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默默无闻,授衔却高于许世友刘亚楼,他为何能跻身十大将?

晋朝古韵中 2025-02-20 14:39:44

《——【·前言·】——》

许光达之名,或不及许世友、刘亚楼显赫,但仍位列1955年开国大将之中。何以至此?他无许世友之传奇,亦非刘亚楼般空军战将,屡战屡胜。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主动请降军衔,然而其军衔仍牢固地保持在大将级别。

【从贫家子弟到革命先锋】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萝卜冲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家境贫寒,常连基本温饱都难以满足。

彼时,湖南局势动荡,土匪肆虐,地主剥削严重,生活困苦。自幼目睹此景,深知穷人生活之艰难。

他家务农,但农作物的大部分收成最终都落入了地主手中。

许光达年少时不甘贫困,他聪明勤快且学业刻苦,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这在当时被视为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学校里的许光达,未专注于教书育人,而志在“改天换地”。他思想前卫,热衷阅读进步书籍,常与同学探讨救国之道。

1925年,他17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打炮,这一时期成为他人生中的首个重要转折点。

1927年,蒋介石发动清党,许光达随周恩来参与南昌起义,初战目睹尸横满地。他深刻体会:战争不仅需勇气,更需智慧。

起义失败后,他投身三河坝战斗,那是一场激烈的阻击战。许光达在激战中负伤,并与部队失去联系。

他逃亡时历经饥饿,夜宿破庙,但凭借坚韧毅力,最终成功找回党组织。

1929年,许光达抵达洪湖苏区,此乃贺龙指挥的兴旺根据地。该地亟需军事人才,他趁机填补空缺。

自参谋长职位起步,他逐渐显露才华。性格内敛却敏锐洞察敌情,擅长制定精密作战计划。

在一次战役中,他策划了伏击并成功击败敌军。贺龙赞扬道:“其谋略周密,作战沉稳不急躁。”

洪湖环境艰险,面临敌人围剿、粮食匮乏及疾病肆虐。许光达率部游击作战,兼顾战斗与寻粮。

他总结出一套游击战术,有效降低了部队伤亡率。这位年轻军事干部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红军中的佼佼者。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许光达随红二方面军长征,历经极端艰苦,部队衣食匮乏,常以野菜皮带为食。

他负责指挥作战并鼓舞士气。翻越雪山途中,有战士掉队,许光达将干粮分给该战士,并鼓励道:“坚持前行,前方即有生机。”

长征结束后,许光达成为红二军团骨干。历经艰险,他意志愈发坚定,深知革命未竟,前路仍有战争等待。

【抗日战争:从幕后到前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光达调至延安,担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这一职务虽不显眼,但他依然尽职尽责。

此处为军政干部培育之所,与实战无直接关联。初时不愿,自认指挥员身份,专注教育不符预期。

抗大亟需如许光达般善战的将领。他怀揣不甘,深入钻研课程,传授学生实战经验。

常说:书中战术与实战迥异。战场上需如狐般狡黠。他将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备受学员推崇。

数年间,许光达培育了众多军事人才,他们日后在抗日战场上,成长为八路军的中坚力量。

他未亲临战场,却以间接方式影响了战争的走向,改变了战局的整体格局。

1941年,许光达重返前线,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驻晋西北。其任务是组织游击战,干扰敌军,确保根据地安全。

晋西北敌人狡诈,采取“以静制动”策略。他派遣侦察兵探明敌情,依托地形设伏。

在一次战役中,他带部队突袭日军运输队,获取众多战利品,战士们备受鼓舞。许光达告诫:“胜不骄,敌人下次定不会重蹈覆辙。”

战争期间,他得知妻子在敌人扫荡时不幸被捕并牺牲。此事成为他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

许光达未落泪,更专注于战斗,常言:“亲人虽牺牲,革命不胜则枉然。”他以此激励自己,誓要赢得革命胜利。

晋西北,部队战斗力日增,成日军重点打击对象。日军屡派大部队围剿,均被智破。事实证明,游击战术亦能赢得大战胜利。

【新中国的装甲兵之父】

1950年,许光达获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他面临挑战:虽征战多年,却未接触过坦克及装甲兵。

当时的中国几乎一穷二白,缺乏技术与装备。坦克均为从国民党处缴获的各式旧型,同时,苏联的援助正处于起步阶段。

许光达毅然接受任务,深知成功需从头做起。首要步骤是筹建团队,召集全国修车与机械专家,共同改装所缴获的坦克。

他日夜不辍,日间奔波于工厂间,夜晚埋首研读资料,逐步探索。他常言:“我们虽无经验,却拥有智慧与勤劳双手,足以成事。”

朝鲜战争爆发后,装甲兵需出动。许光达率部赴朝,考察战场需求。他发现志愿军坦克数量匮乏且技术滞后,相比之下,美军装备则十分精良。

首次交锋,坦克部队遭受重创,因美军炮火异常精准,导致装甲兵伤亡重大。

许光达不气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并调整战术,主张坦克应与步兵、炮兵协同作战。再次出击时,他部署坦克隐匿林间,以步兵诱敌深入。

一举击败美军一营,缴获众多物资。此战使美军对志愿军装甲兵刮目相看,彰显了志愿军装甲兵的战斗力。

朝鲜战争后,他归国总结并推进装甲兵现代化,创立装甲兵学院并亲自执教。

告诫年轻学员:驾驶坦克非易事,需思维敏捷。其学员日后均成为中国装甲兵的中坚,担当重任。

1955年,许光达的努力获回报,中国装甲兵成立,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同年,他荣获大将军衔。

有人询其最大成就,许光达答:“非个人军衔,而是见证坦克奔赴战场,此乃我所自豪。”

他被誉为“新中国装甲兵之父”,却从不提及此称号,认为荣誉归于团队,非个人所独享。

常说:“装甲兵乃国家强盛之象征,装甲部队强盛,则敌人不敢小觑我国。”

【授衔风波与一生的谦逊】

许光达认为自己不配大将军衔,致信中央请求降衔,表示资历不及其他大将,且未指挥大战役,授上将军衔即可。

此事在军中流传,众人多感困惑。部分人认为此举有作秀之嫌。

许光达淡然表示:“我专注装甲兵后勤,功劳微薄,不配大将之名。”但其请求未获批准,最终军衔仍定为大将。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十大大将中,他薪金待遇唯一为五级,与其他大将均为四级的情况不同,他是个特例。

许光达一生简朴,退休后保持低调。他热爱阅读,热衷于研究历史与军事领域。

面对赞誉,他总淡然表示:“我仅尽本职。军人至高荣誉非军衔,而是见证祖国和平。”

他的谦逊品质影响了子女,许光达教导孩子应勤俭持家,保持低调。

许建军回忆,父亲从未提及大将经历,仅教导他们要脚踏实地做人。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43

用户15xxx43

3
2025-02-20 18:02

红二方面军的代表。

晋朝古韵中

晋朝古韵中

晋朝古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