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樱桃种植时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苗木引种所带来的防疫安全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4-13 20:45:25

随着大樱桃的推广,对大樱桃构成致命影响的不治之病“大樱桃根瘤病”越来越普遍,被认为是大樱桃的癌症,大樱桃种植的夺命杀手。这种病主要出现在大樱桃的根系上,在根上长出许多树瘤,阻碍根系向上为树冠提供养分。患有根瘤病的樱桃树先是长势减弱,结的果实变小,失去商业价值。大樱桃根瘤病的宿主是樱花,樱花尽管美丽,但是它带来的病毒却能够毁灭整个大樱桃的产业。在国外种植大樱桃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引种樱花的,在中国,为了政绩,政府只是关心这万亩樱花到底美不美丽,震撼不震撼,带来的危害根本就无人过问,或者根本就不知道。

俄8樱桃

大樱桃果园

樱花热烈、纯洁、高尚,严冬过后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气息带给人间,日本将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在这个赏花季节,人们带上亲属,邀上友人,携酒带肴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边赏樱、边畅饮,成为日本人的一大乐趣。樱花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奈良时代(710-794年),说到花,就是指梅花,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樱花成了主角,咏樱花的歌比咏梅花的歌要多5倍。而且日本很早就有了赏樱花的活动。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据说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

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在日本有一句民谚形容:“樱花7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樱花是日本人最喜爱的花种,不仅妩媚娇艳,更看重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因此樱花被比作武士。一个武士从小培养到十七八岁可以独挡一面的时候,正是身体最好、最帅、最想着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时刻。可是真的到了战场,刀剑无眼,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刀下鬼或者炮灰,和樱花一样飞逝,所以在日本私家庭院很难见到樱花种植。

日本语中,“樱时”就是指樱花盛开的时节,也就是春天。赏樱花,日语写作“花见”。花见(Hanami)是日本独特的赏花方式,每当春天樱花季节展开之际,人们群聚于各地赏樱名所,席坐粉白花树下,大家举杯高歌,谈笑春日,尽情捕捉烂漫春光。日本人赏樱花的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源于平安时代在宫中举行的樱花宴。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的赏花会(史称“醍醐の花见”),以其豪侈华丽而名标史册。而花见成为日本平民百姓的年中行事则是江户时代以后的事情。

目前日本的樱花种类大约有300多种,樱花的花季是3-4月,由南向北依次盛开,最早可以观赏到樱花的地方是冲绳岛,而最姗姗来迟的樱花则是全日本最寒冷的北海道。樱花的花期不长,盛开的时间一般为10天,就如一片粉色的云彩由南往北飘过整个日本。樱花绽放时,在公园及街道的赏花处,便可闻到淡淡的花香和欣赏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的樱花。每当这时,日本各地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樱花祭”,亲朋好友围坐在樱花树下,取出各自准备的便当,饮着香槟或是日本清酒,谈笑风生,身边还不时有花瓣随清风掠过,赏花的人群无论是认识或是不认识的,都会不时点头打招呼,甚至交换食品。与其说是赏花,不如说是赏花让大家有了一个真正的“家庭日”和“友谊日”。

关于樱花的原产地,《樱大鉴》记载:“自古以来,喜马拉雅山东部就与日本具有类似的植物区系,樱花也不例外。仅就樱花来说,如果从地质史角度来考虑的话,它的故乡与其说是日本,大概不如说是喜马拉雅山。在喜马拉雅山与现在的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构成一连串相邻之地的时候,喜马拉雅山的樱花向东抵达日本,在那里分化出丰富的种类,以致今天日本超过了樱花的起源地,被人们认作樱花的世界第一产地。

然而,尽管喜马拉雅山的樱花种数不多,作为樱花的正宗嫡系,它们与分化出来的日本樱花并非完全没有亲缘关系,不可忽视这些种之间必然存在东西关联性的事实。说日本是樱花之国也好,说樱花是日本之花也罢,这些固然是举世公认之事,但是与此同时,我想也不能忘记在西方的喜马拉雅山那里还有日本樱花的对应种。”因此可以得知樱花的原产地是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云南与喜马拉雅地域相近,现在云南许多地区还有大量原生樱花分布,滇樱花自古以来就闻名天下。

《樱大鉴》还记载,喜马拉雅的樱花传往日本后,在多代园艺师的精心培育下,它们在日本不断增加品种,成为一个丰富的樱家族,产生了观赏性更强的高等品种。不过,至今几种原生于喜马拉雅的樱花还在日本生长,如乔木樱、绯寒樱等。云南樱花与日本樱花同属,它是由原生腾冲、龙陵一带的苦樱桃演变而来,是一个变种,花由单瓣变重瓣,色由淡粉红色变深粉红色。而日本樱花的花多为淡粉红色,两者颜色区别明显。

许多文章称中国樱花来自日本,这是一种错误。可能与樱花这个名字在中国典籍中记载不多有关。因樱花和樱桃外观很像,而且主要生长在西南地区,因此古代樱花便不似别的名花那么被人熟悉,但是在古籍中还是有关于它的描写。像白居易的诗:“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描写的就是樱花盛开的景况。明代于若瀛的诗:“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也描写了中国樱花之美。因为樱花与日本文化紧密联系,日本对樱花又格外偏爱,又培养了大量园艺品种,花开时节云蒸霞蔚,让人赞叹,于是国内开始到处不切实际地东施效颦,大面积种植樱花,想着创造出与日本比肩的樱花盛景,没有考虑环境是否允许,或者干脆就不知道,管护又跟不上,还大量传播根瘤病毒,得不偿失。

中国许多其他水果也遇到相同的问题,如现在苹果、梨与山楂树上流行的苹果锈病。苹果锈病又名苹果赤星病,羊胡子。苹果锈病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是一种转寄主寄生菌,主要寄生在桧柏、龙柏树上,烟台地区原来果树没有这种病毒,2010年前后,烟台地区公路绿化,在许多苹果产区的公路边栽种桧柏、龙柏,最终将这种病毒带到烟台地区。苹果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以危害嫩梢等,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橘红色小斑点,发展时形成黄色病斑,边缘为红色,发病一段时间(15天)后,病斑上会形成鲜黄色小颗粒,这是性孢子器,孢子器内含有带有光泽的黏液,这些黏液中含有大量性孢子,黏液干燥后,小点变黑,病斑背面隆起,并形成黄色细丝状物,形成病原的锈孢子器,果农称为“羊胡子”。

苹果锈病不仅可以侵害叶片,同时还会对幼果等形成危害,各种杀菌的药对它效果都不好。因为苹果锈病主要危害果树叶片,防治又很困难,对苹果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这些年对整个胶东地区乃至国内的水果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所以,一些地区栽培某种植物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它是否是某种病毒的宿主,做好防范,不能光顾着好看。

1858年,英国的一位植物学家从美国带回一株葡萄苗来到欧洲种植,不曾想这株葡萄苗的根系携带有葡萄根瘤蚜,最终引起一场世界水果史上最惨烈的灾难,几乎彻底毁灭了整个欧洲葡萄酒产业。因为葡萄根瘤蚜的入侵,许多传承了几个世纪,优质古老的葡萄园,在19世纪被这种席卷欧洲的小虫彻底摧毁了。随后,这场虫害蔓延全球,几近终结了人类积累上千年的葡萄酒血脉,也让葡萄酒的历史从此令人五味杂陈。尽管后来人们利用嫁接来拯救了许多已近毁灭的葡萄园,但是葡萄的品质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今天喝的葡萄酒和19世纪以前的葡萄酒其实有相当大的不同了。万幸的是,我们还有葡萄酒喝,不幸的是,我们再也喝不到上古风味的美酒了。对于许多葡萄酒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件无比遗憾的事情。

19世纪初,欧洲掀起了一股新大陆热,人们对美洲大陆的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美洲大陆的各种植物也成了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这其中,也包括生长在美洲大陆的野生葡萄。1858年,英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在从美国带回一株葡萄,希望能用这株葡萄,跟欧洲本地的葡萄融合,产生新的美味的葡萄品种。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株葡萄根上,带着葡萄根瘤蚜(Grape Phylloxera)。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从此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并永久地改变了人类的饮酒史。

葡萄在生长发育中会遇到两百多种病虫害,像真菌病害霜霉病,细菌病害根癌病,虫害绿盲蝽,生理病害日灼等,但是葡萄根瘤蚜才是其最致命的病虫害,它是葡萄酒庄的克星,葡萄的终极杀手。葡萄根瘤蚜来自同翅目,蚜虫科,一个葡萄专性寄生害虫,世界检疫的毁灭性害虫。根瘤蚜不仅直接危害葡萄根系,削弱根系的吸收,运输和养分功能,同时还会在刺吸后的位置产生病原菌,导致葡萄树势逐渐衰弱,最终使得葡萄园毁灭。尽管早在1854年,人们就在美洲发现了葡萄根瘤蚜,纽约、得克萨斯等地的野生美洲葡萄树上也都有这种葡萄根瘤蚜的踪迹,但是这种小虫子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时的人们还想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蚜虫,既然在美洲葡萄身上翻不起浪,对欧洲葡萄也应该不会构成太大威胁。

当时由于缺乏对入侵物种的基本认识,葡萄根瘤蚜就这样被欧洲人连同美洲葡萄树一起带回到欧洲,而彼时欧洲大陆的酿酒葡萄园里,只生长着一种葡萄品种:Vitis vinifera。Vitis vinifera是欧洲葡萄酒商精心培育了几百年,经过漫长的筛选,优化,最终形成的拥有独特风味的酿酒葡萄品种。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这些葡萄树几乎都同出一系,都是近亲,基因结构异常单一,一旦染病,相同的基因结构会让遍及欧洲大陆的Vitis vinifera葡萄种群一损俱损,更要命的是,Vitis vinifera葡萄种群对来自美洲的葡萄根瘤蚜没有任何抵抗力。

葡萄根瘤蚜是一种浅黄色的微小昆虫,它们来到欧洲后,开始悄无声息地寄生在欧洲酿酒葡萄的叶片和根上,以吮吸植株根系及枝叶内的细胞液为生,由于尺寸只有1毫米左右,肉眼很难辨认,因此它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叶片上形成虫瘿(因蚜虫的取食刺激引起植物组织局部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又在根上形成结瘤,堵塞营养物质到达树冠,最终导致葡萄树衰败、枯萎死亡。葡萄根瘤蚜通过吸食结瘤里的营养为生,成虫羽化后长出一对翅膀,钻出地面飞到其他葡萄树上,继续像“异形入侵”一般感染和侵害下一棵葡萄树。

最可怕的是,葡萄根瘤蚜对欧洲葡萄树的侵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时长达5至8年,有的甚至长达10年之久。一开始,葡萄的质量还能勉强维持,但每过一年,葡萄的数量都会逐渐减少,直到最后完全死亡。就这样,一场由葡萄根瘤蚜引发的大规模生化危机,渐渐在欧洲露出了狰容。在这绝望的10年中,欧洲葡萄树的生命力几乎悄无声息地被葡萄根瘤蚜慢慢消磨殆尽。

1863年,法国南部罗讷省一株葡萄不明不白地死亡,成为了这场浩劫的开端;1865年,法国的Gard省也开始出现大面积葡萄植株枯死。更可怕的是,葡萄根瘤蚜的繁殖殖能力超强,一年可以繁殖5代以上,在温度24-26℃最适合繁殖。孤雌生殖的根瘤蚜一个雌成虫可以产卵40-120粒或者更多。平均按100粒,三代以后就会变成100万,四代就是一个亿。葡萄根瘤蚜的生存能力也异常强大,能耐受零下12℃的低温和45℃摄氏度的高温,不怕短时间的水淹。等到人们发觉它们的踪迹时,葡萄根瘤蚜虫早已传染到别的葡萄藤甚至附近的葡萄园了。

葡萄根瘤蚜开始入侵欧洲的葡萄园时,欧洲的葡萄酒农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葡萄园发生了什么。他们只是偶尔发现,自己的葡萄总是结出不成熟的果子,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天公不作美,今年收成不好,直到几年之后,酒农将枯死的葡萄藤从土壤里挖出,看到被啃食殆尽的葡萄树根,他们才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时葡萄根瘤蚜已经以燎原之势在欧洲大陆迅速蔓延开来,加上Vitis vinifera这种单一品种脆弱的抗病能力,当人们终于在欧洲各地的葡萄园都发现了根瘤蚜的痕迹时,它已经成了一场蔓延全欧洲的葡萄园生态灾难。而在这场灾难面前,欧洲人的应对措施明显滞后,

1868年,法国人才开始怀疑导致全欧洲葡萄树莫名死亡,葡萄年年减产的嫌犯是这种小虫子,但仍然为此争论不休,一直到1870年,欧洲人才最终达成共识:葡萄根瘤蚜是造成欧洲葡萄园大面积减产,死亡的罪魁祸首!也第一次搞清楚了葡萄根瘤蚜这种入侵害虫的生存原理。然而这一切都为时以晚,大片优质的葡萄园被毁,无数培育了上百年的优良葡萄种株死亡。

葡萄根瘤蚜虫灾对整个欧洲葡萄酒产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仅葡萄酒主要生产国法国,在短短14年间,葡萄酒产量就从84.5亿升骤减到23.4亿升,产量减少了70%还多,葡萄根瘤蚜虫灾仅在法国就造成了高达5000亿法郎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这场灾难,整个欧洲60%到90%的葡萄园的原生葡萄被摧毁殆尽。葡萄根瘤蚜造成的生态灾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再不拿出有效措施,葡萄酒的历史即将终结!为了有效阻止葡萄根瘤蚜的蔓延,法国农业部开出悬赏:谁要是能够发明一种有效的消灭根瘤蚜的方法,将获得30万金法郎的赏金。

真正向葡萄根瘤蚜全面开战,人们才发现这种小虫有多难对付:一开始人们使用了常规的杀虫剂和其他化学剂,发现对葡萄根瘤蚜毫无效果。哪怕用针管注射到根本,也伤不了葡萄根瘤蚜分毫。还有人发现,把河水引进葡萄园浸泡两天,能让水面下的根瘤蚜虫全部窒息而死。然而,这是一种杀敌1000,自损800的做法,虽然杀了虫,葡萄根也被泡得奄奄一息,之后的5-6年里,葡萄的质量和收成都不会好起来,酒庄葡萄酒的质量也将惨不忍睹。

而在许多常规方法都被证明无效之后,酒农们被逼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五花八门的偏方层出不穷,比如有法国酒农,竟在每个葡萄藤下放一只毒蛤蟆,还有的在葡萄园内散养家禽,期盼这些动物能把害虫吃掉。更荒谬的是,Beajolais地区的人们觉得童子尿可以把虫滋死,还曾把整个地区学校里的男生从课堂上拉到田里,要求他们一天至少往葡萄藤上撒两次尿。

当欧洲人终于醒悟过来时,才发现他们面前的对手,这种尺寸1毫米的小虫是如此强大的对手,人类在它们面前根本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感染一株又一株良种酿酒葡萄,毁掉一个又一个葡萄园。眼瞅着人类的葡萄历史即将毁于一旦,终于有人想出了挽救欧洲葡萄最后的杀手锏——嫁接!

1872年,法国人Jules Emile Planchon 和美国人Charles Valentine Riley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创了针对葡萄根瘤蚜的嫁接防治法,他们发现,可以将欧洲葡萄枝嫁接到美国的抗葡萄根瘤蚜品种的根或者砧木上,来达到抵御葡萄根瘤蚜繁殖的目的。其中的原理也很简单:既然葡萄根瘤蚜来源于美洲大陆,美洲大陆的野生葡萄植株在遭到葡萄根瘤蚜侵害的千百年间,已经进化出了抵御葡萄根瘤蚜的品种,幸运的是,葡萄是可以嫁接生长的植物,欧洲葡萄就只能依靠强大的美洲葡萄的根,来抵抗葡萄根瘤蚜虫害了。

这样做虽然不能让已经感染葡萄根瘤蚜的欧洲葡萄植株恢复,但至少可以让一些欧洲葡萄品种通过嫁接得以继续存活下去,然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从那以后,所有欧洲的葡萄都必须嫁接在美洲葡萄才能活下去。一直到今天,世界上几乎每一座葡萄园的每一株葡萄树,都是经过了这种方式的处理。在这场欧洲葡萄根瘤蚜入侵,葡萄浩劫之后,欧洲曾经的良种原生葡萄几乎毁灭殆尽,存活到现在的葡萄植株,绝大部分也都是欧洲葡萄和美洲葡萄的混血品种,然而这一切付出的代价就是,优质的欧洲原生葡萄的品质和风味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经此一役,葡萄根瘤蚜也成功入侵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地方,仅有匈牙利和葡萄牙的科拉雷斯,因为沙地众多(葡萄根瘤蚜无法在沙质土壤生存)而得以幸免,智利也因为高山和大洋的阻隔,成为少有的不受葡萄根瘤蚜侵害的净土。

葡萄根瘤蚜不仅对葡萄产区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催生了世界植物检疫的诞生。作为入侵物种里的洪水猛兽,导致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国际条约《葡萄根瘤蚜公约》发布,葡萄根瘤蚜顺理成章地成为全球第一个植物检疫害虫,1929年在罗马修改成为《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同时也改变了葡萄栽培模式,由欧亚种自根扦插繁殖变成抗根瘤蚜砧木嫁接繁殖。令人悲伤的是,时至今日,除了嫁接有抗葡萄根瘤蚜的品种,人类仍然没有阻止它们的有效办法,也依旧没有找到根治这种小虫的手段。

200多年前,人们因为一场大意,差点终结葡萄酒的历史,虽然侥幸惨胜,也让今天的我们永远失去了享用上古风味美酒的机会。当然,世界上仍有个别地区,能找到号称“葡萄根瘤蚜入侵前”的葡萄酒品种,纯正与否就见仁见智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界葡萄酒业在19世纪末那场灭顶之灾后涅槃重生。如今,为了防止葡萄根瘤蚜虫害,绝大多数产区的酒农在重栽时,会更适合当地风土的葡萄品种和种植方式,也尝试培养更多品种的酿酒葡萄,防止虫害的同时也开发出了更多口味。只是葡萄根瘤蚜虫害之前那些更古老风味的葡萄酒,只能永远地封存与历史的记忆中了。

葡萄根瘤蚜病传播迅速。一方面是人为传播,通过种苗为载体进行远距离跨区域传播,中国的根瘤蚜就是由于进口苗木不规范而带进来的;人员的活动,工具,灌溉也会加快根瘤蚜在园区内的传播。另一方面是根瘤蚜自身的传播,有翅蚜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传播。科学研究发现,只有从源头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抗性砧木的应用,因此国外基本处于抗砧栽培的现状。但是中国国内对此不够重视,国内多地已经出现根瘤蚜危害的园区,葡萄树缺少对其抵抗的能力。由于国内苗木远距离调运更加普遍,为根瘤蚜爆发埋下了隐患。

因此政府应该严格把控进口苗木,规范苗木公司并且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应该做好苗木检测,以及规范育苗,对已经产生根瘤蚜的地方必须进行疫区隔离,阻断传播。大家选购葡萄苗木的时候切忌不要贪图苗木便宜,心存侥幸,一定使用抗性砧木进行栽培。现在的抗性砧木多是多抗砧木,对根瘤蚜,根结线虫,根癌病都有抗性,还有一些砧木抗盐碱抗旱抗寒效果好。如SO4、5BB、1103P、420A都对根瘤蚜免疫,根瘤蚜在其根部不能存活。Lot、101-14M、3309C、140Ru、110R对根瘤蚜高抗。因此建设葡萄园不仅仅是要看葡萄的品种,更要看葡萄嫁接的砧木,扦插苗就要谨慎购买了,否则,十几年后,可能就血本无归。

让人们富起来,中国苹果、大樱桃的始祖——倪维思之十一

0 阅读:0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