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读者加了微信问我:「看到你打广告说,你精读了五卷的《毛选》,请问这样读有用吗?能举个例子不?」我说肯定有用的,哪怕读懂其中的一篇文章,也受益匪浅。
我不是神话了《毛选》,也不是鼓吹人人都应该读这部书,而是说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有用,学到就是赚到。
比如我在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时,教员讲到讲游击战的部分,说到了打仗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十六个字太实用了。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学习和时局》这两篇文章,教员又反反复复提到这套口诀。

可我一开始却觉得挺玄乎:「打仗这么复杂的事,十六个字就能概括?」可是越琢磨越发现,这十六个字根本不是打仗用的「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智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时候跟人打架,对方块头大,冲过来我就跑;他停下来喘气,我拿石头扔他;等他累得不行,我冲上去揍两拳;他要跑,我追着不撒手——这不就是「游击战十六字诀」的翻版吗?
原来教员早就把游击战讲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核心,不是硬碰硬,而是用脑子。
现在网上动不动就说「降维打击」「弯道超车」,可仔细想想,这些概念跟几十年前游击战的思路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真正的智慧,从来都是简单直接的。
今天我就说说这十六个字,为什么放到现在还是非常实用。
1、敌进我退:承认弱小,才有活路
很多人一听「撤退」就摇头,觉得丢面子。但教员说得明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不是怂,而是学会了算账。
红军当年枪少人少,跟国民党硬拼就是送人头。退一步,换个地方接着干,队伍反而越打越大。
我们现在做事也一样。比如你刚创业,手上只有那么一点启动资金,就想砸钱跟大厂抢市场,大概率血本无归。可是你换个大厂看不上的赛道悄悄深耕,可能活得很好。
说白了,「退」不是认输,是把拳头收回来,攒够了力气再打出去。

2、敌驻我扰:你不动,我就让你不得安生
敌人扎营休息,游击队员半夜放冷枪、烧粮草。看起来是小打小闹,实际上一招致命:消耗对方的耐心,打乱对方的节奏。
现在职场里「老油条」整治新人,用的也是这招——你刚接手项目,他天天找茬挑刺;你熬夜改方案,他说「再优化优化」。折腾几次,新人要么崩溃,要么认输。
反过来想,要是你被人欺负了怎么办?硬顶回去可能两败俱伤,但时不时给对方添点堵,让他觉得「惹你成本太高」,你就能争取到空间,还让那些喜欢找你麻烦的人知难而退。
3、敌疲我打:看准破绽,一招制敌
假如你在跟一个人打架,看到对方累得东倒西歪,你吃饱喝足冲上去——这不是欺负人,是战术。
红军打伏击战,专挑鬼子行军疲惫的时候下手。还有现在商家搞促销,专等对手资金链紧张时降价抢市场。核心就一条:别在对方状态好的时候送人头,要在他最弱的时候下狠手。
生活中被人坑了,急着当场报复往往吃亏。不如先忍着,等对方放松警惕露出马脚,再抓住机会反杀。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趁他病,要他命。」
4、敌退我追:赢了也别飘,把扩大优势
最危险的时候,不是打不过,而是打赢了却早早收手了。
当年红军反围剿,国民党一撤退,有人就说「穷寇莫追」。但教员坚持追着打,他为什么这么说?「你退一步,我就进一步;你跑十里,我就追百里。」 只有把对方彻底打怕了,他才不敢再来。
现在人谈合作、搞竞争也一样。对方让步了,你要是见好就收,他过两天准杀回马枪。但你要是咬住不放,把他逼到墙角签下长期协议,这才是真赢家。不过有一点要记住,就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游击战是「土办法」,早就过时了。我认为说这话的人肯定没被生活毒打过——房贷压顶的时候,老板骂你不敢辞职,这不就是「敌进我退」?
同事甩锅给你,你反手把聊天记录截屏发群里,这不就是「敌驻我扰」?竞争对手疯狂扩张,你默默研发新产品,等他资金链断裂再低价收购,这不就是「敌疲我打」?
你看,这十六字诀从来不是教人打仗,而是教人活着。
教员在《论持久战》里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我们现在手里虽然没有枪炮,但是房贷、KPI、内卷比子弹还狠。你若用好了这十六个字,该躲的时候躲,该磨的时候磨,该冲的时候冲——你不是在苟且偷生,是在打一场属于自己的持久战。
最后用《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来结尾:「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意思是高手永远牵着别人鼻子走,而不是被人牵着走。游击战十六字诀的精髓,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