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里所有房间的消防喷淋头都是摆设,喷淋头没有连接任何消防管道,火灾发生时这些喷淋头将起不到任何喷水灭火作用。然而这样的酒店却通过了7天酒店的工程消防验收,获得品牌授权并持续经营近4年。
涉事酒店系7天酒店(太原机场南站店)。该酒店经营人尹平(化名)称,2024年10月,一个意外脱落的消防喷淋头,让他发现这个酒店存在重大消防隐患。当地消防部门向澎湃新闻记者证实,涉事酒店自2021年装修后营业以来,一直未按照《消防法》的规定申请消防安全检查,也未办理消防证,属于违法经营。
消防喷淋系统是酒店安全的重要防线,能在火灾初期自动喷水控制火势,为人员逃生争取宝贵时间。然而,涉事酒店的喷淋头却只是“装饰品”,天花板内根本没有铺设消防管道,消防栓连接的甚至是自来水管。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火灾,喷淋系统将完全失效,住客可能面临“无处可逃”的绝境。
更荒诞的是,这家酒店自2021年开业以来,从未办理消防证,属于典型的违法经营。而当地消防部门竟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未发现这一重大隐患,直到酒店经营者因一个意外脱落的喷淋头自行举报,问题才浮出水面。这种监管的“盲区”,不禁让人质疑:还有多少酒店的消防设施同样形同虚设?
作为知名连锁品牌,7天酒店对加盟店本应严格审核,确保其符合消防规范。然而,记者暗访发现,7天酒店的加盟经理竟直言:“加盟只看消防证,不看证的真假。”甚至暗示投资者可通过“办假证”蒙混过关。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无疑是在纵容安全隐患。
更讽刺的是,涉事酒店的《品牌授权合同》明确要求配备自动喷淋系统,但7天酒店却未履行验收职责,导致“无管道喷淋”的荒唐现象长期存在。品牌方只顾收取加盟费和管理费,却对住客安全漠不关心,这种“只收钱不担责”的模式,暴露了连锁酒店行业的管理漏洞,更是对顾客生命的漠视。
此次事件也折射出消防监管的乏力,根据《消防法》,公众聚集场所营业前必须通过消防检查,但涉事酒店却能无证经营4年。尽管消防部门声称会进行“双随机”抽查,但显然未能覆盖所有风险点。类似问题并非个例:湖南某酒店因消防设施不合格被罚10,泉州某酒店因防火门故障被查处,说明消防造假或管理松懈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普遍存在。
此外,许多酒店的消防检查往往流于表面,只看“有没有喷淋头”,而不查“喷淋头是否真的能用”。这种“形式主义”检查,让造假者有机可乘。
面对这场由贪婪、失职与麻木共同酿成的安全危机,简单的停业整改已不足以修复系统的溃烂。或许该对涉事企业施以重罚,唯有让安全造假的代价沉重到无法承受,才能阻止更多酒店将生命防线变成“聋子的耳朵”。
此外,如何让消防设施真正“活”起来?连锁酒店不能只做“甩手掌柜”,而应建立严格的加盟审核机制,对消防设施进行实质性验收,而非仅凭一纸(甚至可能是伪造的)消防证就放行。
相关部门应加强“穿透式”检查,随机拆解喷淋头、测试消防栓水压,确保设施真实可用。对造假行为,应依法严惩,并追究品牌方的连带责任。
此次事件得以曝光,得益于经营者的主动举报。应完善 whistleblower(吹哨人)保护机制,鼓励更多人揭露安全隐患。
消防喷淋头不是装饰品,而是生命的“最后一道保险”。当它们沦为“聋子的耳朵”,火灾来临时,付出代价的将是无辜的住客。此次事件不应止于一家酒店的整改,而应成为全行业的安全警钟——消防安全,从来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