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了,打工人已经返回工作岗位,中小学生也即将开学,这几天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发布通知文件,给新学期的教育教学管理“立规矩”。其中,有多省市教育部门下发文件,明确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
目前,广东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西安市教育局均已下发了相关文件。
广东省教育厅明确指出: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珠三角地区中小学校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粤东西北地区于2025年秋季学期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的学校比例不少于50%,2026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各地各校可根据季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利用晨练或下午课后每天组织10-15分钟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探索课间15分钟制度,严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自由。
海南省教育厅明确表示,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学校课间休息时间调整为不少于15分钟,每天至少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严禁教师采取“拖堂”或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严禁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约束,鼓励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文体活动或远眺等方式放松。
西安市教育局也强调,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
从广东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和西安市教育局的文件来看,此次的新政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精神。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其他地方的教育部门会陆续出台类似的新规。
这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终于不用整天“圈养”在教室里,课间可以走出教室,去放松筋骨、呼吸清新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和同学玩耍聊天了,也有更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了。
近年来,由于教育“内卷”、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等原因,中小学“圈养”现象日益严重,不仅体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及活动挤占了,连课间10分钟学生也被要求不能走下楼去活动,不能嬉笑玩耍,最好待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坐着。
“圈养”的结果,不仅导致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能力日益脆弱,甚至还催生了奇葩的“厕所社交”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在2024年的“两会”期间,不少委员、代表都上交提案,呼吁恢复课间10分钟,延长课间时间,增加体育课课时。
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市教委率先作出改革,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间时间从原来的分小课间(10分钟)和大课间(15分钟),一律调整为15分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北京市的带头示范下,如今越来越多地方开始作出改革,摒弃“圈养”,把课间的活动自由还给学生,增加课间时间,增加体育课课时,必然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交能力,同时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
当然,没有任何改革是十全十美的,这一轮的“新政”也必然面临一些挑战。总结广大网友的意见,可能面临两大困难或者矛盾。
一是现在中小学生需要学课程和知识点很多,延长课间时间和增加体育课课时,就会压缩其他学科的课时,可能会造成其他学科的课时不足,导致各任课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具体、详细的讲解每个知识点,使得学生上课听不懂,课后要花更多时间自己去学,反而使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更重了。
二是学生在课间、体育课上运动玩耍时,不可避免会磕磕碰碰导致受伤甚至严重后果,家长可能会找学校、老师甚至教育局“给说法”。在尽到责任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让学校、老师担责?这个矛盾必须解决,否则学校很难放心将课间还给学生,会继续实行“课间圈养”。
总的来说,还中小学生课间的活动自由、延长中小学课间时间和增加体育课课时,是非常积极的教育改革,但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恐怕需要一个比较漫长时间的探索和完善,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