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里“斜封官”为何既被鄙视又泛滥?其实后世一直有

恬恬评历史 2023-03-03 15:56:04

《唐朝诡事录》里,“斜封官”的说法多次出现。例如鼍神案的宁湖州刺史李鹬、苏无名调任的洛州长史,都是“斜封官”。

什么是“斜封官”?

就是未经过正式程序封授任命的官员。不讲能力、资历,只需花钱托关系就可以当官。

大唐已开始通过科举入仕的方式选拔、任用官员,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多项制度堪称古代的典范,很多国家都在学习,怎么会出现“斜封官”这样的丑恶现象呢?

唐朝的政治制度,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中对于官吏的任命,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一般必须通过中央权力机构中书省、中央审议机构门下省对任官的考察、审核。

而且皇帝、宰相、吏部、兵部均拥有官员授职任命权,并非一家独占。还有御史等机构及官员监察、监督。

但是即使制度如此繁盛、规范,也难免会有漏洞、阴暗面。

正如《唐朝诡事录》大结局的剧集里卢凌风所说的:表面越是花团锦簇,它的阴影便越发深幽难测。

那么,为什么会有“斜封官”这类特殊官员存在呢?

唐中宗、睿宗时期,皇帝软弱,皇权衰弱。

于是公主、外戚、贵族、大臣等趁势弄权,擅宠用事。其中就有卖官鬻爵,明码标价,以受贿敛财、拉帮结派。

他们绕开中书省、门下省,以皇帝的名义直接敕命。

两省长官不敢过问,只有将任命文件向有关部门传达。负责选拔、考核官员的吏部官员,敢怒不敢言,只能遵命安排。

有些官员还攀附巴结这些权贵,沆瀣一气。

于是,一些未经过正式程序的人,便获得了封授任命。

唐朝任命官员的正规做法是:

经过一系列的选拔流程,再经审议之后,定下人选。最后,由吏部出具“告身”(即身份证明)、中书省颁发“敕碟”(即任命状),是用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作为官员任命、上任的凭证。

而这些未走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在任命流程上自然有特殊之处:

它的任命状,是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也即不是堂堂正正地走流程,是“走后门”。它的任命状,不是正封而是斜封的;上面所写的“敕”字,不是用朱笔而是用墨笔写的。这样做也便于内部档案区分。

于是,朝野便把这类官员称为“墨敕斜封官”,简称为“斜封官”。当然这是蔑视的称呼。

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官职从地方低级官职,蔓延到朝廷中高级官员,例如《唐朝诡事录》里宁湖州刺史这样的一方大员。甚至还有尚书、御史等权力中枢机构的重要官职。

甚至一些平民、屠夫、商贩、酒肆之徒、奴婢之流,只要肯花血本,找到门路,也能平步青云当官。

唐朝侍御史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景龙中,斜封得官者二百人。”

景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共计四年。景龙年间中期,“斜封官”就有二百人。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中记载:

安乐、长宁公主及皇后妹成国夫人、上官婕妤、婕妤母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皆依势用事,请谒受赇,虽屠沽臧获,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钱三万则度为僧尼。

其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凡数千人。西京、东都各置两吏部侍郎,为四铨,选者岁数万人。

这说的是唐中宗在位、韦皇后当道时期,皇亲国戚的女性们主导“斜封官”的恶劣现象,“斜封官”数量每年有可达数万人。

再如‬《唐朝诡事录》的“人面花”案件反映出了,剧中的长‬公主(历史‬原型‬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在‬老巢‬洛阳‬继续‬发展‬个人‬势力‬,结党营私‬,提拔了‬一‬批‬官员,效忠‬于‬她‬。

而这些官员,大多都是长‬公主一手‬操办‬的“斜封官”。

可见参与“斜封官”的权贵势力之广,风气滋长之旺盛。

“斜封官”数量的猛增,使得官员数量膨胀,远超出了朝廷的官员编制。而且使得冗官滥吏充斥朝廷,甚至衙门连座位也不够用。

相比之下,很多寒窗苦读、最终通过科举考试的学子,期待着入仕任职;一些勤勉敬业的官员,巴望着升职、加俸禄。可是唐朝的官职编制有限,他们只能忍耐着排长队。

本来,有一些门荫入仕者,依靠祖上及家族的权势地位、功劳,占据一些官职名额。但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可以容忍。

但是那些“斜封官”的能力、资历不够,只需砸钱,就能一步登天。你说气人吧!

更有甚者,有的“斜封官”人品低劣,无恶不作。

例如《唐朝诡事录》里的“鼍神案”。

恶少李鹬趁褚萧声赴京赶考时,将褚萧声的妻子杀害,却逍遥法外。后来李鹬花钱买了“斜封官”,成为一方大员--宁湖州刺史。气愤的褚萧声在李鹬赴任的路上将其杀死,冒名赴任。褚萧声在任上勤政爱民,口碑甚好,但最终还是戴罪自杀。

再如‬长安县令元来、宁湖州司户参军曾三揖,虽有才干和资历,但因为没有门第、外表‬原因‬而‬未被‬重用‬,以致‬心灵‬扭曲‬。于是他们选择了通过隐形作恶而实现“大志”,分别成为“长安红茶案”、“鼍神案”的幕后元凶。

这些极具讽刺性的悲剧,令人唏嘘,也映射了“斜封官”的乱象。

“斜封官”的丑恶现象,败坏朝纲,导致朝政混乱,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健康发展。

从而,也就激起了很多人的反感、愤怒。

当然,会有一些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表示不满、出面进谏、公开抵制。

例如《唐朝诡事录》里,公主未经过正式程序而调任苏无名为洛州长史,也就是“斜封官”。

苏无名上任后,被同僚甚至下属直接轻视、讽刺。一向清高自傲的苏无名也以此为耻,起初坚持不愿就职、穿官服。

而且,朝廷里有“斜封官”的赞成派和反对派,并且两股力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唐睿宗继位后,吏部尚书宋璟、御史大夫毕构上奏建议:把几千名“斜封官”全部废黜,并规定此后不得以这种违规方式任命官员。

睿宗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

但是不久,宋璟继续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为地方官。

太平公主、殿中侍御史崔莅、太子中允薛昭素等人,则对睿宗说:“斜封官”是先帝任命的,现在全部免职,会带来很大的民愤。

而且,皇宫中掌管驱鬼占卜之术的彭卿,受了一些“斜封官”的贿赂,也上奏说:我见到了过世的孝和皇帝(唐中宗死后的谥号),他发怒说“我给人封的官,你们为什么都给罢免了?”

惶恐之下,摇摆不定的睿宗则下令:这些“斜封官”可量才叙用,尽量全部官复原职。。

于是,“斜封官”卷土重来。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李朝隐出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人才。他刚正不阿,政令清严,阻止了众多“斜封官”的任命,由此也得罪了许多人,长期在宦海沉浮。

当然,他一人之力也未能阻挡“斜封官”的蔓延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主义制度下的“家天下”思想的本身局限性。

其实,“斜封官”在唐朝之前就有,只是名称不同。

唐朝之后,“斜封官”的现象一直继续存在,只是又换了“马甲”,改为其它名称。

0 阅读:4
恬恬评历史

恬恬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