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个保送北大的高三学霸,突然发现大多数父母都很“双标”

我是宋少卫 2025-04-25 21:37:04

在文章的开头,先来和大家说一下昨天晚上我家的“鸡飞狗跳”。

昨天晚上,又是和孩子斗智斗勇的一天,下班之后看着儿子写作业,这也是每天最痛苦的事情了,因为只要我一不留神,儿子就开始各种开小差,拿起手机玩游戏,被抓住了还美名其曰查资料。

在家里,即使手机放的再隐秘也能被孩子找到,这也算是一种天赋了。

凌晨的时候,我正好起来,本想着顺便看看儿子有没有盖好被子,可是却发现被子里闪着亮光,我怒火“噌”地一下就冒起来了,一把夺过手机,冲他吼道:

“就知道玩,学习怎么不见你这么上心!”

儿子一开始也很害怕,可是随着我的不断大吼,和我吵了起来。

为了孩子的手机问题,我用尽了各种方法,软硬兼施,可道理也讲了,脾气也发了,儿子却依旧我行我素。

直到最近,我无意间刷到了一个保送北大的高三女生的采访。

其中一个细节,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

女孩说,自己家里一直没电视,直到接到录取通知书,家里才购置了第一台。

而且,她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就坐在旁边安静地读书。

听到这些话,我立刻清醒过来了。

我望着家里书架上崭新的名著书籍,再看看永远拿在手里的手机,心里满是懊悔。

一直以来,我总是一边要求儿子好好学习,一边自己却沉迷低级快乐。

现在才发现,原来在儿子的教育上,我是多么的不称职,如果站在儿子的角度上看,我又是一个多么“双标”的妈妈啊。

一、教育最忌讳的事情就是

把孩子当圣人养,却把自己当俗人过

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到底有多双标?

之前看了一篇小学生作文《父母双标》,感触颇深。

一个家,两套标准,这是很多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

开头提到的保送北大的高三女生名叫田畅,来自郑州外国语学校。

保送的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很好奇,她的父母是怎么将她培养得这么优秀的?

对此,田畅表示,从很小的时候起,自己只要一写作业,父母就会坐在一旁看书,每天自己什么时候写完,一家人就什么时间睡觉。

反观自己,却截然相反。

手里不间断地刷着短视频,却告诉孩子:“别看手机了,好好学习!”

明明自己也熬夜看球赛,却在发现孩子熬夜时怒斥他“玩物丧志”;

自己对孩子撒谎,却标榜为“善意的谎言”,而孩子撒谎却是不诚实;

……

高标准要求孩子,低标准要求自己,类似这样的“双标”现象,其实隐藏在养育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在训斥孩子的时候,却不懂反思自己,孩子身上的问题多数都是父母的映照。

归根结底,家庭是孩子自由成长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和这片土壤息息相关。

二、高层次父母,是先做好自己

在网上看过一个新闻,爸爸教孩子写作业时,忍不住吐槽“8岁的儿子不如7岁的曹冲”。

没想到,儿子直接回怼:

“他是曹操的儿子,我是学渣的儿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发生很多类似的事情,就像董宇辉在直播间说的:“家长不自律,别让孩子自律。教育的本质不是言传身教,而是身教言传。等你做到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言传了,孩子都能看得见。”

之前看到一个幼儿园老师说他们班开家长会时,一位家长问她:“老师,我家孩子为什么遇到陌生人或者老师都不叫人呢?就连放学的时候简单地跟老师说个再见都难。我想您也是知道的。”

还没等这位老师开口,另一位家长就说出了原因:“您平时就有点高冷,孩子也自然随了您。我们之前在小区附近超市遇到过,跟您打招呼,您带着孩子直接就走了,您一边让孩子和别人打招呼,自己却高冷。”

虽然老师说的话很直白,却也反应了一个大问题: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陷入双标境地。

他们一边要求孩子懂礼貌、自律、优秀,自己却在生活中做出与之相悖的行为。就像那位嫌弃儿子不如曹冲的爸爸,却未曾反思自己是否有曹冲父亲曹操那样的学识与智慧;还有那位抱怨孩子不跟人打招呼的家长,自己却在面对他人问候时冷漠以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言行一致,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做到呢?

高层次的父母,从来都不是只靠言语去要求孩子,而是先做好自己,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他们明白,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而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只有自己做到了自律、礼貌、积极向上,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为人父母,要时刻警醒自己,莫要双标,先做好自己,再去教育孩子。



0 阅读:35
我是宋少卫

我是宋少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