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立佳
编辑 | 闫宝
之所以提前和大家分享这个选题,是因为想让消除家暴这件事在平日里也能受到大众关注,而不是仅仅在当天有触动,过后就抛之脑后。
家暴犹如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总是在谴责家暴行为,同时也在呼吁广大受害者需要及时救助,但因家暴致死、致残的事件却依然屡见不鲜。
事实上,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超越了种族、信仰和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野蛮、落后的陋习。
家庭暴力,是一个绝对负面且充满讽刺的词语。因为家庭本是庇护我们的港湾,但有人却让它滋生出暴力毒瘤。当这种病态的毒瘤长期存在于社会中时,没有人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家庭暴力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夫妻间,基于血缘、收养、赡养等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比如孩子、老人、残疾人以及部分男性都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对象。
家暴伤害的方式也不仅是肉体上的暴力,还存在精神暴力、性暴力行为、经济控制等方式。还有新兴的同居环境下的暴力行为、非亲属抚养(寄养)环境下对儿童的暴力行为等。
相比于能够看到外在伤害的身体暴力,其他方面的家暴伤害更加隐秘。比如精神暴力,这是以侮辱谩骂、或者不予理睬、不给治病等手段对受害人进行精神折磨,使受害人产生屈辱、恐惧、无价值感。
经济控制是指加害人通过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收支状况的严格控制,摧毁受害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以达到控制受害人的目的。
没有经历过家暴的人,始终无法想象被施暴的人们遭受过怎样的身体和心里的双重折磨,更无法理解这样的非人待遇为什么会出现。
联合国2019年11月25日发布过一个惊人的报告,2018年1年期间,全世界被残害的女性中,高达6成,都是死于丈夫恋人或是家人等关系亲密的人手中。
据悉,这组数据,是由总部位于维也纳的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在“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公布的,希望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
其中,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家庭中,有25%可归因于家庭暴力。而家暴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选择报警。
家庭暴力并不是个人隐私,家庭关系更不应成为暴力不受干预的挡箭牌,反家暴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为了维护家庭和谐而强求受害人忍耐原谅,是对暴力的姑息和纵容。
但总有人把受害者的苦难归结为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很多人认为家暴的受害者只有女性,但其实,男性有时也无法逃离家暴的阴影。施暴者没有性别之分,也没有年龄之分,更不会因身份就会有所收敛。
毕竟谁也不会把“人渣”写在脸上,关上家门之后,他们实施的暴力会毫不留情地落在受害人身上。家暴不是家务事,不是关上了房门就能隔绝出一片法外之地!
每次发生恶性事件,“受害者有罪论”“女人原罪论”和各种荡妇羞辱总是如影随形。现实中,固然有残忍的人;而网络上,也不乏凉薄的心。
“为什么第一次被家暴不反抗?”“是不是傻啊?”“都被打成这样了,为什么还不离婚?”……在网络的口水仗中,随处可见这种轻飘飘的便宜话,但其实,对于受害者来说,当她选择不再沉默时,其实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朱迪思·赫尔曼在《创伤与复原》一书里写,“从未经历过长期恐怖或不了解高压控制手段的旁观者,总以为他们在类似的状况下,会比受害者表现出更大的勇气及抵抗力,因此倾向于从受害者的性格和人品中找寻弱点,借以诠释受害者的行为。”
受害者大多在最开始就被不同程度的PUA,被洗脑,被施暴者掌控。会把被家暴归结为自身的错误,由此认为“只要改正,下次就不会被打了”。甚至还拼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我当初不那么傻/不那么做”就好了。
而且施暴者往往擅长伪装,暴力之后,不但想方设法为自己的恶劣行为辩解,还反复乞求被害者,甚至以下跪、自虐等方式以获得对方的原谅。
然后,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在双方父母的调和哀求下,面对家庭暴力,很多受暴者选择了隐忍不发,选择或是被迫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原谅。
对于遭受家暴的受害者,身体上的伤害迟早可以平复,但心灵上的创伤却很难修补。
受害者多数会留下心理创伤,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如抑郁,比如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会让她们更难以脱逃。
她们更难清晰冷静地思考,也更难主动开口求助,更难信任别人。有些人还会因为受到的伤害太大或者恐惧太深,而进入麻木或者退缩状态,最终演变成隐忍顺从,明知伤害会不断发生,依旧听天由命。
在家暴环境中,无论是亲身经历的受害者,还是旁观的孩子,心里都会留下严重创伤。而这种创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修补,很可能终生煎熬。
更可怕的是,孩子耳濡目染,学会家暴后,很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未来的妻子和孩子。然后,家暴代际相传,永无止境。
2015年11月25日,艾玛·沃特森、安吉丽娜·朱莉、金·卡戴珊与西班牙艺术家合作,拍摄了一组“反家暴”的照片。她们被化妆成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此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家暴问题。
她们麻木的神情,呆滞的目光显现出了遭遇家暴女性的真实状态,不仅有身体的伤害,还有心理的创伤。
这件事的本意,是反对家暴,并显示女性遭遇家暴后的身心状态,呼吁更多的人对于家暴的关注。但此后的发酵却越来越不受控制。
从国外到国内,开始流行“家暴妆”,甚至开始有了“家暴后也要很美”的论调。甚至网上还有了家暴妆的化妆教程。
当伤害被美化,当痛苦被消遣,当暴力被娱乐化,当家暴被乱用,成为供大家娱乐消遣的段子,家暴的残忍阴暗,家暴背后受害者的求助和呐喊将会淹没在大众的一片欢笑声中。
2014年,第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事》拍摄并播出,豆瓣评分9.2。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并不那么完美,但其反映出来的普遍显示问题以及对所有家庭的警示意义。
家不应该因为关上家门,就变成法外之地!反家暴的铜墙铁壁里,每一个人都是一块不可或缺的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