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白求恩临终前,向聂元帅提出要求:请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钱

奋发小史书 2024-10-26 10:02:48

39年白求恩临终前,向聂元帅提出要求:请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钱

1939年深秋,在中国河北省的一间简陋战地医院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躺在病榻上。此时的他已经感染败血症,生命危在旦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将一生奉献给医学事业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加拿大医生,想起了远在异国的前妻弗朗西斯。他提笔写下最后一封信,请求聂荣臻元帅代为照顾这位曾经两度与他缔结连理又两度分离的女子。这个请求很快得到了实现,当弗朗西斯收到这笔来自中国的钱款时,泪流满面。这是一个跨越国界的感人故事,也是一段被理想与现实撕裂的婚姻悲剧。

少年立志 医路求学

1890年的加拿大,一个牧师家庭迎来了新生儿白求恩。这个出生在乡间的男孩,从小就亲眼目睹了贫穷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

在那个年代,白求恩的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补贴家用。巨大的工作量压垮了这位瘦弱妇人的身体,一场重病将她击倒在床。

幸运的是,白求恩的祖父是一名乡村医生。在祖父的精心医治下,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这段经历在白求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祖父退休后开了一间私人诊所,白求恩经常跟在老人家身边帮忙。他看到有钱人挥金如土买药,也见过穷人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忍受病痛的折磨。

这样的反差让年幼的白求恩萌生了学医的念头。他要成为一名医生,要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

在祖父的熏陶下,白求恩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传授给这个聪明好学的孙子。

24岁那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白求恩响应征召,成为一名战地医务兵。

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太多战友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截肢、死亡。这些惨烈的场景更加坚定了他学医救人的决心。

1916年,白求恩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在生死一线之际,他暗自发誓:如果能活下来,一定要专心学医,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战场归来后,白求恩开始刻苦钻研医学知识。自学到一定程度后,他决定接受更系统的教育。

1923年,33岁的白求恩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参加医学院考试。这所医科名校是他实现理想的重要一步。

在爱丁堡大学,白求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医学知识。但命运总是喜欢和理想开玩笑,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子弗朗西斯。

跨越阶级 苦恋终成真

1923年的英国爱丁堡,一个普普通通的傍晚,却注定要被写入历史。年过三十的白求恩正坐在公园长椅上复习功课,为即将到来的医学院考试做准备。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贵族小姐弗朗西斯走进了公园。她身着当时最为流行的裙装,漫步在盛开的花丛中。

这一幕被长椅上的白求恩看在眼里。作为一名医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此刻加速的心跳代表着什么。

白求恩放下了手中的医学课本,大步走向弗朗西斯。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医生,用他最得体的方式向这位贵族小姐打招呼。

两人相识后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理想与抱负。弗朗西斯并非传统的贵族小姐,她对社会现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白求恩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向弗朗西斯表明了心迹。出人意料的是,这位贵族小姐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比自己大了整整十一岁的医生。

然而,弗朗西斯的父亲却对这段感情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在他眼中,一个年过三十的穷医生,根本配不上自己的掌上明珠。

贵族父亲更进一步,通过各种关系阻挠白求恩在英国寻找工作。但这对恋人并没有因此放弃。

白求恩和弗朗西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英国,前往美国寻找新的机会。他们买了两张前往美国的船票,毅然踏上了远航的征程。

到达美国后,弗朗西斯变卖了随身的首饰,资助白求恩开了一间小诊所。这个诊所的收费标准很低,就是为了让穷人也能看得起病。

虽然有多家大医院向白求恩抛出橄榄枝,开出优厚的薪资待遇。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白求恩还是选择了独立行医。

就这样,这对跨越阶级的恋人终于修成正果。他们在当地牧师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白求恩深知妻子为自己付出了太多。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让弗朗西斯过上体面的生活。

每天清晨,白求恩都会早早出门,为病人看诊。回家时常常已是深夜,但他从未听到妻子的一句抱怨。

可是命运似乎总是不愿意让他们安稳下来。就在他们结婚不久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这对新婚夫妻的平静生活。

1924年,因为过度劳累,白求恩开始出现咳嗽症状。起初他并未在意,直到后来发展成胸闷、气短,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去医院检查后,白求恩得知自己患上了肺结核。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几乎就是一张死亡通知书。

为了不连累年轻的妻子,白求恩主动提出离婚。他给了弗朗西斯一个承诺:如果自己能活下来,就一定会回来找她。

重续姻缘 理想分两路

面对肺结核的威胁,白求恩展现出了一个医者的勇气和担当。他决定把自己当作实验品,在自己身上尝试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白求恩凭借着专业知识和坚强意志,一步步找寻着治愈的可能。他详细记录下每一次治疗的过程和反应,为医学研究积累着宝贵的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求恩最终战胜了这个当时被认为不可治愈的疾病。他的康复不仅让他重获新生,更为肺结核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消息很快传遍了医学界,白求恩因此声名鹊起。加拿大著名的麦吉尔大学向他发出了任教邀请。

在获得这份殊荣后,白求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弗朗西斯。这一次,弗朗西斯的父亲终于对这个准女婿刮目相看。

在贵族家庭的见证下,白求恩和弗朗西斯举行了第二次婚礼。这场婚礼比他们在美国的第一次婚礼要隆重得多。

婚后的白求恩工作更加繁忙。他一边在麦吉尔大学任教,一边继续经营着自己的诊所。还要经常参加各种医学研讨会,分享自己治愈肺结核的经验。

弗朗西斯重新过上了优渥的生活,但夫妻俩相处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白求恩常常早出晚归,有时甚至连续几天不着家。

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弗朗西斯却感受不到丈夫的陪伴。她曾多次劝说白求恩放慢工作节奏,但这位医生总是以救死扶伤为重。

在四年的婚姻生活中,弗朗西斯经历了太多的独守空房。她不想再看到丈夫因过度劳累而倒下,更不愿意重复当年离婚的痛苦。

一天,弗朗西斯终于下定决心,再次提出了离婚。面对妻子的决定,白求恩沉默良久,最终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次离婚后,白求恩和弗朗西斯并未完全断绝联系。他们偶尔还会通信,了解彼此的近况。

1935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出现在白求恩的生命中。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开始将自己的医术服务于世界反法西斯运动。

得知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后,这位国际主义战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往中国。临行前,他给弗朗西斯写了一封长信,向她解释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这对曾经相爱至深的夫妻,最终还是被理想与现实撕裂。一个奔赴战场,继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一个留守故土,过着平静的生活。

战地医者 大爱无疆界

1936年初,白求恩带着他的医疗团队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在得知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的消息后,这位加拿大医生立即放下了在西班牙的工作计划。

到达中国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这位国际友人。白求恩向主席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希望能去最危险的前线工作。

在华北战场上,白求恩开展了大量的战地救援工作。他常说:"前线不仅是战士的战场,也是医生的战场,离伤员越近,他们活下来的机会就越大。"

这位外国医生不辞辛劳,带着简陋的医疗设备往来于各个战区。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他创造性地改进了手术方法,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

白求恩不仅亲自做手术,还毫无保留地传授医术。他培养了大批中国医务人员,为中国的军医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战地医院里,白求恩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工作热情。他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进行手术。

1939年的一天,在为一名伤员做手术时,白求恩不慎被手术刀划伤了手指。在当时恶劣的卫生条件下,他的伤口很快感染化脓。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白求恩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况。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再也无法握住手术刀。

病情迅速恶化,败血症的症状越来越明显。躺在简陋的病床上,这位国际主义战士想起了远在异国的前妻弗朗西斯。

他颤抖着拿起笔,写下了那封托付给聂荣臻元帅的信。信中恳请照顾弗朗西斯的生活,这是他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事。

聂帅收到信后,立即着手安排这件事。尽管当时战事吃紧,物资匮乏,但他还是设法筹集了一笔钱,准备转交给弗朗西斯。

1939年11月,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离去,让中国的军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消息传到加拿大后,弗朗西斯收到了来自中国的汇款。当她得知这是白求恩临终前的嘱托时,泪水夺眶而出。

在之后的岁月里,白求恩的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毛主席亲自为他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一文,称赞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位加拿大医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他放弃优渥的生活,抛下个人感情,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医学事业和人类解放事业。

今天,在中国的许多医学院校里,都能看到白求恩的塑像。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

0 阅读:21

奋发小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