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江苏小绵羊”,却超越李白排首位:喝最烈的酒、做最狂的人

元菱聊国际 2023-02-08 17:56:00

中国白酒的历史,其实并不算悠久,目前较为公认的出现时间,是在元末明初。

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白酒的,确切地说是没有蒸馏酒的。有的一直都是黄酒(米酒)之类的酿造酒,即纯自然发酵、不是蒸馏而来的酒。中国的黄酒,和外国的啤酒、葡萄酒并列“世界三大酿造酒”。

也就是说,在唐朝时,诗人们所喝的酒,最多也就是啤酒的度数,而不会是高度酒。

一、文人就酒,越喝越有

在中国古代,酒与文人雅士似乎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阮籍更是一醉六十天。

唐代尤其如此,诗人多,嗜酒者也就多。台湾诗人洛夫说,要是把唐诗拿去榨酒,至少淌出半斤酒来。

生性旷达豪放、风流潇洒的贺知章,既是诗人、书法家,那么当然在“饮者”中留有一席之地,而且被放在了“首席”。

二、骑马似乘船、落井水底眠

杜甫写《饮中八仙歌》,把贺知章排在了首位,其他的鼎鼎大名如李白,以及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也只好敬陪其后。也许有年龄、资历之因素,但更多的应该还是知章本性。

醉八仙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喝醉了酒,骑在马上东倒西歪的,就像风浪中乘船似的踉踉跄跄,结果醉眼昏花,一头栽落井中。落到井中,反倒像落到酒中,不但没有醒,反倒呼呼大睡。

这个境界还是很高了。

三、吴中四士:江苏人民爱喝酒

“东北虎,西北狼,不如江苏小绵羊”。即使在今天,江苏人喝酒也是鼎鼎大名,在中国喝酒界占有一席之地。

唐时地图

贺知章与张旭、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也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

在唐诗中,经常以诗歌内容和风格来划分流派,如边塞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等等,而“吴中四士”,顾名思义,则是以相同的地域来作称谓的。

这四位都是江浙一带的人: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属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则是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也是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贺知章、张若虚是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包融所传诗歌不多。“四士”性格狂放,皆爱饮酒。

比如,与怀素和尚共称“颠张醉素”的张旭,好酒非常,偏偏喝醉之后呼号狂走,状若癫狂,索笔挥洒、变化如有神助,时人称之为“张颠”。贺知章就经常与其一起喝酒,醉后开始落笔挥洒。在贺知章留存不多的诗里,就有一首《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与饮酒有关。诗云: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诗写得相当随性豁达,要是放到现在,绝对让人觉得“懵”。来到人家园林,与主人竟然素不相识,还说主人最好能有酒来招待,毕竟自己带着钱呢。

贺知章还留存两句断句:“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四、与李白:四十年一场酒

贺知章“晚年尤加纵诞”,八十四岁时与四十岁的李白相识,特别是有一次,贺知章去长安紫极宫见到李白,李白拿出《蜀道难》请贺知章评点。“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并请李白到长安的胡氏酒楼畅饮。不过,因为没有带钱,于是就用随身佩戴的一只金龟付了酒钱,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金龟换酒,即是这个事情。

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初时,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材质不同,“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东西称之为“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李白初入长安,已是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贺知章此时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佩的乃是金龟袋。贺知章将代表官员身份的标志质酒为乐,李白很是感动。

这不禁让人想起此后,李白在《将进酒》中所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之诗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正是如此,李白感佩非常,之后也写了很多怀念贺知章的诗作。

其中《对酒忆贺监二首》之一曰: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此后,李白还写下《重忆》,怀念贺知章:“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贺公不在,还可以与谁举杯共饮呢?酒无知己,只有兴致乏乏。

0 阅读:25
元菱聊国际

元菱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