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最后的集大成者

金是水 2023-12-22 22:43:18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公元前284年, 荀子去燕国游说,

同年荀子到齐国, 在稷下讲学执教, 曾三次岀任首席士大夫的学宫“祭酒”, 后因齐国战败而失陷,荀子返回赵国。赵国民不聊生,他又转回齐囯。

公元前265年,荀子应聘入秦国,与秦昭王谈论国事。

公元前259年,荀子回赵国,与孝成王谈论兵法战略。

公元前255年,荀子到楚国。在春申君举荐下任兰陵令,前后执政十八年。

公元前236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遇害,荀子解职。

荀子去官后,在兰陵办学,教书育人,有门徒近两千人,先秦时期的风云人物李斯、韩非及贾谊等皆出其门下。

荀子为后世留下经典名著32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个学者。再过不了多久他的学生韩非子就提出公学为先,取缔一切私学。荀子本人极度推崇尊君思想,认为君臣有别,臣子需要恪守臣道,将理论学说从璞玉打磨成统治者手中可操控的器物,是历史发展必然的选择。儒家思想从一开始的落魄贵族孔子追崇的周礼,再到顶天立地不卑不亢的孟子教导君王走正道的王者师,最后就是恭顺的荀子。

他摇头晃脑,叨叨絮絮默念安分守己,臣之道,要尊君爱民贵贱有别,安分守己,以求的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

【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施广,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是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也。】

主人尊重自己使自己富贵呢。就要又恭敬又逊退;主人信任宠爱自己,就要谨慎和谦让;主人专任自己呢,就要又拘谨又周详;主人接近自己呢,就要恭敬顺从不狂妄;主人疏远自己那,就要忠贞纯一不违背;主人呵斥自己呢,就要恐惧而不怨怼。富贵而不骄奢淫逸,得信于上而不招惹嫌疑;权力很大时,不能擅自专权。钱财利益到来时要表示自己配不上,务必极尽谦让之意,然后再去接受,福事到来要和悦地处理,祸事到来要冷静的处理,富裕则广泛布施;贫穷要节约钱财。可贵可贱,可贫可富,可以被杀掉但不可以做坏事——这便是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废弃之术!

赫然一个内心颇有城府,汲汲营营的秀才举人的形象,他们一边蹙着眉头道尽客套的话语,另一边却毫不客气攥取触手可得的一切利益。

荀子尊君轻民,他在《王制》中写道:“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也,彼不能群也。……君者,善群也。”

这便是荀子的早期君臣之法,虽当时不得重用,但他的理论在后世被董仲舒学习并雕琢得更加适用于统治者,献与汉武帝,至此儒家正式与皇权密不可分。

3 阅读:91

金是水

简介:我要回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