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殷商时期,可谓是我国奴隶制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相传商朝一共有十七世共三十一位君王,统治长达约600年,比起夏朝的471年,可谓是多了百年。而商朝之所以如此繁盛,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统治者对于人才的把控。关于人才的征用,历史上曾记载道在商朝凡是人才不问出处,只要有长处利于国家发展的,一概征用并加官加爵。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能才,就是那位一同和殷高宗开创“武丁盛世”局面的宰相——傅说,他也被殷高宗亲切地称作“盐梅之佐”,深刻标榜了他的辅佐之贤。傅说作为上古圣人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上午武丁时期有着极其高的地位,相传他还有一段和殷高宗明君贤臣一遇即和的佳话,这段故事多见于各种历史典籍,延续千年不断被世人所称颂。也正是这段故事,傅说被大家戏称作是一位“从梦中来”的宰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商王武丁梦中求才,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傅氏的始祖,是古虞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平陆人。历史上关于他的生卒并没有详细地记载,我们大家现在所知道的莫过于,他是殷商武丁执政时期最为著名的宰相,还被列为“三公”之一。但是,在他成为宰相之前的日子可并不好过。我们都知道在殷商时期,我国还处在奴隶制的领导之下。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黎民百姓可不是一个简单地指普通老百姓的成语,而是分别指代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黎民和百姓。其中,百姓主要指的是一些贵族和自由民,而黎民则指的是当时大批务工的奴隶。国家大部分的财富当然是掌握在奴隶主的手中,而奴隶主手下所拥有的奴隶的数量在某种意义上也被作为自身财富的象征,所以殷商时期有钱人经常会想办法增加自己手下的奴隶数量。
奴隶的主要来源有三种,一种是国家对外征战时所缴获的大批俘虏;第二种则是一些负罪的人;最后一种指的是一些不幸被他人剥夺财产的自由民。相传,傅说正属于这第三种奴隶,因为后来自己的生活不济,无奈卖身为奴来以供温饱。也正是这段为奴的经历让傅说深刻体会到黎民阶层的心酸,这对他后期成为宰相所宣传的政治主张影响极大。那么,傅说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做苦役的奴隶,摇身一变成为当朝宰相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段话给了我们答案。他是这样写的,有一天夜里商王武丁在梦中遇见了一位囚徒模样的圣人,名叫说。那位圣人见到武丁说道:“如果天下能得到我,那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之人了!”梦醒之后,武丁满脑子都是圣人所说的话,当即就派人四处查探、寻找那梦中之人。四处查找后,武丁都没有看到和梦中相似的面孔。
一直到一个名叫傅险的地方,武丁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梦中圣人——傅说。彼时,傅说正在忙于做道路版筑相关的苦役,商王武丁一下子就认出了他,问了他名讳,得知他叫傅说。武丁认为,“傅”正是“辅佐”之意,“说”则指开心、欢愉、天下大兴之意,这不正是上天在指引自己收附傅说,让他辅佐自己至天下大兴吗?武丁当下就决定要傅说做宰相,帮助自己治理国政。
其实在当时,商王武丁身边鲜少有人才。这还得从武丁的伯父小辛帝在位时说起,小辛帝执政昏庸无能,商朝依然呈现落败趋势。而小辛帝去世后传位给他的弟弟,也就是商王武丁的父亲,之后就顺理成章地传给武丁。等到武丁即位时,商朝已经犹如一滩烂泥,所以武丁整日希望能够找到一位治理国事的良才,这也就有了我们上文提到的梦中宰相的故事。
当然,关于傅说上位宰相还有另一种说法。人们都说,在武丁还是太子的时候,父亲小乙帝经常让他到民间务农耕地,有时还会让他筑路,也正是在这期间武丁结识了傅说。二人在辛劳之余总会在一起谈论国事,武丁发现傅说在剖析时事总能一击要害,并且言辞犀利、见解独到,他十分欣赏傅说。所以,当小乙帝去世后武丁即位,立马就命人找到傅说拜他为相。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后来的史实都证明商王武丁确实找到了一位治理国家的贤才,也正是如此才开创了殷商中兴的盛世。
二、圣君贤臣,才得以国家强盛。傅说在成为宰相之后,大力整顿朝纲,推出各种有利于国家发展得政策。对内,他首先力求重整朝纲,确立新的君臣秩序,他制定说上帝掌握所有的真理,天下的帝王都可以学习上帝传达的真理,而只有服从于王的统治的奴隶主才能获得上帝的旨意。而奴隶更不例外,必须接受王和王臣的统治才能得到上帝的指引。
其次,傅说还改革用人制度,宣传任人为贤、任人未能、英雄不问出处的观点,同时加强帝王关于官员任免的权力,一定要避免官员为私利而举荐亲信的情况。接着,傅说又强化中央集权,同时改革祭祀制度,最大限度地将神权掌握在商朝的帝王手中。这份改革其实是因为在商朝前期,总是有贵族依仗神权来对抗王权,所以只有尽快将神权转由王权掌管,中央的权力才能大幅度提升,才能尽可能避免王权割置。
最后,傅说还积极整改政治官场,惩处腐败现象,保证商朝官正廉清,以此来改善民生,最大化地保护群众利益。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限制了贵族的乱政害民行为,还有力地缓解了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从傅说的政治主张来看,这些都和他曾为人奴隶的经历有关,正是因为有过亲身体验,他才深刻了解百姓生活的悲哀和痛苦,所以在上位后他广推善政,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爱戴。
对外交流方面,傅说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一方面不断加强对外交流,鼓励修复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但是对于一些一直对我国抱有敌意,并且以实际武力行动攻占我国领土的国家要始终保持坚决敌对态度,还要早日收复那些失去的土地。正是有了傅说所倡导的外交政策,商朝的疆土日益扩大,还收附了大批附属国家,最后成为商朝最繁盛的时期。
历史记载,傅说曾亲自领兵征伐失国。当时商朝正在商讨征伐佚地的人选,恰巧傅说曾是那地的庸役之人,那么对于佚仲领地内的地形、军事等状况,傅说自然比旁人更加熟悉,因此商王武丁决定由傅说领兵征伐佚仲。最后,征战大获全胜,此后傅说更受武丁青睐,傅说的身份阶级也彻底从黎民庸役一跃成为商朝宰相,人生的价值也得到实现和彰显。
此后,傅说继续为商王出谋划策,力挽朝纲,坚决抵制腐败,还不断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军队实力也在他的指挥下日益强盛,国内政况欣欣向荣。外交上,商朝始终坚持与邻友好,而对于那些胆敢侵犯商朝的国家也绝不姑息,就这样日益强大的商朝来到了它最鼎盛的阶段,史称“殷武丁盛世”和“殷商中兴”。
所以说,一个国家或朝代想要有长久的发展和强盛,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能治世的明君,其次还要有一个有辅佐之才且忠心耿耿的贤臣,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时,国家才可能发展壮大。历史也是在不断证实这一观点,商朝建立初期也正是有商汤和伊尹这样一对圣君良臣,才得以灭夏而开创盛世;同样殷商中期也正是有了武丁和傅说,商朝才得以起死回生、发展至中兴。
三、百家争鸣,士民阶层的兴起。关于明君贤臣的故事,除了商汤伊尹和武丁傅说,还有文王求吕望具有同样特征的故事。仔细分析这三个故事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传说故事的保留机制。它们都是选择尽量模糊故事中的一些细节和主人公的性格,反而更加注重故事的主体框架和富含的精神内涵。而具体的故事编辑则会根据流传时代的具体历史背景而加以创作,丰富该故事的细节描写,从而突出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
三组明君贤臣故事真正的流传高峰期,可以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整体呈现学术下移,士阶层开始兴起,一些富有才干但家世平庸甚至低贱的才人祈求通过不断游说君王,从而打破市民和贵族之间的阶层壁垒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最快能够让帝王赏识到自己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门派并形成学说体系。一时之间,各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社会中,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也不断碰撞,其中明君贤臣的故事题材无疑成为了各家游说帝王的最佳选择。
从三组故事中,我们可以显著地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所在:三位君王都是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从而成功改变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的人物。商汤和文王都是建立了新的国家从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武丁则是选择力挽狂澜、修复国家大业,使商朝达到一个新的巅峰。这样具有相似历史情境的君王,使得这三个故事更加具有典型性和戏剧性,更加利于故事的传播,也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因此背广用于各大学说的著作论述中。
然后,分析三位贤臣来看,他们同样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在遇到君主之前,他们都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整日胸怀大志而不能为。虽然故事中他们偶遇明君的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有幸得到了君王的赏识,荣升为掌握实权的钦官大臣。有的在朝堂上仗义执言;有的在战场上力争捷报;也有的文武兼治得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定,而故事的最后他们都实现了自己阶级的跨越和自我价值的彰显。
结尾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傅说的故事变得愈加详实,逐渐呈现出一种具体化、细节化的故事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傅说有可能已经和历史上其真实的形象有所背离,而是一个更具戏剧化和文学创造的结果。但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化的形象流传至今,这其中也不乏有文化价值。那就是他的经历始终在激励着中国千千万万的文人,即使在身份卑微之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抱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较高阶级的人们,在用人之时一定要用人以才、用人以能,这样才能发展壮大而长久。现在,傅说的故事依已然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记载,而是作为一颗善良的明星,在漫长的历史文学长河中,指引人前行、给予人力量,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史记》
《说命》
《尚书》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