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和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有直接的关系。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国家赋税大大增加,军队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提升。
商鞅变法的条令很多,其中有一条叫做分户令。分户令的内容很奇怪,对于父子兄弟同居的行为,分户令明确指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父子和兄弟关系是古往今来十分亲密的关系,俗话说上阵父子兵,父与子同住一个屋檐下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
可是分户令却不允许父子兄弟同居,甚至视为违法行为,这是为什么呢,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对秦国究竟有什么好处?
增加户口,国库收入激增从人情伦理上看,父子兄弟同居是合理的行为,毕竟有比较亲密的血缘关系,能和亲近的人住在一起,是许多人的愿望。
可是如果从当时秦国的法律来看,父子兄弟同居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影响国家的赋税。
和一般国家不一样的是,秦国的赋税是按照户口来收取赋税的。不管这户人家的人口有多少,只要他们是一户人家,那么按照秦朝的法律就只需要缴纳一户人家的赋税。
时间一久,秦国的赋税缴纳制度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为了逃避缴纳赋税,一户人家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父子兄弟即使关系不和睦,也不会选择分家,因为那意味着需要自己缴纳赋税。
如果一直不分家,再加上人数越来越多,需要向官府缴纳的赋税的这户人家来说就是一个很小的负担。
所以秦国看上去拥有的人口不少,可是实际能够收取到的赋税并不多,外加世家大族的剥削,秦国国库并不充盈。
商鞅来到秦国之后,对秦国的制度有过深度的考察,他清楚地明白秦国赋税制度的缺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鞅就制定了分户令,他想要在不改变秦国赋税制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国家收取更多的赋税。
所以分户令一开始的条令是要求父子兄弟分开居住,如果不遵守这一法令的人家,要收取双倍的赋税。
法令的初衷是好的,商鞅希望通过惩罚的方式逼迫人们分户居住,户口一多,国家收入的赋税也会增多。
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商鞅发现双倍收取赋税的惩罚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双倍的赋税确实很多,所以他们会选择分开居住。可是对于那些大户人家,尤其是拥有特权的贵族阶级,双倍的赋税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从世家大族的角度来看,缴纳双倍赋税的损失和分开居住的损失不是一个量级的。
国家之所以收不上来赋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宁愿缴纳双倍赋税的大户人家,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解决,那么秦国的国库是不会富裕的。
所以商鞅加大了惩罚的力度,将父子兄弟同居的行为视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如果有人敢违反,就不是罚钱这么简单了。
因为有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分户令很快就在秦国全国推行。
分户令将那些聚集在一起的世家大族分割成很多个户口,原本那些世家大族只用缴纳一户的赋税或者双倍的赋税,可是现在就需要缴纳数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赋税。
这些赋税不会落入世家大族的口袋,而是会进入秦国的国库。中央国库一有钱,政令也能很好地推行,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所以分户令的实际目的是增加赋税,尤其是把世家大族积累的财富收归国有,世家大族的势力过大,会对中央构成威胁,同时阻碍国家的发展。
扩大兵源,增加军队的数量分户令的另一个目的,是征发更多的士兵。和赋税制度一样,秦国的兵役制度也是按照户口来实行的。
按照秦国的兵役制度,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一户人家就只用出一个人去服兵役。如果不实行分户令,人们就会像逃避赋税一样逃避服兵役。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封赏制度还不是军功授爵制。普通的百姓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享受不了应有的权利。
也就是说,服兵役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事情,为国家卖命不说,而且就算是战死沙场,最多也就是得到一份抚恤金而已,什么加官晋爵,和一般人没有多少关系。
苦是肯定要吃的,但是绝对轮不到他们去享受。所以秦人的战斗力虽然很强,可是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一点也不强。
不仅如此,秦国的士兵还很喜欢当逃兵。如果不改革制度,秦国的军队数量不会增加,战斗力也不会提升。
军队的质量是次要的问题,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数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商鞅的想法是先增加军队的数量,然后通过其他的办法再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分户令的目的就是让户口的数量变多,户口的数量变多,按照秦朝原有的兵役制度,那么应该服兵役的人也会变多,这就意味着军人的数量会变多。
通过分户令,商鞅为秦国增加了非常多的军人,质量好坏先不说,就光是数量,已经足以让其他国家忌惮的了。
因为分户令的实行,秦孝公之后的君主才能拥有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秦军,然后为秦国开疆拓土。
最直观的就是秦昭襄王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国以一国之力,完成了对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包围。
想要实现包围,军队的数量要比敌军的数量多,至少要一样,长平之战赵国的参战人数超过四十万。秦国能够包围赵国,至少需要四十万的军队。
外加秦国是远离本土作战,所以消耗更大。如果没有分户令,秦国不可能以一国之力包围四十万的军队,就更不用说称霸中原了。
分户令和军功授爵制一起实行,目的就是增加军队数量的同时提升军队的数量。
军功授爵制的内容和目的都很简单,那就是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只要在战场上斩杀敌人,就可以加官晋爵。
军功授爵制的作用是很大的,秦兵悍不畏死,和军功授爵制有直接的关系。
分户令和军功授爵制未实施以前,秦人在战役中退缩不前,但是在内斗的时候十分残忍,动辄就会因为族人的利益大打出手,每次死伤数千人,战斗力十分吓人。
自从实行了分户令和军功授爵制,秦国军队有了很大的改变。秦人很少会内斗,而是把这种悍勇用在了对外的战争中。
分户令为秦国提供了大量且源源不断的军队,这也是秦国可以不停对外扩张,而其他国家没有做到的原因。
限制世家,分家时庶子也可以分财产分户令的第三个作用是打击世家大族,最主要的目的是削弱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
分户令未实行之前,秦国的继承方式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度有一个规定,那就是除了嫡长子,其他儿子都没有集成祖宗遗产的资格。
如果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直实行,世家大族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强,世家大族的成员对宗族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能够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选择努力。
以当时秦国世家大族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养活宗族内的成员,宗族的凝聚力就会很强。
因为宗法制的影响,族长的权力在宗族内几乎是绝对的,族长可以决定族人的生死,也可以决定财产的分配。
时间一长,族长的地位就是宗族的土皇帝,族人一定会听从族长的命令,如果族长的命令和中央的命令产生冲突,那么族人肯定会听族长的,而不是听中央的。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央朝廷来说是一个绊脚石。分户令的将世家大族分散,然后还规定即使父母健在,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分到一定比例的财产。
如此一来,原本团结的世家大族内部就会因为利益出现矛盾,庶子自然希望分到财产然后出去自己过日子,庶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力量不可忽视。
分户令就是利用了庶子对家族利益的渴望,然后通过他们来削弱世家大族的实力。
商鞅明白如果直接和世家大族对抗,他是绝对不能赢的,他能够做的,就是从内部分裂世家大族,让他们内斗,然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能够拒绝利益诱惑的人少之又少,何况是那些本就渴望利益的庶子。
果然,分户令一推行,就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世家大族知道这是商鞅的阳谋,可是他们根本没法阻止,商鞅不仅有秦孝公在背后支持,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庶子的支持,如果真的逆势而为,受伤的只会是他们。
所以后来世家大族会对商鞅恨之入骨,甚至要车裂商鞅的尸体,这是可以理解的。
分户令的另一个作用,是改变当时秦国的风俗。秦国地处边陲,和少数民族来往密切,所以生活风俗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如果父亲死了,那么儿子是可以娶继母的。如果兄弟死了,那么其他的兄弟是可以娶嫂子或者弟媳的。
这种风俗在少数民族那里不是大事,可是秦国想要强大起来,这种风俗会成为阻碍。
这样的风俗,和中原地区流行的宗法制度完全不符合,而商鞅推行的法令即是建立在中原宗法制度的基础上的,只有杜绝少数民族的风俗,秦国才能快速强大起来。
所以分户令将秦人的这种风俗视为违法行为,通过严格的法律禁止,从而更好地推行改革。
编户齐民,推行连坐制度分户令的最后一个作用,就是为了推行连坐制度,从而更好地控制秦人。分户令的目的就是建立更完善更便于管理的户籍制度。商鞅推行的户籍制度,是打算和连坐制度配合使用的。
因为宗法制的特殊关系,所以战国时期大部分国家的权力被世家大族分掉,这样就导致中央的权力不够,很多有利于国家的政策难以推行。
分户令,也就是编户齐民的结束,意味着秦国建立了一个基本由中央掌握的户籍制度。秦国法律严苛,所以需要严格的执行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如果户籍制度还像以前一样,那么连坐制度是基本上无法实现的。因为世家大族内部必然会团结一心对抗朝廷的法令。
连坐制度的核心是民众之间的监督,其中一人犯法,其他人有检举揭发的义务,如果藏匿,则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
分户令实行之后,绝大部分的家庭没有办法像世家大族那样一致对外,他们只能依靠官府。所以当连坐制度实行之后,人们为了自保,就只能遵守连坐制度。
其实说是推行连坐制度,真正的目的还是打击世家大族。如果不把世家大族打下去,商鞅的改革是没办法进行的。
秦国的问题就出在世家大族身上,这是秦国的问题,也是同时期其他国家的问题。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鞅的改革,是秦国强大的基础,也是秦国霸业的开始。
看待问题要透彻,不能想当然地去理解,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看似是普通的政令,其实含义深厚。
呵呵
小编写了这么多,硬是不提商君是为了防止有伤伦理的事,还不提成年后才强制分家的事,莫非有什么痛点吗?例如就喜欢公公和儿媳睡一个屋这种事?[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