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隋末:每年弄死百万人,狮驼岭三妖王的吃人速度都比不上它
世人皆知隋末乱世,却不知这短短十余年间,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人间炼狱。据史料记载,从隋炀帝大业年间到王朝灭亡,帝国人口从4600万骤降至1500万,平均每年就有超过百万人丧生。这个数字,比瘟疫还要可怕,比战争还要残酷。
人们常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运河、建东都、征高丽,耗尽民力。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为何短短三十七年的王朝,会上演如此惨烈的人间悲剧?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
一、帝国末年:一场席卷全国的人间炼狱
大业十三年(617年)的长安城,街道上弥漫着一股难以驱散的腐臭味。沿着皇城大道望去,路边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具尸体,有的是饿死的流民,有的是病死的百姓,更多的是被官府征调服徭役而死的壮丁。
"人相食,一斗米直钱五千",这是《资治通鉴》中对当时情况的记载。一斗米便要五千钱,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在隋朝初期,一斗米不过二十钱。米价暴涨250倍,普通百姓哪里买得起?史书上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人自相啖,父子相食",这般惨状,令人不寒而栗。
而在关中以外的地区,情况更为糟糕。江南水患,淮北大旱,黄河决堤,灾害接连不断。大业九年(613年)的一场特大旱灾,让整个山东、河南几乎绝收。饥民四处逃窜,却又被官府抓去修建东都,开凿运河。
仅仅在修建通济渠时,就征调了百余万民夫。这些人中,有的是被迫离开田地的农民,有的是逃荒路上被抓来的流民。他们在寒冬腊月里,赤脚站在齐腰深的冰水中疏浚河道。史料记载:"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意思是说,每征调十个民夫,就有四五个人死在工地上。
最让人绝望的是,即便在如此困境下,朝廷的赋税征收却分毫不减。大业十年(614年),山东大旱,饿殍遍野。当地官府不但不开仓赈济,反而加派赋税,逼得百姓只能典卖子女、变卖田产来完成征收。
《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个叫王五的农民,因为交不起赋税,官府就抓了他的妻子当人质。王五为了赎回妻子,只能把自己的儿子卖给富户。可即便如此,依然无法凑齐全部赋税。最后,他的妻子在牢中饿死,儿子也从此不知所踪。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据统计,仅在大业八年至十三年的五年间,光是饿死、病死、冻死的人数就超过了三百万。而这还不包括在工程建设和征战中死去的百姓。
面对如此惨状,隋炀帝却依然醉心于他的帝国蓝图。他继续征发民夫修建东都,继续征调军队远征高句丽,继续征收重税充实国库。直到最后,当杨玄感、李密等起义军蜂起时,这个庞大的帝国才轰然倒塌。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间炼狱中,究竟死了多少人?据《新唐书》记载,到唐朝建立时,全国人口仅剩下了1500万人,与隋朝全盛时期相比,足足少了3100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年就有超过100万人死去,这个数字,即便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乱世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二、隋文帝的虚假繁荣
"开皇之治"在史书上的光辉形象,遮掩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开皇十四年(594年),江南一带遭遇特大旱灾。眼看着仓库里堆满了足够全国百姓吃五十年的粮食,隋文帝却对灾民的哭声置若罔闻。
一位叫裴蕴的大臣在上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个老农携妻带子来到长安城外的仓库前跪地求粮。守仓官吏不但不施舍,还用鞭子抽打这家人。老农的妻子当场晕倒,几天后就饿死在路边。这样的惨剧,在当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隋文帝面对大臣们的劝谏,只是这样回应。更令人愤怒的是,他还下令鼓励百姓们逃荒,说是"只要能活下去就好"。
这位被史书称为"圣人可汗"的皇帝,究竟在玩什么把戏?答案藏在他一手创立的"义仓"制度中。
表面上看,"义仓"是一项惠民工程。朝廷要求百姓每年将部分粮食存入义仓,一旦遇到灾害就可以从中支取。开皇初年,这些义仓确实起到了救济作用。但随着储粮越来越多,隋文帝突然以"管理混乱"为由,将义仓收归国有。
从此,百姓们不但要缴纳正常赋税,还得继续往义仓里存粮。而这笔存粮,就如同掉进了黑洞,再也取不出来。《隋书·食货志》记载,到开皇末年,全国义仓储粮达到了惊人的数字——相当于4600万人吃五十年的量。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隋文帝还在义仓中设立了"监督官"。这些官员的职责不是监督粮食发放,而是确保没有人能私自开仓放赈。史料记载,有个叫王通的县令,看不过百姓饿死,私自开仓救济,结果被杀头示众。
与此同时,隋文帝还在大肆宣扬他的"轻徭薄赋"政策。确实,官方规定的税率很低,一对夫妻种140亩地,每年只需缴纳粮食三石。但实际情况是,很多百姓根本分不到这么多土地。
以敦煌为例,当地户籍档案显示,每户实际分到的土地不过三十多亩,却要按照140亩的标准缴税。这就意味着,百姓实际承担的税负是名义税率的四倍以上。加上每年必须缴纳的义仓储粮,普通农民的负担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更讽刺的是,就在百姓们饥寒交迫之际,隋文帝却在不断给佛寺赏赐土地。开皇年间,仅长安城周边就新建了一百多座寺院,每座寺院都获得了大量良田。这些土地本该分给无地农民,却成了寺庙的私产。
当百姓们被赋税和义仓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时,隋文帝却以节俭著称。他在朝会上总是一身布衣,吃饭只用一个菜。但殊不知,这种"节俭"背后,是整个帝国正在滑向万丈深渊。
三、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大业元年(605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建设狂潮在洛阳拉开帷幕。隋炀帝下令修建东都,每月征调民夫200万人昼夜赶工。这些民夫中,有不少是从千里之外被押送而来的。
《隋书》记载了一个叫张元的工匠的故事。他被从江西押送到洛阳,负责运送宫殿用的巨型石柱。一根石柱需要两千人合力拉动,途中不知多少人被压死。张元亲眼目睹,一个民夫因体力不支倒下,立即被后面的石柱碾成肉泥。这样的惨剧每天都在发生,却无人敢出声。
宫殿建材更是穷奢极欲。檀木要从西域运来,玉石要从和田开采,就连一块普通的地砖,也必须是产自江南的上等货。一位叫裴矩的大臣曾经算过一笔账:单是运送建材的路上,就饿死冻死了十几万人。
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宏伟的东都,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十四个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平均每天要死上千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建设速度。史书上说:"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意思是每十个民夫就有四五个人死去,官府不得不用大车运送尸体。
东都建成后,隋炀帝并不满足。他看中了大运河这个更庞大的工程。大业元年腊月,他召集重臣商议开凿运河之事。当大臣们还在讨论可行性时,他已经派人丈量好了河道,并征调了百万民夫准备开工。
这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可不是简单的一条水道。隋炀帝要求河道两岸必须种植杨柳,沿途还要建造四十多座行宫。每座行宫都堪比一座小型皇宫,光是建造行宫就耗费了数十万民力。
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隋炀帝的奢靡程度。他在运河两岸修建了数百座"望柳亭",就是为了在龙舟游览时能有个遮阳纳凉的地方。而这些亭子的柱子,全都要用上好的楠木,连一根檀香木都不能用,因为"味道不够清新"。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外交盛会。他邀请西域各国使节来洛阳观看花灯。整个东都城内,店铺牌匾全部重新装修,道路两旁的大树都用丝帛缠绕。外国使节在洛阳城内消费,一律免费。
然而就在盛会举办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一位突厥使节看到街边的乞丐衣不蔽体,当场质问隋炀帝的官员:"既然帝国如此富足,为何不把缠在树上的丝帛给这些可怜人做衣服?"官员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这场奢靡的表演还在继续。隋炀帝命令在洛阳城设立百戏场,场地周围五千步,一万八千人同时演奏乐器,声震数里。灯火通明的场地上,歌舞升平,而城外却饿殍遍野,哀鸿遍野。
四、三征高句丽:帝国的末路狂奔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下令征发大军进攻高句丽。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征伐,朝廷征调了113万大军,200万运输民夫。《隋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王义的士兵的经历,他是从河南被征调来的农民,一路上亲眼目睹了无数战友倒在行军路上。
征军还未到达高句丽,就已经损失惨重。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很多士兵只能靠吃树皮草根充饥。据统计,仅在行军途中,就有近十万人死于饥寒。一位叫魏征的史官记载:"道路皆相枕藉,填满沟壑,白骨露于野。"
到达辽东后,隋军遭遇了更大的困境。高句丽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粮食全部转移到山城中。隋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打击各个城池,结果处处碰壁。一场大雨导致辽水暴涨,大军被困在河边,又饿死冻死了数万人。
最终,这次远征以惨败告终。34万将士战死沙场,数不清的民夫死于途中。然而,隋炀帝并未吸取教训。三个月后,他又征调了60万大军,准备第二次东征。
第二次征伐更加仓促。当时山东正发生大旱,瘟疫肆虐,百姓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一位叫张衡的官员上书说:"民间十室九空,活人见者皆惊。"意思是十户人家中有九户已经逃亡或死绝,见到活人都会吓一跳。
就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仍然坚持征战。他命令各地官府强行征调壮丁,不够数量就拉老弱残病来凑。一个叫李密的参军记载说:"征人多系老弱,或有十五六者,或有六十余者,或有残疾,皆非当戍之人。"
这次远征还未开始,就因为杨玄感在后方造反而被迫中止。大军从辽东仓皇撤回,一路上又损失了大量人马。史料记载,单是渡过辽水时,就有数万人被冰水冻死。
然而,最可怕的还是第三次征伐。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再次征调了100万大军,200万民夫。此时的帝国已是满目疮痍,各地叛乱四起。江南一带的百姓纷纷逃入深山,宁愿与虎豹为伍也不愿被征调。
第三次征伐前,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朝廷为了筹措军粮,先让官员们低价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然后再高价卖给这些百姓,逼他们完成征粮任务。一石粮食经过一进一出,百姓要倒贴三倍的价钱。
这次远征最终以全军覆没告终。更糟糕的是,随着大军的溃败,整个帝国也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境地。从大业八年到十一年,短短四年间,三次征伐共损失了将近百万大军,数百万民夫。这还不包括因征调粮草而间接死亡的百姓。
五、帝国覆灭:一个王朝的必然悲剧
大业十一年(615年)的春天,一个叫张金称的农民在山东昌邑举起了反旗。他原本是个普通的佃农,因为交不起赋税,全家被官府抓去服徭役。妻儿在工地上活活累死后,他聚集了数百个同样绝望的农民,占据了一座废弃的城池。
这个小规模的起义,却像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国蔓延。《隋书》记载,短短两年内,全国各地就爆发了几百起民变。其中最大的起义军有杨玄感、李密、翟让、王世充等。起义军的队伍里,有破产的农民,有逃亡的工匠,甚至还有不少地方官员。
史书上记载了一个细节:当李密的起义军攻占一座城池后,打开官府粮仓分给百姓。那些饥民蜂拥而至,有人抢到粮食后当场就生吃了起来,结果因为太饿,反而撑死了不少人。这个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困境。
与此同时,各地军阀也开始割据称雄。原本是隋朝将领的李渊,在太原宣布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长安进军。宇文化及在洛阳拥立了杨侗为帝,自己则独揽大权。辽东的高开道据地自重,与突厥勾结。整个帝国顷刻间四分五裂。
最讽刺的是,就在帝国土崩瓦解之际,隋炀帝还在江都享乐。他的龙舟队伍绵延百里,每停靠一处,都要征调当地百姓修建行宫,准备歌舞表演。一位叫褚亮的官员在奏折中写道:"陛下每到一处,沿途百姓就要逃入深山。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实在无力承担这些徭役。"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在江都被他的侄子宇文化及所杀。临死前,他问了一句:"我何罪至此?"这句话被后人传为千古讽刺。当时的丞相裴矩回答说:"陛下何罪?陛下万罪!"
隋朝的灭亡来得如此迅速。从杨广即位到王朝覆灭,只有短短十三年。等到唐朝建立后,全国户口调查显示,人口从隋朝的四千六百万骤降到一千五百万。也就是说,在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动乱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了。
《新唐书》中记载了一个细节:唐高祖李渊进入长安后,看到街道两旁尽是枯骨,不由得叹息道:"天下何至于此!"他下令收集这些白骨,掩埋安葬。光是长安城内外,就收殓了数十万具尸骨。这个数字,或许是对隋末乱世最真实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