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平庸,不是弱智

历史的八音盒 2024-08-01 13:40:40

身为中国文学代表的三国演义,影响力自然是不用多说的了,其中关于一个人的描写,让后世对其真实的历史表现有了显著差异,这个人就是刘禅。提起刘禅这么一个人,往往会把无能与智力障碍两个标签贴在他身上,这也让平庸这个词深入他的形象,很难让其与一国之君产生联系,于是干脆将主人公变成了其辅佐大臣-诸葛亮。那么站在真实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身为一国之君的刘禅真的有如此平庸和弱智吗?

一、无可奈何的平庸表现

有一类人的平庸实际上与自己的能力无关,只是出于时局的无奈,要说起这一类人的代表,便不得不提被称之为蜀汉政权的亡国之君的刘禅。从公元二百二十三年刘备留下的遗嘱不难看出,刘禅的平庸几乎是被设定好的,无论是出于太过优秀的托孤大臣上的考虑,还是出于对青年时期刘禅的不信任,这样一份遗嘱对于一国之君来说相当具有压力的。

细看《三国志》后,就能看出在真实的历史上,一份不信任继承人的遗嘱将会对国家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仅仅担任名义上的君主,这让刘禅在折服之下,一直在等待机会。可随着亲政时间的到来,自己想要的表现机会却迟迟没能到来,这无疑让本来应该担任主角的刘禅,根本没有了表演的机会,甚至沦落到连一个配角都不如的地步。

常见独揽大权的诸葛亮,尽管政治理想值得赞誉,可对蜀汉这个国家造成了影响也不容小觑,长年累月的征战,以及长时间的军备增长,即便是天府之国也是经不起折腾的。于是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想要表现的刘禅,自然是会持有不同的政治见解的。

为了改善蜀汉国内的经济状况,刘禅实际上也未有一直平庸下去,而是希望削减军备,来缓解国内民众生活紧张的现状。面对反对战争的声音,独揽大权的权臣自然是不会让步了,何况在那样一个对峙形势紧张的时代。

单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刘禅在一个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叫停军备,自然是会认为他是个平庸之君。不过一场声势浩大军事行动可不单纯是军队的任务,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以及国家经济的支撑,都是军事行动是否能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两个角度上来看,无论是军队的后勤,还是国家经济的支撑力量,在长年的征战之下都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了,这也不难看出诸葛亮数次北伐难以取胜的一个根本原因。

正是站在了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刘禅与诸葛亮的矛盾日益激化,对于一国之君来说,让一个政治家拿着整个国家作为筹码,拿到战争的赌桌上去豪赌,自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了。但对于一位政治家来说这样的赌博带来的利益相当可观,无论战争这场赌博是否能取胜,他都能留下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刘禅在北伐战争正值激烈之际,要求降低军备,甚至不惜延误战机将诸葛亮招回来,都成为了平庸之辈的表现。可殊不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叫停战争,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

二、不战而降背后的原因

从反对诸葛亮北伐征战开始,刘禅似乎是使得蜀汉武备废弛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至于落得在此后不战而降。不过要论起导致刘禅不战而降的根本原因,就不得不说到他亲政以后面对的困境了。与刻板印象中的智力障碍君主不一样,刘禅十分清楚一国之君掌握实权的重要性,于是为了打破权臣长期干政的不利局面,他不惜与诸葛亮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权力争夺之战。在这场权力争斗的背景下,刘禅一系列的政治操作,足以见得其实他是一位智慧过人的君主,绝非一些小说和野史中记载的智力障碍无能之辈。

大权旁落的局面,并未有因为刘禅的政治争斗而有所改变,他日后亲政之时,还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才得以实现的。不过亲政以后的刘禅,所要面对的则是诸葛亮留下的烂摊子,不仅国库因为长年征战已经所剩无几,国家的战时存粮也是消耗殆尽。面对如此现状,刘禅除了努力恢复蜀汉的国力之外,别无他法。

当然蜀汉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如今都知道的蜀道难,在当时更是难于上青天,这极大地增加了商业成本,导致国家不能依靠商业来实现扩充国库。于是单单依靠农业发展来恢复蜀汉国力,所需时间自然很长,到了后来面对北方的突然发难,刘禅是自知不敌,便识时务地不战而降。倘若视国家与百姓于不顾,执意负隅顽抗,那么必然会引发战争的后续灾难,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刘禅不乏是一位仁义之君,同时在治国方略上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若让他成为和平时期的君主,也并非会如此之平庸。

0 阅读:15

历史的八音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