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比亚迪一句“电比油低”,搅乱了整个价格体系。奥迪A4价格跌破18万,宝马3系裸车价也逼近20万,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传统豪车品牌,不得不“断臂求生”,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冲击。
而到了2025年,比亚迪再次甩出“王炸”,直接将高阶智驾车型价格打到令人咋舌的7.88万元,一举打破“智驾即高价”的行业铁律,正式开启“智驾平权”的崭新时代。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分为A、B、C三档,其中最低配的“天神之眼-C”采用纯视觉方案(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就能实现高速NOA、代客泊车等基础智驾功能。关键是,其成本竟然压至行业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多消费者能够以亲民的价格,享受到曾经只属于高端车型的智驾体验。
销量碾压:规模效应铸就成本优势
2024年,比亚迪销量达到427万辆,而2025年更是野心勃勃,目标直指500万辆,且智驾车型占比超60%。如此庞大的销量规模,带来了显著的规模化效应,让每套智驾系统成本又能再降30%-40%。7.88万的海鸥智驾版,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惊喜。

数据霸权:以海量数据驱动快速迭代
比亚迪每天新增7200万公里的训练里程,依托440万辆L2+车型的数据积累,其智驾迭代速度犹如坐上火箭,远超竞争对手。
到2025年底,其算法能力甚至有可能逼近行业巨头特斯拉。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比亚迪凭借海量数据,牢牢占据了智驾发展的快车道。
比亚迪的这一系列动作,在汽车行业引发了强烈震动。华为余承东紧急喊话“智驾不是凑合能用”,小鹏、吉利等车企也连夜调整战略。而合资车企如大众、丰田,更是陷入了“三电没玩明白,智驾已杀到眼前”的尴尬境地。
智驾成标配,燃油车价格雪崩开启进入2025年,捷豹XFL官降18万、奔驰A级跌破14万,燃油车价格看似已低至“白菜价”,但这仅仅只是一场大戏的序幕。比亚迪智驾的普及,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将让燃油车价格体系彻底崩塌。

54%的购车者将智驾列为核心考量因素,65%的用户愿意为高阶智驾买单。如果燃油车无法提供与新能源车同等的智能化体验,就只能依靠“骨折价”来吸引消费者。
在这个智能化时代,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智驾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置,而是成为了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
成本劣势被放大:燃油车研发陷入困境
燃油车企业的研发投入正逐渐转向电动化,这导致内燃机技术停滞不前。而新能源车企借助智驾的迭代,形成了“数据-技术-成本”的良性循环,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燃油车在成本上的劣势愈发明显,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其价格下滑的压力。
全球环保法规日益趋严,这使得燃油车的生产和使用成本不断上升。2025年,或许将成为燃油车“降价末年”,在此之后,燃油车市场将加速萎缩。政策的导向,无疑是压在燃油车身上的又一根稻草。
豪车市场继续大幅跳水,2025款奥迪Q7落地价已降至46万(2023年可是63万起),宝马5系、奔驰E级或许也将下探至30万区间。
而中低端燃油车更是面临“智驾版电车”的降维打击,10万级燃油车终端优惠超过30%或成常态,一场清仓大甩卖正在上演。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绝非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吹响了行业洗牌的号角。不同类型的车企,在这场浪潮下,命运已逐渐显现出分晓。
新势力:技术与跟风的生死较量
华为、小鹏凭借激光雷达+城市NOA,在高端市场勉强固守,但中低端份额却被比亚迪不断蚕食。而理想、蔚来等品牌,如果无法在算法效率上实现突破,很可能会沦为“高价低配”的代名词,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大众、丰田等合资车企,其智驾车型定价仍超过15万,然而功能却还比不上7万级的比亚迪。如果再不果断联合华为、地平线等本土技术商,加速转型,市场份额必将加速流失。像日产、现代等二线品牌,甚至可能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传统豪车品牌虽然凭借品牌溢价暂时还能支撑,但“无智驾不豪华”已经成为新的市场共识。若不加快转型步伐,即便是BBA这样的豪华品牌,也有可能沦为“诺基亚式”的情怀产品。

而中低端燃油车,只能靠“以价换量”,但利润空间已经见底,经销商大面积关停也已成为定局。
面对燃油车的大幅降价,消费者看似迎来了抄底的好时机,但实则暗藏三大陷阱。
部分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在降价的同时,通过减少安全气囊配置、降低车身钢材质量等手段,看似价格降低了,实则车辆品质大幅缩水,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伪低价”的陷阱。
燃油车在智能化投入方面几乎停滞,2025年购买燃油车,就如同买入了“电子古董”,车辆的残值率将暴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燃油车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多地正计划征收燃油车拥堵费,同时提高排放标准,这将导致燃油车后期的使用成本大幅增加。消费者在抄底燃油车时,不得不考虑这些潜在的政策风险。
对于消费者而言,刚需用户优先选择10万级智驾电车(如比亚迪海鸥智驾版),既能获得良好的驾驶体验,又能保障安全。而情怀玩家若要抄底燃油车,务必选择3年内的准新车,尽量避免长期持有带来的风险。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大胆断言:“未来2-3年,高阶智驾会像安全带一样标配。”这场变革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过曾经的“油电之争”。
从行业格局来看,2026年中国车市或许将形成“比亚迪+华为+特斯拉”三巨头鼎立的局面,三者份额总和或超60%。

技术层面,L3级自动驾驶将得到普及,交通事故率有望下降70%,保险费用也将随之重构。社会层面,共享智驾车队可能会逐渐取代私家车,城市交通效率将提升200%。
当智驾从曾经的“奢侈品”变成如今的“日用品”,那些拒绝拥抱变革的车企,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2025年或许真的是最好的时代——用买卡罗拉的钱,就能开上带NOA的智能车,这样的颠覆,我们已经期待太久。
文本来源@曹小灵比比叨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