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到底喝不喝白酒了

关平谈酒 2025-02-15 09:44:41

“年轻人不爱喝白酒了”一直是白酒圈热议的话题之一,大有一副白酒将要走向穷途末路,被时代所遗弃的悲观色彩。对此观点持支持意见和反对意见的人都很多,支持的人的理由多为“白酒口感差”“年轻人对传统酒桌文化嗤之以鼻”等等,反对的人通常认为“年轻人不爱喝白酒了”是一个幼稚的论调,正如同他们毕业之时吵吵着要整治职场,最终会被社会所同化一样。

白酒作为烈酒的消费需求不会消失

我们抛开白酒背后蕴含的符号意义,对白酒本身的产品属性来进行讨论,来分析白酒是否能被取代。白酒是一种饮料,归属于食品行业,细分下来为烈酒,或者说蒸馏酒。在国内市场,高度烈酒除白酒外,还有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金酒、伏特加、韩国烧酒等,这些可被定义为白酒的一级竞品。在酒类市场,葡萄酒、啤酒、黄酒、米酒、鸡尾酒等低度酒也是白酒的直接竞争对手,可以被定义为白酒的二级竞品。

首先探讨白酒能否被二级竞品,即低度酒所替代。白酒是烈酒的一种,葡萄酒,啤酒,鸡尾酒等为低度酒,通常来说,在烈酒和低度酒的比较中,烈酒的酒精度数高,醉酒速度快,但口感要差;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低,醉酒速度慢,但口感要优于烈酒,烈酒和低度酒有着完全不同的产品特点,所以满足的是不同的消费需求,如没有强有力的外界力量(比如禁酒令这样的政治因素)干扰,烈酒的市场需求不可能完全被低度酒所取代,只是在不同时期,不一样的消费群体有着各自的消费偏好,比如现在的年轻群体更青睐低度化、利口性出色的酒。

其次来看一下白酒能否被一级竞品所取代。也就是和白酒同为烈酒的威士忌、白兰地、韩国烧酒等进口烈性酒,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因为进口烈性酒与白酒的产品特点一致,基本能够满足白酒作为消费品所发挥的作用,但实际上却没有可能,主要原因在于:

1)白酒自身的产品品质过硬。不喜白酒的人士往往拿口感来苛责白酒,指责其口感辛辣,似乎“喝完了第二天不头疼”就是对一款白酒最高的褒奖,但口感辛辣是烈酒的通病,并非白酒一家特有。实际上,许多白酒品牌对口感的优化已经做到了极致,生产技艺上也臻于成熟和完善,例如让茅台镇引以为傲的“12987”酿造工艺,“12987”酿酒工艺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走完一个周期,要一年的时间,需要经过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说句公道话,白酒在口感优化方面和制作的精致程度是远超其它烈酒的。

2)酒文化根深蒂固。白酒在国内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了较高的认可度,其和送礼、婚丧嫁娶、商务宴请等场景形成了深度绑定,尽管年轻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尝试不同品类,但在烈酒市场上,外来酒种依然只是作为白酒之外的产品补充而存在。

3)政策支持。白酒是国产烈性酒,国产商品往往有政策倾斜,且白酒行业贡献了较高税收。

撇开白酒的文化属性,从白酒的产品角度讲,白酒作为烈酒的消费需求并不会消失。

传统酒桌文化正在被瓦解

“年轻人不爱喝白酒了”的论调之所以大肆流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年轻人对如今的酒桌文化非常抵触,Z世代,即1995年至2006年出生的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这代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强、多元化和包容性,且自我意识更强的特点。

传统的酒桌文化历经多年演变已经变得僵化,陈腐。不可否认,一些酒桌文化的起源是存在一定道理的,比如敬酒时要先敬长辈或者领导,杯沿要低于长辈,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但当这种行为被固化,由自发变成了强迫,那行为本身也就变味了,所以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何年轻人对这种酒桌文化嗤之以鼻了。随着年轻人的话语权越来越重,扭曲的酒桌文化逐渐在被遗弃,但百足大虫死而未僵,传统酒桌文化在许多地域和场合保留了下来。

年轻人对白酒文化的抵触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噬白酒的销量,但最终会逐渐回归到白酒本身的消费品属性。

由此可见,“年轻人不喝白酒了”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正如不是所有年轻人都会去整治职场,而白酒也会适应年轻人的喜好去做出改变,这本身就是一场“双向奔赴”。(常世凯)

0 阅读:29
关平谈酒

关平谈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