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目标基金清盘是好事

北漂民工的 2024-06-13 10:31:35

近期媒体关注到养老目标基金清盘的事情,有网友调侃说“人还没退休,养老基金先清盘了”,其实我看完之后第一感觉,这并不是特别负面的新闻,甚至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

去年就有FOF清盘的新闻,而且还是当时同类排名第一的产品。

注意,无论是养老目标基金,还是之前的普通FOF,这几个清盘的产品里面,基本没有业绩特别差的。

换言之,产品清盘,和业绩的关系不大。

那和什么关系比较大?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留给FOF基金经理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能得罪了不少FOF基金经理,但这也是一个事实。

到今年,我看着自己曾经一起并肩调研的FOF经理好友们一个个卸任产品、转换赛道,我就知道这个业务线,在公募基本上就崩了。

从18年第一批FOF发行开始,我就在关注这个行业,到后来Y份额的推出,机构的领导们对于FOF的期待达到了巅峰,但一波持营后,发现根本上不了量。

我不想写太多长篇大论,简单粗暴一点,讲一下个人的愚见。

为什么当年公募一窝蜂去抢占FOF赛道,发行了一大堆养老目标基金?

为了第三支柱这个巨大的饼。

国内的资管行业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做FOF和做投顾的都喜欢用海外去简单粗暴对标国内,言必称美国模式,万亿规模增量,401K,指数化大趋势。

以上这些粗暴对标美国的,通通是没带脑子、没认真思考的。你骗骗有些领导不懂就算了,哥们儿别把自己也骗进去了。

在一个不同经济体制下,不同的股市贝塔质地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下,去讲一个相同的故事,自然是不可能讲得通。

从微观上来讲,FOF是投研的逆向淘汰,能做主动基金经理的,绝不会想去做FOF,点到为止,再展开讲就伤害感情了。

从宏观上来讲,在一个并不是长期上涨趋势的高波动股票市场,没有贝塔的加持,依靠微弱的阿尔法,客户的持有体验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公募的产品设计,又使得做择时很难,且择时本身的胜率就很低,所以自然就没有很好的办法做出一个长期向上的净值曲线。

退一万步讲,真有人做到了,也可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幸存者偏差,不是行业普遍现象。

或者我换句话问:朋友,你能刚兑吗?(见《刚兑的幽灵仍漂浮在财富管理行业的上空》)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由于宏观因素的作用,即便微观上我们派出全行业最优秀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也很难扭转FOF的颓势。

从供给端,我们提供不了长期上涨的净值曲线,那么在需求端,我们就看不到长期稳定的耐心资本。

其实养老目标基金如果能发展壮大,将会是非常强大的长期资金,因为这一批资金的久期特别长。但问题在于市场本身无法提供足够的风险补偿,那就不会有需求。

我想提醒各位,无论你们看美国,还是看日本,都别忘了,美日是发达国家,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异非常巨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很大。能买基金的,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中产阶级以上了。粗暴把三支柱拿过来对比,有什么意义?

我奶奶在农村一个月拿100多块养老金,你跟我讲什么第三支柱?

光提问题,不提解决方案,可能过于耍流氓了。我的观点很鲜明:现在机构大力发展养老目标基金,其实时机未到,保留革命的火种,静待资本市场的重大变革,等待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三十年再看,未来总有机会。

我最近一直在倡导一个理念:《稳健,是资管行业下一个时代的底色》。

对于存量的FOF产品,不论是什么收益风险属性,都可以考虑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以最稳健的方式去运作,去对抗质地不好的贝塔,去拥抱质地较好的贝塔,放弃相对排名,把绝对收益的投资目标刻在心中。至于未来会不会清盘,只能说尽人事,知天命。

如果还是按照相对收益排名那一套去考核,资管行业是很难继续往前的。

有时候基金清盘真不是坏事,基金产品太多了,新陈代谢一下是应该的,咱们每年发可多产品了,现在存量基金比股票多得多了。有的业务你不亲自做一下子,不见到黄河,就体会不到啥叫绝望,是不是,各位FOF从业者们?

最后,如果不能识别真正的需求和伪需求,那很多业务本质上是没办法做下去的。

(一家之言,不一定对)

0 阅读:8

北漂民工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