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版图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及经济因素,同时也昭示着二者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


回溯往昔,苏南地区的许多地方小品牌在起步阶段,受限于技术、品牌影响力等因素,不得不采取模仿甚至假冒上海产品的策略,以低价倾销的方式在市场中艰难求生。彼时,苏南的乡镇企业对人才求贤若渴,不少企业购置的第一辆轿车,便是专门用于接送来自上海的工程师。
苏南企业在艰难摸索中成长,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时间推进到2015年,广东的工业产值领先江苏542亿,彼时广东凭借外贸优势与产业先发优势,在工业领域独占鳌头。然而,短短两年后的2017年,江苏实现反超,此后连续八年稳坐第一工业大省的宝座。

2024年,江苏工业产值已超出广东4815亿。若按照20世纪工农业产值统计方式核算经济总量,江苏更是早早具备夺回经济第一大省地位的实力。江苏工业经济实现逆袭的关键在于,它能够积极与包括上海在内的外省开展高水平产业互动。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苏南地区充分借助这一优势,大量吸纳上海的资金与人才,发展乡镇工业。当这些本土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需要建设研发和商务中心时,又往往选择在上海设立总部,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尤其在中国产业升级动力从外贸拉动转变为内部循环的21世纪,这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优势愈发凸显,使得江苏工业的总体复杂性超越了广东。江苏省经济和文化常被形容为“散装”,这主要归因于省会南京的地理位置。南京地处苏南地区最西侧,市区到上海城市核心区距离长达250公里。
从直线距离看,苏北盐城和安徽宣城到上海甚至比南京更近。这一地理格局导致沿长江的苏南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以及苏北的南通、扬州、泰州,纷纷从上海承接工业转移,南京在经济发展的活跃度上反而落后,其人均GDP在全省仅排第四名。

苏南各县市经济总量对比图
苏南承接工业转移虽起步慢于广东(广东借助香港窗口,在起步阶段便承接了香港转移的消费品工业及大量外贸订单,使珠三角乡镇经济迅速崛起,将广东推向中国经济第一省的位置),但具有鲜明特征。从宏观层面看,这是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生动体现。
上海对苏南乡镇工业的支持,带动了苏南经济发展;而苏南企业发展壮大后反哺上海,促进了上海的产业升级。从具体转移方式而言,苏南获得的工业转移不受省级权力中心过多干预,上海虽不愿老国企订单和人才外流,但因省界限制无法阻止人员假期自由流动。
苏南小企业聘请上海技术员形成了“星期日工程师”现象,他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前往苏南兼职,为苏南企业带来技术支持。这些苏南企业早期虽存在仿冒等问题,但从长远看,倒逼上海国企进行市场化改革与产业升级,促使苏南企业相互协作构建新的长产业链,进而赋予长三角地区强大的自我升级能力。

苏南的大小城市与上海市的经济总量对比

珠三角,尤其是广州市周边,是消费产业链高度集聚的区域,拥有全球难以复制的独特竞争力——极快的更新速度和小批量生产能力。以电商平台希印为例,2023年该平台平均每天新增6000件商品,其中约2000个成为库存单位,且众多库存单位订单量仅几十到上百个。
这种快速更新和小批量生产模式,依托于珠三角密集而高效的产业链。从给出服装设计方案到成品出厂,周期能控制在七天之内,这一速度在全球制造业中独树一帜。从地理空间上,珠三角优势显著。以深圳市中心为起点,100公里可达广州中心;以120公里为半径画扇形,可囊括广州、佛山、珠海、中山、江门、惠州等城市城区,甚至能触及汕尾边缘。

即便不考虑香港和澳门,也完全具备以深圳为中心构建超级都市的条件,充分发挥同城优势,促进产业紧密协作与资源高效配置。相比之下,长三角虽产业链发达,但产业集中度逊于珠三角,且缺少像广州这样兼具省会与产业交通枢纽功能的城市,在响应市场变化的敏捷度上稍显不足。
此外,越南和孟加拉的纺织厂,由于文化和地理差异,难以融入珠三角产业链,无法达到其反应速度。在产业布局上,珠三角长期专注于toC的消费品制造,凭借企业集中的优势,在过去外贸经济时代,极大地提高了消费品迭代速度,能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变化。

从长远视角审视,消费品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更新速度,更依赖背后长产业链支撑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尽管广东在珠三角外拥有广袤平原、优良海港和内河,但始终未能培育出第二个产业中心,也缺乏类似苏北的产业转移基地。这使得在产业升级从外贸拉动转向内部循环的进程中,珠三角发展后劲不足,最终在2017年后被长三角赶超。

展望未来,长三角应继续巩固其在toB大宗物资生产领域的优势,利用庞大的城市群和紧密的产业联系,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水平,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大规模产业链。
珠三角则需发挥短距离紧密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加快新兴消费品开发,借助空运优势升级电子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在产业方面,珠三角可以继续保持短距离之内的紧密产业链优势,快速开发新兴消费品,同时也配合空运优势升级电子产业。
长三角做好面向企业的大宗物资生产,珠三角搞定面向消费者的新兴消费品和电子产业,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紧密合作的关系。至于说谁是中国的经济第一省,那纯粹是一个边界划分问题。也许下一轮调整你的家乡就要换一个行政单位,没有必要太纠结经济数据的排名。
文本来源:马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