元的交易有2毛给政府。
而政府拿到钱,并不只是把钱存到国库里吃灰,而是把钱花在基建与军事,于是搞基建的工人,军人获得了收入,他们也会消费,于是这货币重新回到市场里继续流转。
于是物质得以丰富,国家得以发展,军力得以壮大——但这整个过程,只需用到1元钱。
当然,现实中肯定不只有1元钱,我用这极端的例子,为的是要扭转一些人的观念。
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总会习惯性的把目光盯在钱上。记住,货币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国家的目的是扩大物质产出,本质上是为了成全“物物交换”。
你必须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学会把货币环节抽离出来,才能看清经济运转的真实形态。
上面整个过程,本质上可以看成,国内发生的每一次“物物交换”,搞基建的工人与军人都能强制占有一部分产品,当然回报就是壮大基建与军事。
而货币在期间担当的角色类似“血液”——货币的特性就是它总会出于流转当中,就如同血液一般。
回到前面,虽然国外产品抢占了美国本土市场,美国一些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而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些美国人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去打几份工还债。
美元闭环还是能维持,不会出现债务缺口。
当然,美国佬顶不住了就会闹事情,但只要没到那一步,这个社会依然能维持。
而另一方面,采取这种方式发行货币的国家或地区,给自己留下了致命弱点,就是让把柄留给了美国。美联储利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实现对这些国家的收割。
具体怎么做到呢?
在此之前,我们先具体了解美联储是如何用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的。
很多没系统学过金融学的小伙伴有这么一个认知误区,觉得利率是国家管理层某一天在黑板上写着,今天我们利率是多少,底下的银行小伙伴们跟上节奏,统一按这个利率来。
——你脑海里这个画面是错的,忘掉它。
其实利率降多少、升多少,不是手段,而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结果。
首先你要明白,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市场是自由市场,每一家商业银行都有自主决定自己存贷利率的权力。
你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美国开家银行,把利率定成负利率,借100还90,当做善事,这完全是你的自由。
而金融学里常说的“市场利率”,其实就是综合反映市场的“债务成本”。
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润的私企,当然希望把贷款利率定的越高越好,存款利率定的越低越好。
只是它们也要考虑到,如果自家贷款利率定的过高,别家银行的贷款利率却很低,那么客户都跑到那家银行去了,自己就失去了生意的机会。
所以你会发现,这就跟其他实体市场一样。去买菜你会发现,同个市场下,某个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卖家手里的价格基本上是一样的,就算是不同也是细微差异。
一个菜摊一斤白菜卖10元,那么别家菜摊就不可能卖到20元,因为卖20元的话就卖不出去。
银行借贷业也一样,虽然每家银行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且都有自主定价权,但最终会趋于接近。
而大家在自由定价的情况下最终反映的市场债务成本,就是市场利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以举“居民存贷利率”这种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来讲解,但记住:
居民存贷利率≠市场利率
一般来讲,居民存款利率<市场利率<居民贷款利率
反映真实市场利率的,其实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还有国债收益率——其中后者,国债收益率是重点。
在美国,美联储所说的基准利率其实就是国债收益率,也就是市场利率。
为什么国债收益率就是市场利率?
首先我们来了解债券收益率是如何决定的:
假设现在美国政府发行了个一年后到期的票面最终本息金额为105万的政府债券(也就是国债),问现在值多少钱呢?
由市场决定,有人愿意出80万去买,有人愿意90万、95万、100万,最终价高者得。
如果最终成交价是100万,就意味着这个持有者持有这张债券直到到期兑现105万的时候,利润只有5万。
所以说债券价格被炒得越高,收益率越低。
并且现在成功买下这个债券的人因此获得的年化收益率是5%。
但这还没能完全反映市场利率,因为上面讲述的是债券的一级市场,真正反映市场利率的其实是二级市场里的债券收益率。
所谓一级市场,亦叫发行人市场,卖方就是债券的发行人,如政府债券的一级市场,卖方就是政府;如果是公司债券,卖方就是公司。买方则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与投行,或是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买卖方式是以竞拍的方式,价高者得。
而二级市场,任何人都可以做卖方,只要他持有债券,就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同时任何人都可以做买方。买卖方式是以撮合成交的方式。
其实这运作模式跟股票类似,股票的一级市场的卖方是上市公司,而二级市场的卖方则是各大股民。
如果二级市场下,这张国债的最新成交价所换算得出的债券收益率也是5%,那么这5%就是债券收益率的最新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下市场利率。
为什么反映了当下市场利率?
试想下,如果这张债券的购买者,发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年化利率更高,例如去到了10%,他还会不会去买这张债券?
显然不会,直接拿同样的钱去同业拆借平台去借出去赚利息,岂不更香?
再想象一下,如果银行间同业拆借年化利率比这债券收益率更低,例如只有2%,那么会发生什么?
显然就会有人想到,直接在同业拆借市场以2%的年化利率借入一笔钱,然后用这笔钱去债券市场上购买到年化收益率去到5%的债券,于是就能空手套白狼套到3%的利差。
这种无本万利的事情,肯定梭哈去干。
正是这么干的人多了,自然在债券市场上推高了债券价格,于是使其债券收益率降低;同时会推高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最终使债券收益率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相等,套利空间不存在。
反过来,如果债券收益率小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那么持有债券的人就会卖出债券换钱,用这笔钱去到同业拆借市场借出去;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推高债券收益率,压低同业拆借利率,使得两者最终相等。
你瞧,虽然参与市场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由选择权与自由定价权,但因为逐利与套利行为,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利率。
不同标的市场其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但想象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主体,在某个标的市场有绝对控盘能力与定价权,那么它就等于控制了其他所有市场。
例如,如果这个主体,能够绝对掌控国债二级市场的定价,那么其实它就掌控了国债收益率,于是也掌控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掌控了居民存贷利率,也就是它有市场利率的绝对话事权。
是的,这个主体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的意思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卖。
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债二级市场。
美联储想压低市场利率,那么就在国债二级市场上买买买,推高国债价格,自然压低国债收益率,于是也压低了市场利率;
反过来,美联储想推高市场利率,那么就在国债二级市场上卖卖卖,自然就推高市场利率。
有小伙伴就问了,这买买买的钱,从哪里来?直接印出来吗?
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再更详细的解释一遍:
其实在联邦储备法的第16章第2条就说了。
美联储发行美元的抵押担保资产之一就是债券。
美联储只需要拿着新买来的国债,去财政部来登记作为发行美元的抵押担保资产,就会获得由财政部印刷的一笔新的美元。
然后美联储又可以拿着这新的美元去购买新的债券,又可以用这新的债券作为抵押担保资产获得一笔新的美元。
美联储就是用这种方式不断的买买买,同时把美元发行出去,市场上美元的流通量增加。
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里面,资产项“债券”就会增加,同时相应的,负债项的“流通美元”也会增加。
所以美联储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买买买压低市场利率的行为,称之为“扩表”,就是扩大资产负债表的意思。
反过来,卖卖卖的行为就是在“缩表”,这时候美元回流到美联储手里,负债项“流通美元”减少,同时资产项“债券”也减少,比较卖出了嘛。而“缩表”会导致市场利率提升。
国债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里最大的资产项,而第二大的则是MBS(住房抵押贷款债券)
美联储通过在MBS的二级市场操作,控制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利率。
以上就是债券与利率市场的基本常识。
理解了以上外汇市场、债券与利率市场,接下来就进入重头戏了,美联储如何通过加息-降息,来掌控全世界市场的?
想象一下,当美联储加息,也就是提高本国市场利率的时候,如果其他对外开放的国家的市场利率还保持低位,则会发生什么?
理解了上文该知道,美联储加息,也就是在“缩表”,会在国债二级市场上抛售国债,打压国债价格,从而推高国债收益率,达成推高市场利率的目的。
如果其他国家的市场利率还保持低位,也就意味着那国的国债二级市场价格还在高位,那必然有人抛售那国债券获得那国货币,拿着货币去外汇市场换成美元,拿着美元去购买被压到低位的美国债券,毕竟这时候美国债券收益率更高嘛。
亦或者在那国利率市场以较低利率借入本币,去外汇市场换成美元,然后在美国的利率市场上以较高利率借出美元,赚取利差——这等于是空手套白狼。
以上两种行为,都会导致那国货币兑换美元的多了,自然会压低外汇市场上那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也就是那国货币对美元贬值,亦是美元对那国货币升值。
但如我前面所说,有些国家或地区,如90年代的东南亚各国、至今的中国香港是采取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从而保证自家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力。
因为它们是以美元作为自家货币的发行担保资产,承诺见票即付固定份额的美元,这就意味着它们货币的汇率也始终保持固定。
——因为如果外汇市场上的汇率跟国库美元兑换的汇率不一致,不管是哪边低还是高,必然有人通过两者套利来赚取无风险收益,最终推动外汇市场的汇率跟随这国库美元兑换的汇率,使得不存在套利空间。
所以,当美联储推高美国市场利率,就拿泰国来说,而泰国仍保持原来低利率,从而导致大量人按上述方法套利赚取利差。
因为现在美联储加息了,也就是美元利率提升了。
既然大家都知道泰国央行必然会保泰铢对美元汇率不变,那就会更加大胆的在泰国利率市场借入泰铢,兑换美元,再到美国利率市场借出美元,不断的赚取利差。亦或是卖出泰铢债券,换成美元去购买美元债券,甚至是用期货或融券的方式做空泰铢债券。
理解了上文的就知道,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推高泰国的市场利率,泰国央行被迫缩表。
——当年索罗斯就是利用这点在泰国利率与外汇市场上对冲交易,最终导致泰铢崩盘,泰国政府宣布放弃对泰铢美元固定汇率制。
(当时索罗斯发现,泰国90年代一直对美保持贸易逆差,在泰铢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却依然保持着低利率量化宽松状态,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这意味着泰国国库里根本没多少美元,却一直在扩大泰铢的发行,那么显然泰铢去国库兑换美元是无法一一兑现的,这就存在了泰国的主权信用违约风险。于是索罗斯顺着美联储加息的东风,做空泰铢汇率,做多泰国利率,最终泰国官方无法保证泰铢兑美元的见票即付,最终宣布取消泰铢对美元固定汇率,泰铢汇率开始暴跌。)
这样就意味着,如果要保汇率自主,那么市场利率就必然无法自主,只能被动跟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而其他有一些国家的货币不是采取对美元固定汇率,本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也不是美元,如日元、英镑、欧元等,它们有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体系,并不依赖美元。那为什么也会被美元“收割”呢?
因为只要是资本开放市场,当美联储加息或降息的时候,必然有大量机构或资金来用上述的方式赚取利差,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要么是利率跟随着美国的利率波动,要么是汇率升值或贬值。
也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两大市场(利率市场与汇率市场)中至少有一个的调控遥控器掌握在美联储手里。
——这就是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国家是无法同时保证利率自主与汇率自主。

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与投行们,做法很简单。
它们其实在美联储加息以前就知道什么时候要加息,加息多少。毕竟它们跟美联储是一家人,美联储存在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帮助自家境内的投行与基金。
索罗斯等对冲基金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周期(亦称降息周期)的时候,大量购入别国的资产或有价证券,来炒高其价格,同时在远期市场卖出来对冲,锁定利润。
亦或者在别国的债券市场上高位做空,同时又在高位做空那一国的本币对美元汇率。
然后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根据上面所分析的那样,美联储加息周期,会导致要么别国债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提升,要么别国本币对美元汇率贬值。
这样的话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与投行们在两个市场里至少有一个市场是赚的,另一个市场最坏的情况也是不赚不亏,甚至大多数情况两个市场同时赚。
——这就是美国利用美元降息-升息周期去收割别国的本质,等于是别国市场的遥控器掌握在美联储手里,华尔街的投行与对冲基金们利用这点配合着美联储的节奏来实现大量套利。
对冲基金的具体详细做法,我在这篇文章详细讲解了,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去看看:
你至少要理解了对冲基金是怎么赚钱的,再来谈自己作为散户该怎么通过金融投机市场赚钱(修订版)
有聪明的小伙伴要问了,那为什么不能够其他国家反过来用同样的套路收割美国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美元与美元有价证券市场的体量实在太大了,大多数国家的本币体量跟美国比就是九牛一毛。
就拿泰铢来说,如果泰国现在在美联储量化宽松降息周期,选择加息,拿必然导致的结果是美国市场里有一部分资金卖出美元标的的债券,换取泰铢去购买泰铢标的的债券,我们会看到泰铢标的的债券价格一下子就回到高位了,于是泰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泡汤。而美元标的的债券价格没什么波澜,几乎不会跌。
而反过来,当美联储在升息周期的时候,根据上面所述会导致许多资金抛售泰铢标的的债券或其他资产,去兑换美元并买入美元标的的债券,我们会看到泰铢债券与其他资本价格大跌,美元债券与其他资本价格却不见被推高,于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会顺利达成,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就是因为美元与有价证券市场的体量实在太大了,你泰国这点体量想去影响美国市场,臣妾做不到啊!
就好比A股里工商银行或贵州茅台这样的巨无霸,随便抛售一点去买别的新三板或创业板的小盘股,一下子那些小盘股就会连续涨停,就是因为体量差距太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欧洲要成立欧元区,为的就是想要跟美元抗衡。
所以这么说回来,美元霸权的本质还真就大道至简,就是一个“大”字。
既然这样,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是不是无解呢?
那么就要说到第三种情况,也就是中国的情况。
中国在面对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策略,开了两个挂:
一个是不开放本土资本市场。也就是人民币跟外汇是无法完全自由兑换的。(只有在香港设立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可以进行自由兑换,汇率也是采取市场自由浮动汇率)
另一个则是人民币特殊的发行机制。
其实人民币发行,是没有发行抵押担保资产的,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中国央行)也有一套资产负债表,但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这边做出口贸易赚来的美元,直接进行结汇,按央行设定的汇率换成人民币,去到出口企业的口袋里。
这时候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面,资产项会多了一笔美元外汇占款,同时负债项会多了一笔发行出去的人民币。
这让央行在人民币发行上有着很大的主动权,同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无法影响到我们国内。
因为在汇率上有着完全的可控自主,所以可以利用降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方式,来压低本土制造的美元价格,实现对美国那边的倾销,赚取大量美元。
所以我们国库里的美元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这边过多的美元储备,会给美国那边境内带来债务压力,因为有一部分美元躺在了我们这边。
所以美国会派代表游说中国用美元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债,例如2023年美财长耶伦亲自过来这边兜售美债。
因为这样能实现双赢,从我国的角度看,解决了外汇储备的问题。
从美国角度看,只要那些国家愿意把手头的美元拿去买美债,那么这笔美元就会重新回到美国市场内流通,缓解国内债务压力。而国债到期后,最终又会有一笔美元去到别国国库里,然后又会用这笔钱去购买美债。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那边不愿意看到我们这边在抛售美债,尤其是在美联储想要降息的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