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00后湖南小伙原名叫“朱云飞”,去年5月改名为“朱雀玄武”,今年1月再次改名为“朱雀玄武敕令”,现在他又要随母姓,申请更名“周天紫微大帝”。
一年内三次改名,从“朱云飞”到“朱雀玄武”,再到“朱雀玄武敕令”,如今又申请更名为“周天紫微大帝”。这一系列操作让人瞠目结舌,这究竟是姓名权的自由行使,还是对公共资源的戏谑式滥用?
我国法律确实赋予公民姓名权。《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有权依法变更姓名,但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而公安部也曾明确表示,不对姓名长度作硬性限制。从形式上看,小伙的改名行为似乎合法。
然而,2014年“北雁云依案”的立法解释已明确:姓名权行使需兼顾社会公德。“朱雀玄武敕令”“周天紫微大帝”这类名字,带有明显的玄幻小说色彩,不仅缺乏严肃性,更可能给社会管理带来困扰,试想,若人人都以神仙封号自居,户籍档案岂不成了“天庭花名册”?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敕令”“大帝”等词汇在汉语语境中具有特定权力象征意义,将其嵌入个人姓名既违背命名伦理,也构成对社会共识的冒犯。这种命名方式与给子女取名“王者荣耀”“谢主隆恩”本质上同属文化失范现象。
姓名承载的文化基因决定其必须遵循文明演进规律。考古研究发现,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氏族命名皆遵循“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的礼法制度。现代社会虽已破除封建等级观念,但姓名作为文化符号仍需承担维系社会认同的功能。当命名行为突破文化心理承受阈值时,就构成了对公共价值的实质性损害。
姓名是公民社会身份的核心标识,频繁变更会给银行、社保、学历认证等系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小伙一年内三次改名,已涉嫌对公共资源的过度消耗。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的示范效应,若改名沦为“时尚消费”,行政系统将陷入无谓的重复劳动。
当“周天紫微大帝”这样的名字出现在法律文书、医疗档案、学历证书等严肃场景时,不仅会造成社会交往的认知混乱,更可能动摇公共事务管理的严肃性。这种将姓名降维成社交账号ID的操作,实质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的隐形破坏。
相比之下,那些因“招弟”“盼弟”等名字饱受困扰的女性,却常因“改名影响档案连贯性”等理由被拒绝。这种“轻娱乐化改名易,严肃性改名难”的现状,暴露了姓名权执行标准的混乱。
当前,各地公安机关对姓名变更的审核尺度差异显著:有的地方对“生僻字名”“长名字”大开绿灯,有的则坚持传统命名习惯。这种随意性既可能纵容投机行为,如通过频繁改名规避债务,也可能误伤合理诉求,如女性摆脱歧视性名字。
yoyo
当地户籍有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