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人在任何领域的成功都需要向深水区挺进,而想要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升级、迭代就需要做到极度专注,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会享受孤独外,更要学会对人际关系进行筛选,远离负能量、低能量的圈子。
社会学中有个鸡群效应,说是一只鹤如果融入鸡群,那么结果就只有两个:要么被鸡同化,要么被鸡集体排挤,不管是哪种结果,对鹤都不好。
我们总以为,鹤立鸡群是一个褒义词,实际上,细究的话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贬义词,作为和鸡群永远不能兼容的鹤为什么要跑到鸡群中去?
故意找不愉快嘛。
以结果来倒推,韩信早年间在淮阴时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只鹤,所以总是尽量与大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减少链接的机会,只是有时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不得不与部分人接触,比如南昌亭长夫妇。
据学者考证,韩信真实的身份应该是韩国王族,有贵族血统。但在秦兼并关东六国,六国贵族集体成为大秦编户齐民的情况下韩信与淮阴大街上的路人甲乙实际上是一个阶层。
但人和人的区别有时候并不能严格按照社会地位、财富多寡进行区分,如果进行细分的话,文化属性也是一个关键参数。
所以,韩信虽然被扔进人潮,但其层次、精神领地和大众之间还是有一道天然的鸿沟,尤其是在韩信还有封侯之志的情况下。
但是这道鸿沟也不是没有被填平的可能,如果韩信长期混迹于市井和大家打成一片,不断迎合众人以求得大众的认同,那么,在时间的重力下韩信肯定会被同化,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
《乌合之众》中有这么一句话:“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
为什么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实际上许多人都是贵族之后,只是在王朝更迭和时间的消磨下大部分人都被市井文化同化了而已。
按照正常逻辑,韩信这只鹤迟早被鸡群同化。
但韩信却非常决绝地将自己和世俗隔离了起来,即使是在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依然坚持。
结果果然不出所料,韩信被淮阴人集体排挤,被打上“异类”的标签。孤立也就算了,一个屠户少年还故意对其进行打击,导演了我们都熟悉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屠户其实是淮阴人的代表,他之所以侮辱韩信就是忍受不了韩信的标新立异,想通过侮辱的方式将韩信拉回那条挤满了人的代表世俗的船上。
由此可见,一只鹤要想在鸡群中正常生存他就必须得主动退化,融入鸡群。
但韩信即使遭遇了胯下之辱却依然坚定地选择做一只鹤,即使困窘到在河边接受漂母的施舍他也没有向现实妥协。
不过,这也是有风险的,搞好了怎么说都不为过,搞不好,自己就得独自吞下那个不好的结果。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盲从,是因为,不管多坏的结果都是由大家一起承担。
但韩信显然是突破了本能思考模式的制约,没有被世俗所裹挟,一直都在坚持那条正确的、困难的、需要付出极高时间成本才可能看到结果的事。
结果是,他进化成为了一只鹰,翱翔四海,不仅实现了封候拜将的人生理想,还被打上了“兵仙”的标签,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韩信喜提“兵仙”的称号 图源/剧照
现实中的你我也必然会遭遇这种困局,有人就为了得到大众的认可不断迎合众人,结果逐渐失真,将曾经的梦想抛到了身后,淹没人群。
这是人的执念,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按照世俗的模板来生活以求得大众的认同。
按照泡菜效应的解释,将不同的蔬菜放进一个坛子里进行腌制,不久后,所有菜都将是同一种味道。
同样,一个人即使天赋再高,将他扔进市井,他也必然会成为市井文化中的一员。
为什么说他人即地狱,原因就在这里。
即使有些人有想法,但他在干一件事情之前总喜欢咨询身边人的意见,结果身边人都会给他列出一份风险清单。其实倒不是说他们担心你失败,大家更关心的是,你破圈之后会让他们仰望,他们接受不了。
爱因斯坦说:“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更高层级的思维中。”
如果你遇到问题总喜欢在同一层级的圈子中去寻找答案,那么你将永远也得不到答案,反而会被拉回原地。
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后为什么总是想方设法将本部族和中原人隔离开来,就是怕将这些跑马的汉子扔进精细化的生活中会导致他们武力的迅速退化。
还是鸡群效应的逻辑。
就像韩信,即使他加入了楚军,但依然选择远离人群,只和钟离眜这样的楚营精英交流。
所以呀,一个人要想破圈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现有环境和圈子,即使你链接不到更高维的人脉资源也可以选择像韩信一样在孤独中刻意训练内功,等待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圣贤书也是和高人链接的一个过程。
大家都说和光同尘,这没错,但如果你彻底将自己混入尘土中,那么结果也绝对是灾难性的。
和光同尘,本质上只是概率事件中的特殊心态和行为而已。
另外,鸡群效应还有一个解释,说是如果一只鸡和别的鸡走得过近,一定会引起同伴的攻击,如果离得过于远,又会被集体孤立,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大家才能各自安好。
确实,人性有个弱点,杀熟,两个人走得越近,反而极可能会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不是产生矛盾之后的互相揭短,就是一方发达之后被嫉妒。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没有智慧经营深层次的关系的。本质来说,人的大部分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过度社交必然会生产矛盾,而矛盾是最容易消耗一个人本就有限的能量。一个能量低迷的人做成事的概率也相当小。
而要想避免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熟人生处,和任何人都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当年明月为什么能够写出《明朝那些事》这部书从而走上人生巅峰,就是因为,他上学的时候就始终和大家保持合理的距离,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历史知识的积累,完了又在参加工作后将这种处世模式复制到职场,在业余将其知识、思想以文字的方式系统地写了出来,从而在文化界引起轰动。
极简的人际关系让当年明月挤出了更多时间用于学习和创作,节约的能量都转化成了生产力。
独处也是生产力 图源/剧照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成功的人都有其共同点,那就是绝对不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浪费能量。
当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本来就是避免烦恼的动作。
什么人是最成功的,就是那种落魄时不被人轻视,风光时又不被嫉妒的人。其实还是距离问题:你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你的窘迫他就不一定知道;同样,你发达之后对方因为你们关系不够亲密也不会过于嫉妒。
当然,保持适当距离最好的红利还是你能够保持思想的独立,能够勇猛精进,持续进化。
所以,人生第一课题就是,想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就是,把握好社交距离,避免被钉在原地或者退化。
说这些也不是否定社交,而是你要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同类,然后和他们一起出发,以环境的力量进一步助力自己快速进化。
如果你有幸有几个高能量的朋友,那么你也要珍惜这种关系,多走动,在你情绪低迷的时候他们也一定能及时将你从泥潭中拉出来。
当然,和同类、知己站在一起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证关系永远处于新鲜状态。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人的精神寄托可以是音乐、书籍、工作、运动、山川湖海等,唯独不可以是人。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