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首诗歌,由于它的广泛流传,导致唐玄宗时期有三千佳丽之说非常流行。
人们都以为,古代每位皇帝的后宫人数不会少于3000人。但是,即使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会敌不过自然规律。
那等到皇帝驾崩后,他所留下的三千后宫佳人,都会有哪些结局呢?
宫妃制度古已有之。《汉书》记载:“古者宫室有制,宫女不过九人,秣马不过八匹……至(西汉)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余,厩马百余匹。”
司马光《资治通鉴》这样记载:“孝桓皇帝多内宠,宫女至五六千人”。意思是汉孝桓皇帝时宫女就有五六千人之多。
南北朝与唐代,许多皇帝曾一次性放几千名宫女出宫。
《旧唐书·本纪第一记载:“ 太宗八月癸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癸酉,放掖庭宫女三千余人。”
从上述相关文献来看,既然一次性所出宫人最多达三千人,那皇帝后宫人数最少不会低于三千人。
不过“三千佳丽”是个虚数,大多数皇帝没这么多发生夫妻之实的妃子,例如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两妃。
不过传统意义上来讲,宫女和其他女官也都算在后宫佳丽里了,有某些荒淫的皇帝是随便宠幸的。
本文只重点介绍与皇帝发生关系,且有一定身份的后妃。 一般皇帝更替,原嫔妃无外乎有以下六种结局。
第一,升为太后或太妃
太后,泛指先皇的皇后,今皇的亲生母亲。太妃,分为皇太妃和王太妃,包含与现任皇帝关系好的先皇嫔妃。
比如康熙的贵妃佟佳氏,雍正时期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将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去世后上谥号悫惠皇贵妃,佟佳氏相当于受到三位帝皇的礼遇。
一些低等嫔妃肯定无法得到“太妃”的封号,新皇帝的孝心也不会普及到她们,她们只能继续侍奉其他嫔妃。
第二,随子女去封地
有子嗣的先皇嫔妃,尤其儿子是王爷(郡王),可以到儿子王府中当老祖宗享福。比如弘昼就把母亲(雍正帝妃子,纯懿皇贵妃耿氏)迎接到王府上奉养到老。
汉高祖刘邦的薄夫人一开始是代王太后,刘邦病逝后,薄夫人随儿子代王刘恒一起去封地生活。吕雉死后,刘恒成了皇帝,薄夫人自动升级为太后。
就算不去封地,新皇帝看在她们孩子的面子上,也会对这种嫔妃高看一眼。
第三,回自己家
一些等级较低的嫔妃,因为没有子女或者和新皇帝关系不好,多会搬离后宫,发配原籍。
站在她们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回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家里比较富裕、地位比较高的女子多是愿意回家的。
可现实情况却是,若这些女子家庭条件好,背后有关系,怎么可能在后宫混了这么多年还会一事无成?
对于比较穷的人家来说,真不如留在皇宫里,虽然没法见到父母亲人,但起码一辈子不会为吃喝发愁。
如《红楼梦》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后,在哥哥家待遇非常不好。一个官宦家庭的丫头都这样,何况那些曾经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嫔妃。如此天差地别的待遇,会令她们产生极大的落差。
第四,出家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武才人(武则天)出家于感业寺。明清时期先皇嫔妃所居宫殿本身就建有佛堂,一般不再单独让这些嫔妃出家。
还有些人可能会被发送到诸如热河行宫之类的地方去,或为先皇陵墓守陵。总之都是面壁修佛、远离尘世的枯燥生活。
第五,改嫁
三国起一直到隋,因风气开放,加上少数部族刚刚进入中原,南北文化融合尚未完全统一时,先皇嫔妃可以改嫁。
如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曾一度嫁给两任突厥可汗,一生历尽千般沧桑。
按照许多少数部族的习俗,先皇的女人等同于新皇帝的“私人物品”,可以共享,不算僭越和违背人伦。
如窝阔台即位后,经常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宠幸铁木真遗留下来的妃子。
第六,殉葬(人殉)
此等结局是最残忍的,连命都没了,应该任何嫔妃或宫女都不愿意遇上。
我国历史上关于殉葬制度的废除和存在,经历了相当一段长时间的纠葛反复。
《史记·秦本纪》记载:“献公元年,止从死。”
现代考古发现也证明,汉代以来的古墓没有大规模殉葬。但是早期废除了人殉,在秦二世时期又开始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也就是说,秦国虽然废除人殉,但天下分裂,不能说它全面废除人殉。秦始皇的后宫被殉,实质上还是政治斗争。
明朱元璋有过殉葬行为,包括清代前期的殉葬行为,似是因为政治斗争导致的个别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漫长的殉葬制度正式被法律明令禁止的实施者,竟是大家所不齿的“土木堡战神”明英宗朱祁镇。
总之,无论前皇帝的嫔妃多么受宠,地位为何之高,但毕竟是“前”,换皇帝后还是要“腾笼换鸟”。
先皇在世的时候,她们进行着无言的心计角逐。为了生存,为了权势等各种利益,她们在后宫过着激烈的争宠生活,有的甚至惨遭无情的摧残和孤独终老。
先皇去世后,自己后半生的命运还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封建伦理下女性的那种悲惨的命运,她们不得不接受。这些后宫女性就仿佛是皇宫中的行尸走肉,充分反映了封建王朝对妇女的疯狂迫害。
参考文献:
[1]崔靖.明朝后妃研究[D].南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