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f647229a9cb32ef6e4c55d4e85b2df.jpg)
明朝的长城很重要,即使有了张库大道也很谨慎,但是清朝不太重视长城的修建,这也让张库大道发扬光大了。
1644年是顺治元年,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年。这时候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都纳入了清政府的统治的版图,为了加强同蒙古联系,清政府比较重视张库大道,毕竟蒙古所需要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都是生活必需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3d152e5501dbc44b7521ec5e282420.jpg)
平原一带可以不用蒙古草原的马匹,但草原人不能不喝茶叶。为了笼络蒙古部落,清政府就在张家口的长城上豁出了一个大口子,这就是大境门,比原来只能允许一马一人行走的西境门要大很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f2c1b9ee304e92ac194a785988883d.jpg)
不过西境门主要是给汉、蒙往来的商人使用的,而大境门则主要是官府使用。在大境门外还有一个亭子,相传是康熙皇帝征讨葛尔丹归来已是晚上,但是守城的将领因有晚上不开城门的要求,所以没让康熙进城,康熙只好在长城外面歇息了一晚上。
雍正二年,也就是1724年,清政府设立了张家口厅用来管理贸易的事务。管理的范围有张家口一带以及察哈尔东翼镶黄旗、西翼正黄旗半旗,包含有蔚州(蔚县)、保安州(涿鹿县)、宣化县、万全县、怀安县、西宁县(阳原县)等地。
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双方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成为中俄边境互市中心,张家口的中转站与集散地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3bc65540fedf1a842b03f1481e7cba.jpg)
不过,到了乾隆年间,1758年,由于俄国商人违反了双方约定的规程,清政府多次关闭恰克图互市。到了1792年,双方又续签了一些条约,张库大道得到了延续,张家口、库伦、恰克图成为繁华地带。
道光年间,1840年以后,这条商道开始走向国际化,商人们走张库大道主要不是为了到草原上进行茶叶、皮草等贸易,而是到恰克图进行国际贸易。也因此长城脚下、大境门外,店铺林立,牛马骆驼成群,各类货物堆积如山。
清朝末年,俄罗斯参与掠夺中国领土后,就开始利用地缘位置控制张库大道交易,这条大道的交通价值开始下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4169f0632abf3a1e450653be41f0c08.jpg)
不过,清朝末年,汉蒙互市以及对俄贸易达到了鼎盛。特别是京张铁路竣工通车后,北京到张家口的运输条件不断提升。1918年,张库公路建成通车,这也让张家口作为物流集散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当时每年的贸易额最高达到1.5亿两白银。
到了至高点后就开始走下坡路。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在大境门门眉上题写“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这也成为张家口亮丽名片。两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前苏联、蒙古国等中断了这条国际通道,这条路的使命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