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上学时第一次读《道德经》,就把第一章背下来了,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开头的几句话非常高级。说得难听一点,是拿来装门面用的。
后来年纪渐长,我开始主动去读《道德经》,发现它没那么玄乎,字字句句都在说人话。那些「无为」、「不争」、「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听起来像是劝人躺平,可细细琢磨之后才发现里面全是给摔过跟头的人准备的良药。

你越是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越能听懂老子在说什么。至少,我听懂了老子说的话,绝不是讲心灵鸡汤给想要成功的人,而是写给失败者的一篇五千字长文。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给失败者写的?书中有句话就说到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句话出现在第29章和第64章。
它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主观妄为会招致失败,强行作为会遭受损失。用大白话来说,你越拼命折腾,越容易搞砸,你越死抓着不放,越容易失去。
这话听起来有点丧气,好像是给失败找借口,可是往深了想,它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1、失败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太想赢
你看我们很多人总是把「拼命」当美德,凌晨三点的办公室灯光、全年无休的行程表、朋友圈里的鸡血口号……仿佛不把自己榨干就不配谈理想。
可老子早就看透了:人一旦被「必须成功」的念头绑架,动作就会变形。这跟你攥着一把沙子一样,越用力漏得越快。
而失败者往往陷入「过度补偿」的怪圈:考试挂科就通宵刷题,生意亏损就疯狂扩张,感情破裂就死缠烂打。结果越努力越焦虑,越焦虑越犯错。
《道德经》却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台风再猛也刮不了一整天,暴雨再大也下不了24小时。有时候你需要的不是再加把劲,而是停下来看看路有没有走歪。
2、放不下执念的人,永远在错过
有人丢了钱包,整月念叨着损失了多少钱;有人被分手,三年五载还困在「凭什么」的怨气里。老子讲「执者失之」,说的就是这种心态:你盯着失去的东西不放,反而把眼前的日子也过砸了。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手里捏着股票的人,总在股价跌的时候幻想「再等等就能涨回来」,结果越套越深,而早早割肉离场的人,反而能腾出资金抓住新机会。
这不是运气好坏的问题,而是「执念」在作祟。失败者最怕的不是输了一次,而是把一次失败变成一生的心结。
《道德经》里那句「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说的就是那些在弯路上不肯回头的人——大道明明平坦宽阔,可他们却偏偏要钻牛角尖。
3、承认失败,才是真正的开始
我在一些公司的墙上挂着类似「永不言败」的牌匾,但老子反其道而行:「知不知,尚矣。」承认自己不行,恰恰是最高明的态度。
比如有人面试被拒了十次,终于承认简历有问题,有人创业赔光积蓄,才看清了市场需求。失败者的优势,恰恰在于他们摔得足够疼,疼到愿意直面真相。
《道德经》里有个比喻特别妙:「洼则盈,敝则新。」低洼的地方才能装满水,破旧的东西才有机会更新。
失败就像人生的洼地,你待在坑里时觉得暗无天日,但正是这个坑让你积蓄能量。那些总想站在山顶上的人,可能被一阵风吹下来,只有甘愿蹲在谷底的人,才能找到向上的支点。
4、失败者的终极出路:换个活法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世界的规律总是物极必反。失败到极点的人,反而最容易觉醒:考不上编制就去自由职业,被公司裁员就做小生意,买不起房子就租房过日子。当一个人不再按世俗的标准较劲,失败的定义权就回到了自己手里。
我有个朋友在互联网大厂裁员潮中失业,起初天天抱怨,后来干脆在油管发布视频,做一个视频博主。前半年他几乎不出门,天天收集资料录视频,现在每个月零平台的广告收入和会员收费,已经有大几千美刀了。
《庄子》里有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坐井观天的人看不见大海,不是因为海不存在,而是他们的眼里只有那口井。
《道德经》就像一把锤子,专门敲碎失败者脑中的那口井。它不教你如何赢,而是告诉你:输得起的人,才能活得久。
有人问:「读《道德经》真能逆风翻盘吗?」我的回答是:它不会让你立刻中彩票,却让你在输光筹码时,还相信自己还有翻身的一天。
空心菜V9
-1.3.1-成功(Success) 有目的就会有最终结果,也就是常说的因果关系,两者互相依存,代表事物的始点与终点。从时间上,先有目的,再有事物,为了某个目的,就会出现某种事物。从空间上,有变化的事物,一定是存在的事物,其变化的终点则是事物必定存在变化结果。 在事物变化后的结果当中,只要含有与目的一致的成份,就可以认定为成功。可见,成功就是目的事物预定的结果,且不包含目的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