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离世后,王震转头对参加葬礼的众老将说:你们可不能学他啊

迎丝聊历史 2023-12-04 06:41:09

1985年10月22日,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病逝于南京,众多老将纷纷前来吊唁。

在葬礼上,受邓公委托前来的王震表示了深切哀悼,随后转头对众多老将说道:“你们可不能学他啊!”

王震为何要对众将说这句话,背后有何深意?

许世友

生前尽忠,死后尽孝

许世友将军一生嗜酒,餐餐几乎必有酒作伴,在军中素有“酒神将军”之称。许世友的海量,早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名冠全军了。

红军团长及以上的将领一般都有挑夫,帮助他们挑行李或书报,而许世友的挑夫往往挑的却是香醇的美酒。

有人对此抱有异议,前去“告状”,却得到了张、徐、陈不约而同的回答:“喝酒你有许世友那样的海量?打仗你有许世友那样的胆量?”

许世友虽然嗜酒,但绝不无节制地滥喝,绝不会让自己这一爱好影响到战斗。因此许世友不但喝酒豪饮海量,打仗同样勇猛顽强。

可将军的英雄海量,让他的身体最终不堪负荷,在晚年不幸患上了肝硬化转肝癌。

癌细胞疯狂侵蚀着老将军的身体,令他全身性剧烈疼痛,日夜饱受病痛的折磨。

为了让许世友接受更好的治疗条件,中央多次建议他到北京301医院治病,可都被他斩钉截铁地回绝了。

这是因为,在许世友心中有着一个执念,那便是“生前尽忠,死后尽孝”,他想要在死后安葬在母亲身边。

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带头在《倡议书》上签字,主张国家各级领导去世后举行火葬仪式。

时任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不仅没有签字,还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想要入土为安的“不情之请”。

许世友和毛主席谈话

在战争年代,许世友为毛主席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地扮演着“匣中宝剑”的身份。

面对许世友这个唯一的请求,毛主席在略加思考后,大手一挥允诺道:“可以,黄土一冢掩风流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毛主席先许世友九年辞世,这让许世友的心中不免地产生了一丝顾虑。

随着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许世友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为了能够达成自己葬在母亲身边的心愿,他再次向中央提交了土葬的请求。

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许世友一直牵挂着此事,时不时便要艰难地询问秘书:怎么样?中央有没有答复?

他执意不肯去北京养病,很大程度上就是怕自己倘若在北京病逝,土葬的心愿便难以达成了。

许世友的请求,让邓公颇为为难。

如果开这个先河的话,会对提倡全民火葬化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鉴于许世友的请求曾得到过毛主席的批准,邓公再三考虑后,还是给予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的指示。

尽管有毛主席、邓公的特殊批准,可许世友的后事仍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因此在10月26日,中顾委副主任王震乘专机前往南京,传达了邓公的意见。

王震一连用了七个特殊来形容许世友,足以证明这位一身赫赫战功的上将的特殊性。

王震

10月31日,许世友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军区礼堂大厅召开,众多老将纷纷前往为老战友送别。

下午三时,原本阳光普照的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让现场的气氛更加悲怆起来。

王震目送着许世友将军的遗体被放入楠木棺材运走后,转头对众多老将说道:“你们可不能学他啊!”

这既是在指许世友将军嗜酒一事,也是提出许世友土葬是一件后无来者的特例。

鼙鼓旌旗铺征程

在开国将帅之中,许世友将军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许多故事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许世友一生之中,最崇拜、最敬仰、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毛主席,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许世友!”

1937年3月,由于某些人不安分,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许世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性烈如火的许世友,一气之下竟联络了一些老兵,想要回到四川山上去打游击。

计划最终泄露了,许世友等人被逮捕入狱,听候发落。

毛主席得知后,亲自前往狱中探望许世友,希望能通过谈话来消除许世友的心结。可许世友此时仍在气头上,对毛主席存在误解,什么都不愿意听。

对于此事,大家的意见呈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度。一部分人认为许世友不仅计划带人出走,态度还十分恶劣,应予以枪毙;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许世友罪不至死,应有改正的机会。

毛主席也认为许世友只是一时冲动才犯下了错误,不仅同意了许世友的见面申请,还允许他荷枪实弹前来。

毛主席诚恳的态度深深打动了许世友,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中,许世友被毛主席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彻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许世友深感毛主席的救命之恩,自此以后,他对毛主席忠心耿耿,成为了最忠实的拥趸。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在抗大担任校务部副部长的许世友主动向毛主席请命,想要到前线杀敌。

不少人反对调许世友到前线,认为会“放虎归山”,而毛主席却任命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临行前还特意嘱咐他注意身体。

许世友感念毛主席的信任,从冀南到胶东一路与日伪军连续作战,多次亲临前线奋勇杀敌,率部成功扭转了胶东地区的抗日局势。

毛主席得知后,欣慰地夸赞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解放战争时期,在发起济南战役之前,毛主席亲自点将正在养病的许世友担任主攻。

许世友拖着病体率部仅用八天时间,就攻克了重兵把守、防御坚固的济南城,活捉了“山东王”王耀武。

1955年,立下赫赫战功的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1967年,当许世友陷入那场疾风暴雨之中时,毛主席再次向他伸出了援手。

见到日思夜想的主席后,许世友顿时泪水沾衣,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将憋在心中已久的话语如竹筒倒豆般倾泻而出。

在了解到许世友的情况后,毛主席将许世友一家都接到了中南海。国庆节时,毛主席还带着许世友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一切都让许世友感动不已,刻骨铭心。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许世友得知后嚎啕大哭,根本无法接受这个噩耗,将珍藏的毛主席海报、照片、画像统统剪下来,整版整版地贴在自己卧室的墙上,不留一点空隙。

在那段时间里,他茶饭不思,就连最爱的茅台也不喝了。许世友整日独坐在房间里,凝视着一张张毛主席的照片泪流满面,口中时不时地喃喃自语。

他这一生都在为国尽忠,却也因此没能好好地为母亲尽孝,常常对自己家人说道:“自古忠孝难两全,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老母亲,等我死后一定要尽孝,为老母亲守坟!”

1952年,在离家20年后,许世友第一次请假回家探望母亲。

等许世友走到家门口时,他看到了一个身形佝偻,满头银发的老妇人,看着那熟悉而陌生的身影,许世友有些一时不敢上前相认。

母亲转过身来,一下子便认出了自己的孩子,又惊又喜地说道:“友德娃?”

这位令无数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猛将,顿时跪倒在地,如同孩童般扑进母亲怀里大哭道:“娘,友德娃回来了!”

看着操劳半生的母亲,许世友心酸无比,决定将母亲带到济南享享清福。

然而太过清闲的生活让许母很不适应,很快开始想念老家的生活,无奈之下,许世友只好再将母亲送回了家乡。

1957年冬天,已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再次抽空回乡探亲。

五年时间一晃而过,母亲变得更加苍老了,许世友鼻头一酸,走到正在忙碌的母亲身边轻轻喊道:“娘,我回来了。”

母亲惊喜地转头,脸上的褶子都随着笑容舒展开来,不住地上下打量着许世友道:“真是俺娃回来了!”

一番寒暄之后,许母黯然说道:“娃啊,俺岁数大了,俺母子俩是见一面少一面了.....”

许母举起颤抖的双手,慈爱地抚摸着许世友的脸庞。在她眼中,不管友德娃走的再远,带的兵再多,在她面前也永远是个孩子。

由于身负重任,许世友没法为母亲尽孝,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大心病。1959年,许母病逝,许世友长跪于母亲墓前大哭道:“娘啊,我死后一定要葬在你的身边,为你尽孝!”

许世友与长子许光

1979年,随着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许世友不得不开始考虑起自己的身后事。他给长子陈光写了一封信,提前交代了自己死后不火化,要埋在父母身边尽孝的遗嘱。

死后土葬,成为了这位开国上将晚年的唯一夙愿。因此在许世友病逝后,邓公思虑再三,还是为许世友开了这个特例。

当王震在南京宣布了邓公的指示后,许世友的长子陈光哽咽不止,喃喃道:“我的父亲可以瞑目了!”

由于许世友身后事的特殊性,用什么方式安葬许世友成为了治丧委员会的一大难题。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肯定不能草草掩埋;可如果风光大葬,又怕造成不好的影响。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许世友的老战友肖永银再三考虑后,制定了这样的方案:把许世友的灵车在晚上绕道而行,家属等送行人员走直线,派工兵提前挖好墓坑,在半夜时分下葬。

肖永银

凌晨六点时分,参加葬礼的南京军区官兵们身着军装,迈着整齐的步伐为将军最后一次送行。

除了沉闷有力的踏步声外,没有军乐奏响,没有鞭炮悲鸣,一切都在静穆中进行着。

载着许世友棺木的车辆缓缓驶出了金陵城,在夜晚时开进了许世友的故乡。

仅用了半个小时,战士们就将安葬仪式举行完毕,按照许将军生前夙愿,他被葬在了母亲之墓和老宅中间。

许世友的坟墓前,只立着一块普普通通的石碑,碑上刻有简简单单的七个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每至清明节,当地老百姓便会自发前来为将军烧纸上香。将军酷爱茅台酒,因此他的墓前的茅台酒瓶堆积如山,犹如将军在革命之路上树立的一座座丰碑。

这就是我们的革命老将,敢打敢拼,生前尽忠,死后尽孝,忠孝两全,不失为中华的脊梁!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4 阅读:1585

迎丝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