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时,到底有多惨烈?看完刘禅儿女的结局你就会明白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860f882938586ee2ec81c42653c98b.jpg)
世人皆道蜀汉亡国之日,刘禅在成都城下投降,被封为安乐公,此后在洛阳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谁又知道,这看似体面的投降背后,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家族悲剧。
当年随父亲刘备打下的江山,在这一日轰然倒塌。长子刘睿图谋复国,客死他乡;五子刘谌在祖庙前慷慨赴死;其他皇子远走他乡,卑微度日。两位金枝玉叶的公主,一位守寡孤苦,一位随夫惨死。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些竟然只是这场浩劫的开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14b7a6a529ef04fa769eee816075e4.jpg)
刘禅的投降,真的能换来他所期望的太平吗?他的儿女们,最终都落得什么样的结局?
一、蜀汉末年的政治困境
建兴三十九年(261年),成都宫中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安的事。大将军姜维在北伐归来后,竟在朝堂之上与黄皓爆发激烈争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265f2e5840129dde3bca937a732f1f6.jpg)
要知道,这位黄皓原本不过是个普通的宦官,却在刘禅晚年时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姜维每次北伐归来,总要与黄皓争论军费开支的问题,而这一次的冲突比往常更为激烈。
当时的朝廷大臣魏延之子魏卲就曾上书说:"黄皓专权,朝廷日衰,若不及时处置,恐有大患。"可惜这份奏章被刘禅搁置一旁。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一年蜀汉的边境传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魏国大将邓艾正在暗中勘察汉中、阴平一带的地形。这个消息被姜维知道后,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加强边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64f4360bd7700a5d8a1f4c582b8c84.jpg)
却不知这时的朝廷早已被一些投机分子所把持。尤其是光禄大夫谯周,他不仅不支持姜维的请求,反而在朝堂上大肆宣扬:"魏国势大,不如早降。"
这番言论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尚书令陈祗当即站出来反对:"先帝创业艰难,岂能轻言投降?"一时间,朝廷分成主战派和主降派两大阵营。
更糟糕的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相继去世。建兴三十八年,尚书令董厥病逝;次年,大将军李恢也撒手人寰。这两位老臣的离世,让蜀汉朝廷的局势更加动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023f945c27a5fe9fa7d03718317d4ee.jpg)
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不少异象。成都城外的柏树无故倒塌,白天能看见异常明亮的星辰。这些天象被一些人解读为亡国之兆,更加重了人心惶惶的氛围。
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魏国的钟会开始在邺城密谋伐蜀大计。他派出的探子频繁出入汉中、涪陵等地,暗中收集情报。这些细节虽然被姜维的斥候发现,但朝廷中的主降派却刻意淡化这个威胁。
建兴四十年(262年)冬,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加上黄皓中饱私囊,蜀汉的军费开支已经难以为继。姜维不得不裁撤了部分边防部队,这个决定让蜀汉的防线出现了致命的漏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252fd8fd1273ec53ba453a9e1841e1c.jpg)
这时的蜀汉朝廷,就像一艘正在漏水的大船,而最危险的风暴即将来临...
二、魏军三路伐蜀
建兴四十一年(263年)正月,魏国大将军司马昭下达了伐蜀的军令。这份军令上写着三个名字:钟会、邓艾、诸葛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b194f88491754030016636b774d159c.jpg)
钟会是当时魏国最年轻有为的将领,年仅四十岁就已位居高官。这次他率领十万大军,从祁山出发直取汉中。军中还有一支奇特的队伍——由工匠组成的"匠兵团",专门负责修筑道路和桥梁。
邓艾的行军路线最为凶险。他率领三万精兵,从阴平小道出发。这条路连山羊都难以攀爬,蜀军认为不可能有大军通过,因此防守松懈。邓艾却带着士兵们砍伐树木,搭建简易桥梁,硬是在这条"死路"上走出了一条活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7e16a90e0182899fe10e80bfea23916.jpg)
诸葛绪则率军从陇西出发,准备从秦岭南麓包抄。这三路大军形成了一个包围之势,将蜀汉置于重重包围之中。
消息传到成都时,姜维正在剑阁驻守。他立即派人向朝廷告急,请求增派援军。可是朝中主战派和主降派的争论更加激烈了。
有意思的是,一向主张投降的谯周这时却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若要投降,不如先抵抗。抵抗之后再降,尚可保全些体面。"这番话引来朝臣们议论纷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9ed64d2d96d46c8f8252d7d625a15f.jpg)
最终,刘禅决定让姜维率军在剑阁抵挡钟会,同时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防守绵竹,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情报传来:邓艾的军队在阴平小道上失踪了。有探子回报说,看到大量魏军的尸体从悬崖上坠落。一时间,成都上下都认为邓艾军已经覆没。
可谁知道,这却是一个致命的误判。邓艾不仅没有覆没,反而用这种方式掩盖了行军痕迹。他的军队像一条毒蛇般,悄无声息地穿过了被认为不可能通过的崇山峻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55ffcc1f20b42ecd359e662b4c067b.jpg)
三月初,姜维在剑阁与钟会展开激战。双方在这个险要关隘相持不下。姜维仗着地利,多次击退钟会的进攻。就在蜀汉朝廷以为局势尚可控制时,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邓艾军突然出现在涪城!
原来,邓艾军不仅穿过了阴平小道,还抄了一条更为隐秘的山路,直接绕到了成都平原。这时的诸葛瞻正在绵竹,猝不及防之下被邓艾军切断了与成都的联系。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蜀汉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谯周突然向刘禅献上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建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b1f24e87e55eb02f6c67bd98929c42.jpg)
三、悲剧性的新发现
世人只知道刘禅投降时一片平和,却不知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暗藏着一连串惊心动魄的秘密。近年来,在成都出土的一批简牍文书中,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原来,在邓艾军逼近成都的那段日子里,刘禅曾秘密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了一个备用方案。他让人暗中在成都西郊准备了一支精锐骑兵,若城破之时情况危急,便护送皇室成员突围,准备转进到建宁郡。那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是绝佳的退守之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4aa6e7894680ea10345a148b3ecdde.jpg)
这支骑兵的统领,正是开国功臣赵云的次子赵统。赵统继承了父亲的武艺,更深得蜀汉将士的信任。他在城西一处名为"凤林园"的地方秘密训练士兵,等待可能到来的危机时刻。
同时,刘禅还命人在成都城内的几处大型粮仓中暗藏了兵器。这些粮仓表面上装满了粮食,实际下层全是刀枪剑戟。若真到危急关头,这些武器可以立即武装城内的百姓。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蜀汉重臣也各自有着不为人知的准备。尚书令张绍暗中联络了在巴郡的旧部,准备在必要时策应勤王。他的弟弟张遵则在城南布置了地道,连通几处重要府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ee4051f0704fe4729f66e65802b4082.jpg)
就连一向主张投降的谯周,也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他在上书劝降的同时,私下里却在联络东吴的使者。据出土的简牍记载,谯周曾派心腹送信给吴国都督陆抗,请求在蜀汉投降后策应,以图后举。
然而这些准备最终都成了空谈。当邓艾的大军兵临城下时,一个意外的变故打乱了所有计划。原来黄皓早已派人秘密投靠了邓艾,将这些部署一一告知了魏军。
邓艾立即采取行动,派遣精锐部队突袭了凤林园。赵统的这支秘密部队还未及出动,就被一网打尽。张绍联络的巴郡旧部也被魏军截住,城南的地道也被堵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b728cb79becff7907c7421b179bc2f.jpg)
更糟糕的是,黄皓还趁机在朝中散布谣言,说这些准备都是为了谋反。一时间群臣相疑,人人自危。刘禅见事已至此,只得下令焚毁密信,销毁证据。
这些新发现的史料还透露,在决定投降的前一天晚上,成都皇宫中灯火通明。刘禅召集众臣商议到天明,殿外却传来了一个更加震惊的消息:姜维在剑阁的大军,已经开始向钟会投诚...
四、刘氏子女的命运转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136798d67c1c03a2b356a2c29765364.jpg)
蜀汉投降后的第一个消息,便是太子刘睿拒绝随父亲前往洛阳。这位年过四旬的太子,在成都城外与父亲刘禅作别时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父子之情,不敌君臣大义。"
刘睿带着数百名死忠部下,在大将李盛的陪同下退往汉中。途中他与姜维取得联系,准备里应外合。可惜事情很快就败露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刘睿的队伍在沔县陷入重围。最终,刘睿与李盛等人在乱军中战死,年仅四十一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f5efd946b7af3922ec790a943350ca.jpg)
与此同时,在成都的皇五子刘谌,却在祖庙前上演了另一场惨剧。据《蜀汉遗事》记载,刘谌在得知父亲决定投降的消息后,先是来到昭烈庙前痛哭。随后,他回到北地王府,让府中所有人都退下,只留下妻子张氏和年幼的儿子。当夜,他们全家在府中自尽。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北地王府的门楣上挂着一幅血书,上书"宁死不降"四个大字。
更令人唏嘘的是皇六子刘恂的经历。他本是刘禅最疼爱的儿子,却在投降途中与护送的魏军发生冲突。一场混战后,刘恂不知所踪。有传言说他逃到了南中,被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收留。多年后,在建宁郡曾有人看到过一个酷似刘恂的老者,但此事已无从考证。
刘禅的两个女儿的命运同样坎坷。长女嫁给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原本是一段佳话。但诸葛瞻在邓艾进攻时战死,她不得不带着幼子四处逃亡。后来在诸葛京的庇护下,勉强度日。次女则嫁给了关羽之孙关统,不料在成都陷落时被仇家庞会所害,夫妻双双罹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ec8480310657e8305fe12aa5a8b2ae.jpg)
最后抵达洛阳的刘氏子女中,二子刘瑶、四子刘瓒和七子刘璩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们虽然被封为列侯,但每日都要面对魏国朝臣的白眼。一次宫宴上,刘瑶因为坐次问题被魏国大臣呵斥,当场跌倒,从此一病不起。
在洛阳的这些年里,刘氏兄弟经常聚在一起,吟唱一首蜀地的童谣:"锦官城外柏树倒,汉家宗庙几时了。"这首童谣在他们投降前就在成都流传,如今想来,倒像是一种预言。
这些刘氏子女的遭遇还只是开始。十几年后,当西晋爆发"永嘉之乱"时,他们将迎来更加悲惨的结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c16f5c6a6a5c0b596faa6ef3708527.jpg)
五、蜀汉灭亡的深远影响
建兴四十一年(263年)三月,当钟会的大军终于进入成都城时,一场始料未及的血腥屠杀正在上演。魏军将士无视投降条约,在城中大肆劫掠。据《蜀汉遗事》记载,光是城南的锦官坊,就有数百户百姓被屠戮一空。
这场屠城持续了整整七天。最惨烈的是在武担坊,那里聚集着大量蜀汉将领的家眷。一队魏军闯入后,不问青红皂白,将整条街的人尽数杀害。据说街上的血水流了三天都未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7818a3dc9205eab8b1478f6be67afd.jpg)
更可悲的是降臣们的命运。表面上,魏国确实给予了他们优厚的待遇。黄皓被封为列侯,谯周也得到了重用。可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黄皓就因"私通东吴"的罪名被处死,谯周也被贬为庶人。
那些随刘禅北上的文武官员更是命运多舛。他们被分散安置在洛阳城的不同地方,每日都要接受严密监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怀疑谋反。据统计,仅仅三年间,就有超过二十位蜀汉降臣被杀。
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战死将领的后人。为了彻底根除后患,魏国下令清查所有蜀汉将领的族人。姜维的儿子姜曜被发配到辽东,途中死于非命。马忠的孙子马谡因拒绝在先祖牌位前改姓,被当场处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14a4cb4c8ad31a1748a96e1d588000.jpg)
刘氏宗族的命运更为凄惨。除了随刘禅北上的几位皇子外,留在蜀地的刘氏宗亲几乎被杀绝。据《益州记》载:"自金大将军以下,诛及宗族者三百余户。"
这场浩劫之后,蜀地的文化传统也遭受重创。魏军将蜀汉的典籍、档案大量销毁,连诸葛亮的《兵法》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那些藏在民间的蜀汉遗物,也因百姓担心被株连而纷纷掩埋销毁。
直到晋代,蜀地还在遭受这场灭国之祸的影响。当地士人创作的诗文中,常常出现"锦江夜月"、"蜀道悲秋"之类的意象,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尽的哀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f316cc3435a102b32b4e6fe2db6480.jpg)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劫后余生的刘氏后人,大多改姓为李或张,隐姓埋名地生活在民间。据说在西晋末年,曾有一位自称是刘琮之子的老者,在成都街头卖卜为生。当有人询问他的身世时,他只是摇头叹息,说出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国破家亡,何必再提?"
直到今天,在四川的一些偏僻山村,还流传着一些关于蜀汉宗室后裔的传说。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一些不知名的人,会来到成都昭烈庙前,默默地上一炷香,然后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