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北京火车站被炸,邓公召开紧急会议:终止延续20年的国策

文史江山 2024-11-23 22:59:01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10月29日午后,北京火车站内发生了一场人为制造的爆炸。

造成10人死亡,80人受伤。

此次爆炸案不仅震惊了全国,还促使邓小平终止了一项实施了二十年的国家政策。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新中国第一起恐怖爆炸案

北京站是全国铁路枢纽,每日迎送着络绎不绝的列车与旅客。

案发那一年,北京站日均列车运行达131趟,客流量高达11万人次。

1980年10月29日傍晚6点15分,众多旅客拥挤在北京站二楼南走廊,准备步入候车大厅。

突然间,“轰隆”一声巨响,划破了喧嚣。

爆炸瞬间,北京站及周边区域的人们都感受到了猛烈的震动。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抹蓝烟直冲屋顶。

南走廊的大批旅客,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倒下。

刹那间,吊灯碎裂、玻璃四溅,尖叫声、呼救声此起彼伏,人们慌乱奔逃,现场一片混乱。

爆炸突发时,站内候车大厅内旅客密集,超过8000人。

而站前广场更是人头攒动,旅客、职工及民众总数近三万。

紧急关头,工作人员、铁路警察和驻站武警,迅速将旅客安全撤离至站前广场。

同时,对爆炸现场实施了紧急封锁。

医疗救援团队也迅速集结,立即投入伤员救治工作。

20分钟内,89名伤员被迅速送往同仁、北京等22家医疗机构接受救治。

然而,这场爆炸仍导致1人不幸当场遇难,89人受伤。

在转运和救治过程中,又有9名伤者因伤势过重离世。

案情严峻,抢救行动规模庞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再加上爆炸地点非常敏感,国外许多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部分外国报纸甚至评论称:此次爆炸案件可能标志着中国恐怖活动的开端。

消息很快就在北京民众间传开。

人们在震惊、愤慨的同时,也开始猜测爆炸事件背后的原因。

有部分人认为,此次案件与政治有关,因此对社会治安状况感到担忧。

然而就在外界猜测谬传沸沸扬扬的时候,刑侦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调查,寻找凶手。

刑侦技术人员迅速集结并分为三个专业小组,展开了深入调查工作。

这次爆炸发生在走廊的中央地带,距离电梯约有15米的距离。

整个爆炸区域波及范围,达到了700多平方米。

现场景象触目惊心,地面与墙壁上,血迹与各种爆炸残留物交织在一起。

钢块和玻璃碎片以及子弹的残骸,散落一地。

在爆炸中心西南方向约4.5米的位置,侦查人员发现了一具无名男尸。

这具尸体几乎被爆炸的冲击波撕扯得支离破碎,双臂已无踪影,右腿被炸飞至别处。

在离无名男尸大约5米的水磨石地面上,有一个由众多麻点坑组成的扇面形汇集点。

所有的碎片都是以这个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散落的。

随后,侦查人员开始收集现场的散落物。

除了大量的碎钢片、子弹碎片以及人体组织的碎块,还有电池碎片、电线头、手提包碎片以及衣物碎片等。

细致的现场调查

从29日晚7点半直至30日凌晨3点,专案组的成员们对爆炸现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搜索。

经过40个小时的不懈努力,侦查与技术团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分析比对,一致认定那具被炸得面目全非的无名男尸,正是这场爆炸事件的始作俑者。

首先,男尸身上的伤痕呈现出明显的爆源性爆碎扩散特征,其全身被炸成了124块碎片。

其他几名死者,都是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的,尸体相对完整。

而男尸的惨状,表明他处于爆炸的核心区域。

其次,爆炸中心地面的破坏程度并不严重,这与男尸身体的严重损伤形成了强烈对比。

男尸的腹腔被炸开,两手和双臂也被炸毁。

说明当时爆炸物紧贴其下腹部,且双手接近爆炸物。

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一场悬空爆炸,爆炸物与男尸之间的距离极近。

通过对现场搜集到的103块大小不一的钢碎片进行仔细检测,专案组发现这些钢片属于普通中碳钢,而非军用级别。

这些碎片呈弧形排列,大致能复原成一个内径5.8厘米、外径6.8厘米的封闭圆筒形结构。

通过对爆炸残留物分析,发现爆炸物混合了梯恩梯、硝酸铵、黑索金和二硝基重氮酚四种成分。

犯罪分子就是利用这种自制的圆筒形土炸弹实施了爆炸。

那么,这颗土炸弹是如何被引爆的呢?

经过仔细勘查,侦查人员在现场并未发现化学延时、机械定时或遥控装置的遗留物,却发现了积层电池的碎皮。

经过进一步检验,侦查人员确认,这颗土炸弹是由电发火引爆的。

然而,尽管侦查工作取得了诸多进展,但男尸身上及周围并未发现任何身份证明。

这无疑给案件的进一步查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困难。

查明男尸的身份,成了专案组的首要任务。

由于爆炸导致的严重破坏,男尸的面部已无法直接辨认。

于是,专案组邀请了雕塑家、法医、美容专家以及摄影修版师等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对男尸进行了面部复原工作。

除了面部特征外,男尸的衣物也为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

他上身穿着绿色战士服,下身则是北京服装二厂生产的灰色隐格的确良裤。

脚上穿着北京昌平鞋厂生产的,26号黑色松紧口模压白底布鞋。

这些衣物的产地和款式,基本都来自北京。

此外,他随身携带的军用物品,以及鞋底粘附的微量铁屑,说明他很可能当过兵。

目前可能在远郊区或县的某个小农机厂、金属修造厂等工厂工作。

基于以上分析,专案组决定调整调查方向,将重点放在北京地区。

锁定重大嫌疑人

北京各相关单位在接到紧急通报后,迅速动员群众参与调查与辨认工作。

11月2日,崇文分局的民警在走访调查时,有人一眼便认出了复原后的男尸照片:“这不是王志刚嘛!”

他还补充说,就在北京站爆炸案发生的次日,王志刚的工作单位从山西运城向其北京的家中发来一封电报。

内容指出,王志刚于10月28日擅自离岗,去向不明,询问其是否已返回家中。

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将侦查的焦点引向了王志刚,引起了专案组的高度关注。

王志刚

王志刚,30岁,北京人。

早年,他响应号召前往山西插队,后来成为铁道兵。

退伍后,他在山西的一家拖拉机厂当维修工。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案组找到了王志刚的亲属进行询问。

当侦查员将无名男尸的照片,递到王志刚的弟弟王志强面前时,王志强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情:“这照片上的人,看起来很像我哥。但是,我哥是少白头,这照片上的人是一头黑发。”

技术人员又对男尸的头发,进行了仔细检查。

他们发现,尽管男尸的头发表面看起来是黑色的,但许多黑头发的发根却露出了白色。

这足以证明王志刚在生前曾染过发。

专案组又请来公安部的人像专家,将王志刚生前的照片与经过修复和整容后的现场无名男尸照片,进行了比对鉴定。

经过认真分析比对,最终确认,这具无名男尸,就是王志刚。

据运城拖拉机厂工人反映,10月28日晚大约9点钟,王志刚离厂出走。

如果他随后搭乘了136次列车前往北京,那么他完全拥有足够的时间作案。

为了进一步验证身份,侦查人员将从现场获取的无名男尸所穿的鞋子,与王志刚在宿舍内留下的鞋子,进行了警犬鉴别。

三只警犬均作出了同一认定,确认了这两双鞋为同一人所有。

除此之外,侦查人员还在现场散落的人体组织碎块中,找到了半块右手掌皮。

又在王志刚曾使用过的笔记本上,提取到了一块右手汗迹掌纹。

经过比对,结果显示这两者的纹理、特征完全一致。

在走访调查中,王志刚的好友及同事们证实,王志刚曾获取过炸药、子弹等爆炸物品。

王志刚不仅精通电焊技术,还有丰富的爆炸知识。

这一点,从他的工作经历中便可窥见一斑。

他曾是铁道工程兵,现在又是拖拉机厂的维修工,今年还曾参加过打靶和爆破训练。

王志刚不仅拥有作案时间,其衣物、鞋子、掌纹等关键证据也与现场无名男尸高度一致。

知青上山下乡的终结

可王志刚是读过书的,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他当过兵,退伍后也有稳定的工作。

那么,他的作案动机是什么呢?

经过对其家属、好友的走访调查,专案组终于揭开了真相。

王志刚出身于富裕家庭,到山西插队后,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再加上他从小热爱读书,个人志向也难以在农村土地上施展。

因此,他渐渐对知青生活产生了抵触情绪。

他多次与上级沟通,表达了想要回到北京的愿望。

可是,领导却屡次以“知青生活未结束”为由拒绝。

正当王志刚一筹莫展的时候,听别人说起当兵退伍后,有机会回到原籍工作。

为了回到北京,他决定报名参军。

三年的军旅生涯转瞬即逝,王志刚等待着工作的分配。

然而,他最终却被分配到了山西的一家拖拉机厂工作。

这时的王志刚也意识到,即便他选择离职返京,凭他的学历与工作经验,在北京也很难找到工作。

王志刚的同事透露,在王志刚离开前的数个月间,他频繁表达出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他曾感慨道:“我下乡插队上当了,和女朋友吹了,现在连北京也回不去了。”

从九月开始,王志刚就常在宿舍里唉声叹气。

就在他离开运城的前一天晚上,同宿舍的李宝听到他在房间里失声痛哭。

而在10月28日即将启程前往北京之前,王志刚给四位好友分别寄去了信件,信中写道:“我走了,这次是真正的离开,今后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实际上,王志刚的遭遇并非个例。

经历了20多年的知青下乡运动后,自1977年起,大批知青返回故乡城市。

可是却面临就业困境,多数人陷入“待业”状态。

据统计,1978至1979年间,约650万青年重返城市。

至80年代初,知青回城人数更是高达2000多万。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社会无业人员激增,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峻挑战。

1978年2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四川省委工作汇报时指出:知青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城市发展。

特别是重工业和服务业的繁荣,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劳动力。

他强调,上山下乡并非长久之计。

以四川为例,四川一亿人,平均一个人不到一亩地。

城市人下乡,实际上就是和农民抢饭吃。

此后,上山下乡运动迅速降温。

1978年,下乡人数减至48.09万;

1979年更是锐减至24.77万,且多流向城镇郊区农场和工厂;

至1980年,大部分地区已停止动员城镇知青下乡。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一份《知青工作二十五载回顾》。

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历程、错误及教训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总结。

上世纪50年代,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被提出。

这是我党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重大尝试。

然而,在特定历史时期,该运动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工作中存在失误。

导致资源浪费、民怨四起,并损害了上山下乡政策的形象。

到了1981年底,随着上山下乡问题的妥善解决,国务院知青办的职能逐渐淡化。

为强化城镇劳动就业的集中管理,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地方各级也相继效仿。

至此,持续20余年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悄然落幕。

此后,各地政府秉持求真务实、负责到底的态度,处理了知青子女的教育、已婚知青的安置、插队知青的工龄计算等后续问题。

参考文献

郑鹏、张祯、黎益君《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与中国改革的开启》

《北京火车站发生一起爆炸事件》人民公安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9
文史江山

文史江山

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