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文
编辑 | 子木
最近,知名摄影师陈漫又一次登上了热搜,但这次并非是和某位明星合作的作品出圈,而是她的一张海报引发了网友热议。
11月12日,迪奥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办《LADY DIOR我之所见》全球巡回展,陈漫10年前的作品《傲慢的矜持》入选,作品中的中国女性“眯眯眼、雀斑”,被网友批评“丑陋”、 “丑化亚裔形象”。
画面的确非常“阴间”,模特穿戴着清朝的护甲和头饰,头发油腻花白,皮肤黑黄,妆容厚重暗黑,满脸都是雀斑,狭长的眯眯眼满是阴鸷,双手捧着迪奥的手袋。
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融合东西方美学的口号,这让人迷惑的妆容以及服饰,网友直指——有讨好欧美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之嫌。
有人忍不住P了一张图,居然毫无违和感。。。
网友随即扒出陈漫在2012年应《i-D》的邀请,以藏族女孩为原型创作的12幅系列作品《中国十二色》。
其中全都清一色是“眯眯眼”“高额骨”的元素,还有搭配夸张的饰品以及妆容。和上面那幅备受争议的迪奥清朝女模图风格极为相似。
这一组《中国十二色》,是陈漫给英国时尚杂志《i-D》的进行的拍摄创作,以往的封面中,为了符合杂志的名称,封面模特基本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拍摄的。
而陈漫给杂志拍摄的照片,以及她本人的照片却并不是这样。
陈漫拍过的明星覆盖整个娱乐圈,凭着风格强烈的视觉效果广获赞誉,妥妥的封面大户。圈子里还流传这么一句话:没有陈漫拍不到的大咖,只有大咖们预约不到的陈漫。
陈漫自己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商业摄影师首先要按客户的要求去做,如果客户给予宽松的发挥空间当然好,如果不能也不要太较真儿。
商业摄影与艺术作品并不是一码事,陈漫作为摄影师,拍迪奥宣传片,肯定是为了迎合甲方认为的特定受众的审美能力。
或许这不至于上升到“辱华”的标准,但公众有对此进行批评的权利,因为这张照片,以及包括此前照片中出现的“眯眯眼”或者是一些“延长眼尾”的夸张妆容设计,与中国主流审美存在较大差异。
陈漫自己镜头下的自己就很符合如今大趋势的审美,可惜的是,她的艺术创作之中却并不以此为美。
在她曾经的《少先队员和X》系列的作品,更是以一种莫名其妙的画风,把少先队员呈现为神情拘谨、眯眯眼、穿超短裙、露点的幼女形象,公然贩卖“软色情”。
穿着超短裙的幼女裙角飞扬成极大的角度,要么覆盖住中央电视台,要么让宇宙飞船从幼女裙底飞出,这样的匪夷所思如何配称为“少先队员”?
不论是为迪奥创作的这幅“阴间”海报,还是上面这个系列的作品,最直观的感受,是不适感,而不是什么审美、构图、韵味。
在商业创作上,为迎合品牌或许说得过去;但在个人的艺术表达上,这就是明显在迎合西方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对国人进行丑化。
事件发酵后,不少微博账号纷纷以“对于美的标准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人能够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来争夺审美的话语权”来回应相关争议,微博内容和图片高度一致,明显是水军洗地。
也有广告行业的从业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所谓‘大众审美’,更多的只是从社会、道德、法律等层面,对广告作品的一种最低级别的规范”,所以不能说为了“迎合欧美市场刻意丑化中国女性”。
好吧,艺术的问题嘛,见仁见智吧。艺术家拥有创作自由,但公众也同样拥有批判的自由!
显然,群情激奋的,并不是陈漫,而是被西方时尚界奴役操纵的对亚裔外貌的刻板审美观。
上世纪,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了“东方主义”的概念。萨义德通过分析殖民宗主国怎样想象性虚构“东方”进而贬抑东方的做法,弄清西方权力话语的潜在运作方式,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在将东方“他者”化过程中的真正目的。
放在艺术以及时尚领域也同样适用,西方艺术家眼中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经过想象、夸大和扭曲的东方,而这种刻板印象是要形成一套强势的话语权,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东方人尤其要警惕“自我东方化”,以此来“迎合西方”。
美的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中国女性的美千姿百态,但西方时尚界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偏见却总是这么千篇一律,当这样的刻板印象已经引起中国人强烈反感的时候,无论西方时尚界,还是时尚品牌,似乎依然没有任何改观。
愤怒的矛头可以不直指陈漫,“辱华”的帽子也不用乱扣,但我们需要那些品牌知道:不可以赚着中国人的钱,砸着中国人的锅。
很多人认为,上纲上线、群情激奋体现不了“民族尊严”,但小编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的话,那么究竟应该何时去“争夺”塑造东方美学的话语权呢?
关于“民族尊严”和“刻板印象”,日本、韩国争取过,呼吁过,“用脚投票”过,所以,在这两个国家的消费市场中,耐克等许多品牌宣传照,模特审美是正常的!
再看看耐克国内的旗舰店选择的图片,“眯眯眼”,又见眯眯眼。
在西方“品牌资本”的眼里,在中国的宣传就可以随意夹带私货,就可让“华裔”变成了可以“刻板侮辱”的对象。
国人长期的宽厚和不计较,不但惯得西方品牌资本各种傲慢,国内也滋生了一批“跪族”,但应该知道的是,闭着眼睛一味对西方迎合讨好,只配得到鄙夷,并不能换来尊重。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反对的并不全然是陈漫,而是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以洋为美”“以洋为尊”。
最后,我想说,萨义德在表述“东方主义”的时候,对东西方文化犀利观点如今看来,极为适用:
“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它不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文化是一个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文化也是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
无论是东西方文化,还是东西方审美,必然是东风压倒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